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马立新 《理论学刊》2007,(3):118-121
“现代性”改造问题是现代中国文学理论和创作实践始终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的一个核心,由此造成了现代中国文学发展中的三大突出问题:第一,现代中国文学这一称谓并没有名副其实;第二,文学主体的现代思想与现代意识的欠缺是造成文学客体现代质素稀薄的根源,而文学主体现代性意识的构建又不是短期内可以实现的;第三,在当下意识形态多元化的现代社会中,现代性意识形态相对薄弱,由此造成了现代中国文学发展的巨大困境。当然,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包括自由、竞争、民主、平等、人本等现代质素的日益培育成长,这些条件为现代中国文学的复兴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2.
王宪昭 《理论学刊》2004,2(9):108-111
神话是人类文学最早的艺术形式,具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中国神话是中华民族在生生不息的繁衍劳作中所共同创造的,具有一定的整体性和内在联系。与我国现存的汉族神话相比,许多少数民族神话在近现代仍属“活形态”,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加强少数民族神话研究,有利于发掘中国神话的整体文化价值,有利于建构中国多元神话体系,有利于深化中国文学研究和推进文学的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3.
中国历时20年的乡村基层民主实践一直在探寻实现村民自治的终极目标,但客观上却在走着一条精英治理的道路。这种精英治理模式的弊端已逐渐凸显。本文在对“乡村典章”、“夏履程序”和“八郑规程”三种政治个案考察后认为:这三种个案具有许多同质性,它们的出现是人们在探索超越当下中国乡村治理模式所作出的必然政治抉择。  相似文献   

4.
丁玲是中国现代小说史上最早以明确强烈的女性意识写作的女作家。她开始小说创作已是“五四”落潮时期 ,当第一代女作家的创作已处于沉寂之时 ,丁玲以其卓越的抒情才能在文坛上“抛下一颗炸弹一样” ,① 给女性文学带来了全新的内容。她的早期小说创作 (《在黑暗中》、《自杀日记》、《一个女人》)大多写的是“五四”以后到“五卅”前夕女知识青年的生活 ,在这些作品中 ,作者那种敏锐冷静的观察视点 ,真切深刻的情感体验 ,独特新颖的人物系列和审美特征 ,都是真正的“女性写真” ,浸透着强烈而鲜明的女性意识 ,深印着中国现代女性探索自身生…  相似文献   

5.
从东部EL村村委会换届选举及期后出现的群体上访事件的实证调查与分析可以看出,在近20年的基层民主实践中,村民的民主意识与经验得到了提升,而基层组织和干部却没有同步提高。这种非均衡性的结果是因政治利益集团的“封闭性”阻滞了“民主选举实现政治精英结构流动”作用的发挥,从而导致中国乡村社会出现了政治精英的分化——形成了“制度性精英”与“非制度性精英”,这已影响到农村社会的治理和稳定。  相似文献   

6.
从全球文学的角度看,二十世纪被许多人称为批评的世纪。但是就中国文学而言,话还不能这样说。特别是九十年代以来,当代中国文坛出现了批评的失语与缺席,这与当代文学发展的复杂态势相比,显得很不协调。我认为,就总体而言,中国当代文艺批评存在着三种缺失,这些缺失妨碍了当代文艺批评的健康正常发展和所能取得的成就。 (一)受百年中国文学内在总体结构的影响与制约,当代文艺批评缺少建基于中国文学文本之中的中国范式的批评理论与话语。众所周知,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国文化和文明的组成部分,因此它是一种具有独立的价值系统和话语…  相似文献   

7.
黄万华 《理论学刊》2002,(2):118-121
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一个本质特征是从古典的一统性向现代的分合性的过渡。 40年代 ,在各种因素制约下形成的文学的多中心发展格局 ,最早地体现了这种历史性的过渡 ,成为日后沟通、连结华文文学创作与传播机制的基本形态。  相似文献   

8.
近代以来的中国文学史的现代化进程,实际上就是文学范式不断变革的历史过程.自梁启超的文学革命使中国文学告别古典之后,胡适倡导的白话文运动和陈独秀的文学革命分别从文体语言和内容上奠定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新范式;而新时期以来对于文学现实和文学史的反思则促使文学克服异化回归本位,完成了文学本体的建构,此三次范式变革力量的合力,才历史地完成了中国"文学"的现代化.时至今日,网络媒体时代的文学革命,既导致文学创作与接受主体关系、地位的变化,也导致文学传播模式的变化,从而使文学走出贵族精英主导的历史,步入了真正的平民化时代.  相似文献   

9.
王四达 《理论学刊》2012,(7):56-60,128
社会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犹如“硬件”与“软件”的关系.中国当前的社会状况是“硬件”先行但“软件”滞后.这种状况源自历史与现实的纠葛:古代中国宗法专制与政治专制的相互胶结形成与之相适应的奴役伦理;近现代以来,中国的思想精英们虽洞察了伦理觉悟与政治转型的关系,中国社会也经历了清末民初的道德启蒙、新中国的共产主义道德教育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但伦理觉悟的历史课题并没有真正完成;现代心理基础的缺失使中国的政治转型缺乏内在的生命.因此,只有先唤醒官员的伦理觉悟,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培育国民的现代心理基础,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才会具有真实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0.
“前现代”、”现代”、”后现代”这三种在西方原本历时递进的文明形态,在中国却共时并存,异常复杂。要么西方化而丧失自我,成为西方的附庸:要么以本土文化为本位而无法进入现代,无法融入全球文化。中国文化的全球化正面临着这一两难困境,也正在为走出这一困境而努力。  相似文献   

