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988年底,我撰写了一篇关于探讨国际政治新秩序的论文,刊载在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的刊物《国际政治研究》1989年第一期上。1990年第9期的《世界经济与政治》又给予正式发表。该文的中心思想是,国际政治新秩序,必须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以和平与发展为目标,反对强权政治,实行"一球两制",竞争共处。国际政治新秩序同旧秩序根本对立,必须变战争与革命的世界为和平与发展的世界,变强权政治的世界为民主政治的世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国际新秩序成了世界上的一大热门话题。国际新秩序的含义到底是什么?世界上各种各样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张和设想何者较合理、现实?未来国际秩序的特点是什么?这些都是当今人们正在积极探讨的问题。我就这些问题谈几点不成熟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在与世界的碰撞磨合中,中国若能以未来观审视当前一些棘手的外交问题,或许可以少一份怨尤,多一些新思维。按照北京的战略眼光,21世纪头20年这个"重要战略机遇期"已经走完将近一半,剩下的11年里,国际体系应该不会发生大的翻转,而中国将与同处上升期的新兴市场国家一道"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相似文献   

4.
20世纪是亚洲国家获得新生的世纪,觉醒的世纪。从最近25年东亚经济的发展势头看,可以断言:21世纪将是亚洲腾飞的世纪。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国际环境中,如何克服制约亚洲腾飞的因素,建立地区的国际新秩序,是当前东亚地区各国亟待回答的问题。中国和日本是亚洲的主要国家,两国关系发展好坏不仅关系两国自身的利益,也将直接影响亚洲的进程。自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以  相似文献   

5.
《工会博览》2006,(15):61-61
很多人都说,21世纪实际开始于1989年,因为它重新把一些老问题又带出来了,比如民族问题、世界政治地图的重新勾画问题和恐怖主义等。17年来,像墨西哥这样的国家已经加速了对外开放,似乎能够掌握事物的变化,但结果是被强加了一种外在的模式,渗透  相似文献   

6.
国际新秩序并非一个新的概念。自从国际体系形成以来就有了国际间的秩序,即调整各国间关系和维护整个国际体系运转的规则以及使规则得以实行的国际管理或监督机制。在每一次国际新旧格局交替之时,自然而然就会产生建立国际新秩序的问题。以1989年以来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等一系列重大事件为标志的雅尔塔体制的完结,已宣告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美苏两极格局的彻底结束,世界进入了一个多层次多极化的时代。那么,在这样的新格局下会产生什么样的国际新秩序呢?也就是说,未来的国际秩序是什么样子的呢?  相似文献   

7.
自去年八月二日至今年二月二十八日持续达七个月之久的海湾危机是冷战结束后世界各大力量重新分化组合建立世界新秩序中的一段插曲。从这场国际性危机中我们基本上可以看到促使未来世界新秩序形成的矛盾、利益差别与力量组合。未来世界新秩序已内在于海湾危机之中。奥地利人说,伊拉克是世界新秩序的试金石。布什说,海湾危机是世界新秩序的第一次考验。海湾危机是世界新秩序  相似文献   

8.
浅谈21世纪中德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是一个短暂的世纪,它在1914年才刚刚开始,而到1989年就已结束了。这是德国艾伯特基金会驻北京办事处负责人雷迪斯(Reddies)先生1999年3月16日来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访问时说的一句话。他是从国际关系角度来论世纪之短长的,1914年以前国际关系还是沿袭19世纪的格局,而1989/90年以后,世界已经进入历史发展新纪元。此种看法有无道理,这里不作讨论,有一点可以肯定:德国是20世纪对世界发展起过决定性作用的重要国家之一。  相似文献   

9.
建立新秩序,实质上是谋求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从理论上讲,这是国际关系研究的核心问题;从实践上讲,这是国际关系活动的现实问题。本文打算先从一般意义上探讨世界秩序的多层涵义,接下去追溯世界秩序的历史源变,并考察国际法、国际组织对世界秩序的影响,最后分析当前建立新秩序面临的困境与机遇。  相似文献   

10.
一、序言 离21世纪只有六年的今天,世界在地区上的距离、文化上的差异等人类之间的界限正在迅速消失。由此世界似乎变得越来越狭窄,处在远离我们的地区也快速地靠近我们。这种变化中的接近,到21世纪将以更快的速度进行。  相似文献   

