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试论涉众型经济犯罪的特点及侦查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威 《公安学刊》2008,(1):57-60
涉众型经济犯罪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中出现的一种新型犯罪,它的特点表现在:一、涉众面广、涉案金额大;二、犯罪手法多样,花样不断翻新;三、以合法经营为幌子,隐蔽性较强,表现出一定的组织性。公安经侦部门在打击涉众型经济犯罪实践中,必须努力查证涉众型经济犯罪的基本情况,全面收集涉众型经济犯罪的证据,及时调查、控制、缉捕犯罪嫌疑人,以遏制目前高发的涉众型经济犯罪。  相似文献   

2.
涉众型经济案件中罪与非罪的定性问题是处理该类案件的重要难点之一。通过对“福鼎会案”与“万家购物网”案的考察,可知对涉众型经济案件的实体认定,需要剖析经济行为的运行模式和获利来源的实质,并分析其正当性和合法性,再据此对其予以罪与非罪的准确定性。与此同时,亦应当从三个方面规范经济行为、加强对经济行为的引导和管理,加强对经济行为的监督和防范、遏制经济犯罪苗头,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公众的防范意识,实现对涉众型经济犯罪的预防。  相似文献   

3.
大数据时代涉众型经济犯罪呈现出愈演愈烈之势,并具有受害人数多、涉及地域广、办案周期长、涉案金额大、网络敏感度高的显著特点,创新涉众型经济犯罪侦查机制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大数据时代创新涉众型经济犯罪侦查机制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国家、社会、个人等层面创新预警研判机制、合成作战机制、追赃减损机制、维稳处突机制,形成协作配合、整体联动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4.
公安机关对涉众型经济犯罪的打击力度不断加大,但发案量仍然持续走高,公安机关应结合涉众型经济犯罪的预防、打击和处置的实际情况开展研究。当前,在经济犯罪案件侦办过程中存在着法律适用、侦查协作、财物处置、维稳等困境,公安机关要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通过完善相关法律规范、建立信息协作机制,做好财物处置和维稳工作,以更好地预防、打击涉众型经济犯罪。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受经济下行压力影响,三明市非法集资类涉众型经济犯罪呈现案件数量增多、涉案主体变化、受害群体集中、涉网特征明显和潜伏期长、危害性大等特点,防范打击非法集资类涉众型经济犯罪存在行政监管难、立案侦查难、法律政策把控难和追赃挽损难等问题。对此,应从建立完善综合治理工作机制、情报预警研判工作机制、专业侦查工作机制、依法公正高效审判机制、维稳处置工作机制、宣传防范工作机制等六个方面积极强化各项举措,以有效遏制非法集资类涉众型经济犯罪案件高发态势,严防经济领域风险向社会领域传导。  相似文献   

6.
涉众型经济犯罪问题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孟庆丰 《公安研究》2007,157(11):43-47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当前经济领域内的涉众型经济犯罪呈现多发高发态势,直接损害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严重扰乱市场经济秩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针对浙江省近年来发生的涉众型经济犯罪案件的特点,应从四个方面加强打击防控涉众型经济犯罪的力度:建立完善综合治理工作机制,解决"防范得牢"的问题;建立完善情报信息工作机制,解决"预警得早"的问题;建立完善专业化的破案打击机制,解决"打击得准"的问题;建立完善预防处置危机工作机制,解决"控制得住"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公安研究》2013,(1):19-19
孟传香在《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撰文认为,“网络涉众型”经济犯罪包括对象型和工具型两种类型。破解“网络涉众型”经济犯罪的司法难题,要严格依法取证固证,实现网络证据与现实证据以及传统取证方法与非传统方法两结合,利用高科技破解传统取证技术锁定犯罪证据及嫌疑人,利用金融系统的反洗钱网络,构筑“网络涉众型”经济犯罪预警机制,以“侵害关联性”原则对属地管辖原则中的犯罪地加以限制,从实质上对素未谋面的犯罪分子是否构成犯罪集团进行认定,运用间接证据印证多笔小额诈骗数额,区别不同情况追究网络服务商的不作为刑事责任。  相似文献   

8.
涉众型经济犯罪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涉众型经济犯罪发展迅猛,社会危害很大,公安部门将此类犯罪作为防范和打击的重中之重。防控涉众型经济犯罪,维护社会稳定,要多方拓宽投资渠道,吸纳民众的闲置资金;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调动银行向中小企业贷款的积极性;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制度建设;加强对投资资金运作的监督监管,建立办案协作机制;建立涉众型经济犯罪案件应急处置机制,避免引发群体性事件;开展法制宣传,提高公众对涉众型经济犯罪的识别能力,增强投资者的理性投资意识。  相似文献   

9.
《时事资料手册》2007,(1):110-110
涉众型经济犯罪是指涉及众多受害人.特别是涉及众多不特定受害群体的经济犯罪。2006年12月底,据公安部介绍,近年来,涉众型经济犯罪呈现金额巨大、涉及面广。手法多样、不断翻新等特点。  相似文献   

10.
<正>随着网络普及与数据时代的来临,犯罪类型、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的暴力犯罪、财产犯罪日益向以电信、互联网等为媒介的非接触性犯罪转变,我国的犯罪治理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涉众型经济犯罪持续高发,发现和查处难度不断加大,成为滋生、诱发、加剧经济风险的主要因素,对涉众型经济犯罪进行科学预警、及时立案,具有  相似文献   

