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白某原是某稽查大队工作人员,一天24小时电话待命。2003年6月2日上午,白某到某单位执行稽查任务,中午用餐期间,突发脑干出血,抢救无效死亡。随后,白某家属向县劳动保障局提出工伤认定申请。该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调查后认为,从白某"一天24小时电话待命"的工作性质来看,可以认定白某是在工作时间死亡。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十五条第一项的规定,可认定白某的死亡为"视同工伤"。而白某所在单位却认为,白某死亡的当天上午11点左右,其全部工作已经完成,中午用餐时间已不是上班时间,且用餐期间大量饮酒是其突发脑干出血而猝死的直接原因。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六条第二项的规定,不能认定白某为工伤。于是白某所在单位向县人民政府提出行政复议。  相似文献   

2.
报载,广东东莞市某工厂的一名员工在工作岗位上突发脑溢血,经抢救无效死亡。因为抢救时间比《工伤保险条例》规定的48小时多出了一个多小时,劳保部门因此难以认定其为工伤。因关乎劳动者的权益保障,而且很多人质疑该规定的合理性,此事引发了一些争议。  相似文献   

3.
《就业与保障》2011,(1):27-28
第一条为规范工伤认定程序,依法进行工伤认定,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第二条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进行工伤认定按照本办法执行。第三条工伤认定应当客观公正、简捷方便,认定程序应当向社会公开。  相似文献   

4.
原告王某在被告某汽车修配厂工作时发生工伤事故。因被告没有给原告办理工伤保险。所以。被告没有为原告申报认定工伤,原告自身不懂法律。也错过工伤认定时间。没有被劳动行政部门认定工伤。原告知其按工伤处理。会被驳回诉请。故其坚持以雇员受害人身损害赔偿纠纷向人民法院起诉被告。  相似文献   

5.
媒体搜索     
《人民政坛》2011,(1):4-5
立法国务院修改工伤保险条例扩大工伤认定的范围据新京报2010年12月9日报道,8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修改工伤保险条例,修改后的工伤保险条列扩大了工伤认定的范围。备受争议的上下班途中事故伤害算不算工伤之争尘  相似文献   

6.
《就业与保障》2011,(Z1):27-28
第一条为规范工伤认定程序,依法进行工伤认定,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第二条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进行工伤认定按照本办法执行。第三条工伤认定应当客观公正、简捷方便,认定程序应当向社会公开。第四条职工发生事故伤害或者按照职业病防治法规定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所在单位应当自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  相似文献   

7.
《就业与保障》2005,(2):37-37
小保:我是三明市某企业劳工人员,我市劳动保障部门正在部署实施国务院《工伤保险条例》和省政府《实施〈工伤保险条例〉办法》,请问什么样的伤害可以认定为工伤?什么样的伤害不得认定为工伤?王女士王女士:根据国务院颁发的《工伤保险条例》规定,符合以下情形的,依法向所在地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  相似文献   

8.
有很多员工在上班时间发生打架事件导致伤残后,要求认定工伤。而用人单位往往以员工违反单位的规章制度为由不予认定,和劳动者发生纠纷。经过劳动仲裁,甚至经过诉讼,但最终却情况各异。劳动者因打架受伤到底应不应该算工伤呢?国务院令第375号《工伤保险条例》是目前我们国家调整关于工伤法律关系的行政法规,可以说是处理工伤纠纷的最权威的法律依据。因此,是不是工伤,《工伤保险条例》说了算。我们首先看条例中关于工伤认定的规定:第三章工伤认定第十四条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工伤: (一)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的; (二)工作时间前后在工作场所内,从事与工作有关的预备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伤害的; (三)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  相似文献   

9.
虽然《工伤保险条例》对职工6种在岗时间因工作受到事故伤害、对3种特别情形作出工伤和视同工伤认定,但因劳动者工种以及所受伤害情形的千差万别,《条例》难能穷尽。对于一些"擦边"工伤,法律怎么认定呢?下面案例或许给劳动者维权以启示!一、非事故受伤,不属于工伤?[案例]老朱是某铁路局车站职工,工作岗位与职责是为  相似文献   

10.
《公民导刊》2014,(4):49
正问:某食品厂员工在工作时违规操作机器,右手被绞伤,经医院诊断为右中指末节完全离断伤。该员工‘是否应认定为工伤?答: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职工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遭受事故伤害的,应当认定为工伤。只有职工因犯罪或者违反治安管理而伤亡,或者因醉酒导致伤亡,或者自残自杀伤亡的,才不能认定为工伤。《工伤保险条例》和相  相似文献   