11.
牛运清 《理论学刊》2004,1(1):97-101
20世纪的中国文学完成了从“古典”到“现代”、从“旧文学”到“新文学”的演变。21世纪的中国文学将是由“现代性”向“世界性”过渡与演变的文学。20世纪的中国文学多受“政治”与“革命”的制约,21世纪的文学则多与“经济”相纠缠。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发展是世界历史进程的总格局,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文学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将会以新的民族性和时代风采融入世界文学之林。  相似文献   

12.
“风格即人”是布封提出的论点。对此 ,我们不应与中国文论中的“文如其人”进行简单比附 ,而应作具体的实际分析论证。风格是西方文论中特有的范畴概念 ,指反映作者精神个体性的形式 ,而非其他 ,故风格一般成为品评、鉴赏作品的标准之一。中国文论史上实际并没有这一概念 ,正如“意境”之于西方文论一样。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社会主义实现形式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内涵,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原则与实现形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的统一。搞清楚“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必须研究“社会主义实现形式论”。这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任务和基本实践。  相似文献   

14.
晓亮 《理论学刊》2007,(7):31-3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以往社会主义的最大区别:一是以往的社会主义实行计划经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则实行市场经济;二是以往社会主义是公有制一统天下的所有制结构,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公有、私有并存,多种所有制平等竞争,共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就是私有制经济,主要包括个体经济和有雇佣劳动关系的私营经济,也可以称为民营经济。但民营经济概念不等于私有制经济概念。民营经济包括的范围更宽,更广。简单地说,除了国有国营以外,都是民营经济。私营经济只是民营经济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非公有制经济不是在先有了党的政策,国家法规的前提下,才存在和发展起来的。而是它们破土而出以后,通过调查研究,逐渐制定方针政策,然后通过互相推动,制定和完善政策法规,而存在和发展起来的。我主张把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提法修改为“社会主义国有制为主导,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或把“公有制为主体”改为“公有制为主导”,这可以管好多年。  相似文献   

15.
薛小平 《理论建设》2021,37(1):59-66
建构党的政治建设话语是现实的且必要的。新时代建构党的政治建设话语的重大意义在于:是加强和推进党的政治建设的现实之需,是加快构建党的建设话语体系的应有之义,是开拓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新境界的当然之要,是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优势的有效之音。新时代建构党的政治建设话语需要切实遵循主体性与在场性相统一的身份原则、现实性与理论性相统一的生成原则、导向性与价值性相统一的功能原则、对话性与批判性相统一的开放原则。新时代建构党的政治建设话语需要明确把握是“我”在说话、用“事实”说话、为“人民”说话、与“外界”对话的总体思路。  相似文献   

16.
虎旭昕 《理论建设》2020,36(1):40-48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什么是现代化""要实现什么样的现代化""怎样实现现代化"等问题形成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体现了新时代"现代化"发展的新理念、新路径、新战略。但新的现代化观念不是凭空产生的,有其历史基因和思想源流。文章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可以发现习近平同邓小平的现代化观念之间存在明晰的继承与发展关系:逻辑层面从起点、原则到落脚点整条逻辑链上的一脉相承;观念层面从理念、路径到战略上的三维拓宽。从时间、空间、模式三重理路着手,对这种关系之形成背景、发展方向进行审视,以展现和阐释二者关系的多个面向。  相似文献   

17.
依据政治学原理,任何执政党的政治统治都有一个合法化的问题.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政治统治的合法化包括历史的、道义的和现实的内容,这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密切相关.中国共产党只要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即可获得历史的合法性;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即可获得道义的合法性;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即可获得现实的合法性.三者紧密联系,内在统一,其中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最为重要.  相似文献   

18.
“忠”这个概念首见于《论语》。在先秦典籍中,对“忠”字的解释可谓多种多样,视角不同,侧重点各异,但基本上都是围绕人的心志展开论说,强调的是内心的真诚不欺和外在行为的大公无私。汉唐至明清时期,学者们对“忠”意蕴的诠释,具有较之以前明显不同的几个特点,具体说来就是:其一,许多学者都能自觉地运用声训、形训、义训等训诂方法释“忠”;其二,不少学者关于“忠”的训释是结合对《论语》文本的解读而进行的;其三,学者们的训释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和体现了各自的时代特点和学派特点。近现代学者释“忠”,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在荡除旧伦理、建设新道德的时代背景下,勇于剔除附加在忠范畴上的封建意识,并在复归其原初意义的同时,又赋予其以鲜明的时代精神,使“忠”这个古老的伦理概念重新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19.
本文侧重论述了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四次历史性飞跃。即毛泽东时代 ,是从“革命能力”到“执政能力”的历史性飞跃 ;邓小平阶段 ,是从“抓革命、促生产”到“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飞跃 ;江泽民时期 ,是从“两个文明建设”到“三个文明建设”的与时俱进 ;以胡锦涛同志为首的十六届中央领导集体 ,正在开始由“实际能力”到“理论能力”的历史性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