11.
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第一个也是唯一的一个真正的全球性大国”。为了构建其主宰下的“世界新秩序”,确保21世纪继续成为“美国世纪”,美国大肆推行霸权主义,特别是“9·11”之后,美国非但没有如沃勒斯坦所称的“山鹰折翅”,加速了衰落进程,反而借反恐之名,推行霸权主义色彩更加浓厚的对外政策,给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带来了极大危害。面对这一现象,我们不禁要问,造就美国霸权的根源在哪里?基础是什么?是单一因素的影响,还是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这些问题值得我们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国际秩序是指处理国际事务、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指导原则。当前,国际局势发生急剧变化,苏联解体,两德统一,华约解体,"雅尔塔体系"趋于崩溃。二战后形成的世界旧格局,旧秩序已经打破,但世界新格局、新秩序尚未建立,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问题提上议事日程。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那样:"现在国际政治出现了新情况……看来应该提出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的问题了。"①在世界范围内已开始了一个新的、内容更加丰富、影响更加深广的、谋求  相似文献   

13.
跨入九十年代,日本统治阶层公开提出要由经济大国走向政治大国,实现第三次开国。海湾危机,对日本提高国际地位的外交努力是一次严峻的考验。一、海部的"大国外交"遭到沉重打击 1989年8月海部俊树上台后提出"世界正处于历史性变化中,日本要运用经济、技术力量,积极参与构筑国际新秩序,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海部的外交构想在1990  相似文献   

14.
在北京举办的题为"21世纪的中国"大型国际研讨会上,提出了中国同世界关系的前景这个问题进行研讨.卢森堡前首相、前欧州议会议长雅克·桑特尔博士认为:中国同欧洲、同世界的关系,在未来几年中将有一个大的飞跃.  相似文献   

15.
英国著名左翼史家艾瑞克·霍布斯鲍姆(Eric Hobsbawm)的新作《霍布斯鲍姆看21世纪》于2010年由中信出版社出版,该书通过回顾上世纪世界发生的深层变化,考察、分析了21世纪人类所面临的主要政治课题。全书10万字,共分10章,聚焦了当今世界迫切需要思考的几个问题:"战争与和平"在21世纪的发展、世界帝国的过去与未来、政治暴力与恐怖主义、民族主义的本质和变化脉络、自由民主的前景等。全球化和人类通过科技、经济活动来改变地球的能力加速增强是上演这几大问题的世界性背景。  相似文献   

16.
问世近160年的世界博览会来到中国,是21世纪。21世纪在19世纪,20世纪人的眼中是什么样的呢?是科技超级发达、乃至科幻的,是人在与自然关系中的日益强大,看过20世纪中国最有名的科普读物《十万个什么》的人都有这个体会。  相似文献   

17.
近两年来,国际形势发生了急剧重大的变化,一是1989年下半期东欧的剧变,导致德国的统一,华约解体。二是1990年下半期的海湾危机导致海湾战争。三是1991年下半期苏联政局动荡导致超级大国苏联的自行瓦解。这三大剧变其速度之快,影响之大都是战后空前的,难以预料的。它标志战后雅尔塔体制两极格局的终结,世界进入了新旧格局交替的转折时期。当前国际上力量失衡,局势动荡多变,世界向何处去?应建立什么样的国际新秩序已成为国际社会各国政府和人民关心与广泛议论的热门话题。各主要国家都提出了自己关于国际新秩序的构想与方案,都想在这一转折时期建立一个有利于自己的国际新秩序。国内外学术界和报刊发表了大量的论文,进行了热烈的研讨,其中有其共同点,也存在一些重大的分歧。本文想就目前国内外研讨中的几个有分歧的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提供进一步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中国不仅是一个大国,而且是一个正在崛起的世界性大国。在进入21世纪之时,中国应该以什么样的战略态式在21世纪的世界中发挥自己的作用?中国将如何处理与各大国的关系?中国要采取怎样的战略来推进世界多极化?这些都是我国外交和国际政治领域中的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所面临的重要课题。1997年7月14—18日,由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在山东青岛主办的“面向21世纪的中国国际战略高级研讨会”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探索。出席这次研  相似文献   

19.
随着冷战格局的瓦解和海湾战争的结束,世界上一些大国围绕着建立什么样的国际新秩序展开一场日趋尖锐的明争暗斗。斗争的焦点是夺取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导权。国际新秩序的建立,归根结底取决于国际力量对比的消长变化和分化组合,是一个长期斗争的过程,将贯穿整个过渡时期。作为亚洲政治大国的中国和经济大国的日本,各自提出了构筑国际新秩序的设想和主张。国际新秩序既然可理解为处理国际事务和处理国与国之问关系的指导原则,那么,不同的国际新秩序,则代表了不同国家的利益。众所周知,口中双方在国际新秩序之间的主张存有差异。中日邦交正常化20周年之际,面临不同国际环境的中日两两国正处在一个关键的时期。  相似文献   

20.
查韦斯的"21世纪社会主义"构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5年2月,委内瑞拉总统乌戈·查韦斯在巴西阿雷格里港市举行的世界社会论坛上宣布,社会主义是战胜贫困的唯一途径,委将建设"21世纪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