11.
王冰 《人大建设》2010,(8):47-48
在处理工伤案件过程中,工伤认定是最核心、最关键的部分。《工伤保险条例》第16条规定了工伤认定的排除性条件,其中包括"职工因违反治安管理伤亡的,不得认定工伤或者视同工伤"。这里的“违反治安管理”,其外延是否包含无证驾驶等违反交通管理的行为?  相似文献   

12.
清洁工但秀英急着沿铁路线抄近路上班,却被火车撞成重伤。按照国务院《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上下班途中,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的为工伤,那么,火车是不是机动车?不久前,成都市金牛区法院在这起工伤认定行政案件中突破性地理解“火车属于机动车范围”,从而确保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不久,金牛区法院行政庭的陈庭长表示,这个案件非常特殊,在全国范围内都少有,目前该案已经生效。  相似文献   

13.
农民工工伤认定是关系社会和谐和发展的重大问题。我国《工伤保险条例》规定,劳动者一旦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其权益的实现路径为:确认劳动关系——工伤认定——劳动能力鉴定——享受工伤待遇。其中,劳动关系是前提,没有劳动关系就不能进行工伤认定,劳动关系的存在是农民工工伤认定的逻辑起点和前提条件。在确认劳动关系时,要依据形式标志和实质标志进行判断;要根据劳动关系争议性质配置劳动关系确认权。  相似文献   

14.
《劳动保障世界》2006,(5):44-44
第一,工伤的认定: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规定,职工由于从事本单位日常生产、工作或者本单位负责人临时指定的工作而负伤、致残、死亡的,应当认定为工伤。  相似文献   

15.
《政策瞭望》2003,(5):32-34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签署第375号国务院令,公布《工伤保险条例》。这个条例将于2004年1月1日起施行。条例施行前已受到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的职工尚未完成工伤认定的,按照这个条例的规定执行。经国务院第5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的《工伤保险条例》,分总则、工伤保险基金、工伤认定、劳  相似文献   

16.
案例:某日,橡胶厂职工孙福临下班时骑自行车,在途中路口与另一骑车的小伙子相撞,造成手臂骨折,在医院共花去医药费400多元,随后在家休息了近一个多月。孙福临以上下班时间和必经路线发生交通事故为由提出工伤申请,但当地劳动保障部门未认定其为工伤,孙福临不服,便向当地劳动保障部门咨询,认为自己合法权益受到了侵害。当地劳动保障部门的处理是正确的。按照《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职工认定工伤必须符合以下四个条件:一是企业规定的上下班时间;二是上下班必经路线;三是非案例:分析:本人主要责任的事故;四是与机动车相撞发生的伤害事故。本案…  相似文献   

17.
最近,笔者发现一些报刊、杂志刊登的工伤认定争议、工伤理赔争议仲裁案例中时有出现由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以下简称鉴定委员会)作出工伤认定、仲裁机构依据鉴定委员会作出的工伤认定和伤残等级结论作出裁决等。笔者认为:由鉴定委员会作出伤认定是没有法规依据,是错误的做法。鉴定委员会不能做出伤认定的决定,其理由是:一、工伤认定应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作出。《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以下简称《试行办法》)第十条第一款"企业应当自工伤事故发生之日或者职业病确诊之日起,十五日内向当地劳动行政部门提出工伤报告"、第十一条第一款"劳动行政部门接到企业的工伤报告或职工的工伤保险待遇申请后,应当组织工伤保险经办机构进行调查取证,在七日内作出是否认定工伤的决定",《试行办法》还规定:工伤认定的决定应当以书面形式通知申请人和企业。新颁布的《工伤保险条例》(以下简称《条例》)  相似文献   

18.
正随着《工伤保险条例》的深入实施,工伤保险参保范围的扩大,参保人数的增加,劳动者自保意识的增强,因对《条例》条文的理解认识的不一,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乃至工伤认定机关的纠纷不断增多。"强资本、弱劳力",从保障工伤职工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出发,最近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关于审理工伤保险行政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对工伤认定进行了规范。"规定"无疑是劳动者保护工伤合法权益的又一利器:  相似文献   

19.
新修订的《工伤保险条例》于2011年1月1日起施行。其中对于工伤认定第一章第十四条第六项的修订,在社会上引起较强的反响。下面就上下班途中受到交通事故伤害是否认定为工伤的几个案例进行探究,以求进一步提高对该项内容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类务工人员急剧增加,通过行政复议渠道解决工伤认定行政纠纷的案件也呈上升趋势。由于目前对工伤认定问题仅有国务院颁布的《工伤保险条例》作为依据,而其规定较为抽象,缺乏一定的操作性,很难适应日益复杂的工伤认定行政复议审查的需要。如何最大限度地保护伤亡职工的合法权益?本文从当前工伤认定行政复议案件凸显的主要问题入手,对有关的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