11.
经济犯罪侦查难点和热点问题研究评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当前经济犯罪侦查理论与实践中的难点和热点问题主要可归结为以下五个方面 :经济犯罪侦查协作机制建设 ;经济犯罪侦查基础业务建设 ;经济犯罪侦查工作规范化建设 ;经济犯罪侦查工作涉及的法律问题 ;经济犯罪案件初查及侦查对策。总结现有研究成果 ,借鉴经侦实践成功经验 ,对上述问题进行剖析 ,探寻解决对策 ,是经济犯罪侦查理论研究面临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2.
信用卡诈骗案件的立案应谨慎,严格刑法入罪,对信用卡透支到期不还的行为不能都以犯罪论处,刑法重在打击恶意透支行为。侦查机关应分析犯罪分子作案规律,严密布控,伺机抓获现行,或从涉案信用卡入手挖掘侦查线索。侦查人员应注重现场勘查,从犯罪分子遗留信息如监控录像记录、指纹、通信和住宿登记信息等入手突破案情。还可以通过对POS机商户的业务进行排查,发现可疑线索,集中查处一批信用卡诈骗案件。侦查中,应注意针对行为人的非法占有目的进行证据收集,如伪造的或作废的信用卡、催收记录等。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手机短信诈骗案件逐年增多,大有愈演愈烈之势。作为一种新型的"非接触式"犯罪,手机短信诈骗具有作案隐蔽、犯罪成本低、团伙作案增多等特点。对该类案件的侦查讯问应着眼于宏观思路的分析和把握。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30年来经济犯罪形势发生剧变的同时,我国经侦运行机制也随之不断完善。进入21世纪,现行经侦运行机制的不足之处日益显现,主要表现为警令不畅致使国家打击经济犯罪的决策难以彻底落实、执法活动中的地方保护主义异常严重、对经济犯罪的打防难以形成常态化的高压态势。为此,必须通过规范地方各级经侦机构建设、在全国范围内设置垂直领导的中央经侦机构等创新性举措完善现有经侦运行机制,从而以制度创新化解当前经侦部门面对的空前挑战。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着银行业的激烈竞争,信用卡业务迅速普及发展。利用信用卡诈骗的案件与日俱增,信用卡诈骗犯罪依托信用卡这一新兴的金融工具,在犯罪手法、侦查策略上都有别于传统刑事犯罪,给各级公安经侦部门的侦查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挑战,针对信用卡诈骗案件的现状与成因,本文分析了一些实际办案过程中可以运用的侦查对策,以充实本罪侦查方面的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16.
在经济犯罪侦查的过程中,存在的诸多的难点问题。取证难作为经济犯罪侦查工作的难点问题之一,经常给经济犯罪侦查工作带来许多困难。为了更好的解决经济犯罪侦查中的取证难的问题,使侦查工作能够顺利进行。经济犯罪侦查人员在办理案件过程中遇到取证难的问题应该通过对经济犯罪本身以及经济犯罪中证据的特点出发。加强队伍建设、掌握经济犯罪规律、加强宣传教育以及与有关部门的协作是解决经济犯罪侦查取证难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在网络诈骗犯罪案件的侦查过程中,侦查主体由于自身素质及思维定势的局限,或者因为侦查客体和环境等因素,使其对案件的主观认识出现困顿,侦查工作无法顺利推进,进而形成侦查僵局。在这种状况下,先要对僵局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然后寻找侦破案件的相应对策,突破僵局。  相似文献   

18.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犯罪在原有犯罪形式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特点,呈现出信息化、智能化和多样化,同时也给经侦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本文在分析了新形势下经济犯罪的特点后,针对经侦工作的新挑战提出了相应对策,希望对经侦工作的理论研究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9.
根据欺骗是为窃取创造条件还是诱导交付,何者对财产转移起决定性作用,可以对盗骗交织犯罪作第一层过滤。再根据被害人控制意识与控制可能性的有无,又可将交付型盗骗交织犯罪分为纯正交付型和不纯正交付型。在纯正交付型盗骗交织犯罪中,起决定作用的是欺诈隐瞒行为,被害人理应辨明真伪但陷于圈套,交付归根结底是缘于欺诈而作出,未脱离骗取的本质,采用"处分意识不要说"以诈骗罪论具有合理性。个别情况下还需考察被害人对于事实之真伪是否具有实质性审核判断义务,若有实质性审核判断义务但因没有认识或者预见到而交付当属受骗,不构成被利用的工具;不具备此义务而作出的交付则属于被利用的工具。"偷换二维码案"中的处分人只是依照交易习惯或者惯例而行动,没有实质性审核义务,事实上与机器无异,因而属于被利用的无意识的工具。"收购水稻案"与"收购废铝案"的被害人本身有处分全部财产的意思,行为人通过做手脚的方式使其对财物的数量和价值发生错误认识从而少支付价款,属于欺骗他人免除债务型诈骗。盗骗交织犯罪只有一个行为对财物转移占有起决定性作用,当属一罪,按照想象竞合处理会不当加重行为人的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