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马克思和恩格斯论述社会分工和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问题时,曾多次分析过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关系。他们指出: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日益社会化和科学化,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越来越密切地交织在一起,精神生产在社会物质生产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它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具有重要性。什么是情神生产呢?马克思和恩格斯说:精神生产就是“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也就是“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的语言”中的生产。这就是说,精神生产是以生产观念形态的产品(思想、概念、方案、计划、理论体系等等)为目的的一种生  相似文献   

2.
“精神”这个范畴,通常有两种含义,一种是哲学上与物质相对立的精神,指的是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常常和意识通用。它作为物质的最高产物,被物质所决定,同时对物质又有较大的能动作用。第二种意义上的精神,指的是在人们的意识、观念和心理中起主导作用,并表现意识、观念、心理主体活力的东西。任何一个人类群体都有其特有的、区别于其他群体的意识、观念和心理,而在这些意识、观念、心理中占主导地位,并体现这一群体发展方向和活力的精髓,就是这一群体的精神。因而,由生活于共同地域之  相似文献   

3.
毛启刚  李波 《学理论》2010,(18):204-205
民族精神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的重要内容。受国际局势和国内发展情况变化的影响,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意识和民族精神教育有待进一步加强。拟对当代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教育现状及对策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4.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在全球化背景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把民族精神重建放到突出重要的地位。中华民族精神的重建不仅不能背离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和基本原则,还要自觉以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作为指引。当代中华民族之精神,即中国国民之精神。从国民精神的角度审视民族精神是对民族精神的现代理解。民族意识必然包容鲜明的国家意识,民族精神的重塑必然以现代国家发展的精神需求为指向。民族精神重建本质上是一种精神的再生产。尊重精神生产规律是搞好民族精神重建的前提。  相似文献   

5.
继承民族精神 弘扬时代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民族精神,是一种社会意识,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精神特质,是被这个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可并接受了的,富有顽强生命力的优秀品格、价值取向与道德规范的总和。它是一个民族在其悠久的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与其民族自身的传统文化密不可分,既是民族传统文化的产物,又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  相似文献   

6.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并发展的,为本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进步的价值取向、精神理念和意识形式。民族精神在现实与历史之间构成了一种张力,它深深地扎根于本民族的历史土壤之中,是民族的基因和“遗传密码”。  相似文献   

7.
我们对现时代的最深刻体验是“社会体制和价值观念的整体转型”,其深度和广度是民族5000年文明发展史上绝无仅有的,是物质层面、精神层面和制度层面的彻底变革。技术、观念、制度、全球化以及民族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富裕,在短短的30年间对我们的精神状态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物质与精神的张力迫使我们寻求并固守我们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8.
民族精神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 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 和培育起来的一种富有生命力的群体意识,是一个民族所认同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所遵循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所体现的理想信念和性格特征。它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具有对内动员民族力量、对外展示民族形象的功能。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没有强大的物质力量,一个民族不可能自尊自立自强;没有强大的精神力量,一个民族同样不可能自尊自立自强。在当今世界,民族精神在综合国力竞争中愈益占有突出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中华民族精神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精神支柱。它的突出表现是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贵和尚中的处事原则、天下为公的群体意识以及爱国主义的高尚情操。大力弘扬民族精神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应承担的一项重任。  相似文献   

10.
民族精神的科学内涵、特点和基本内容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为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是一个民族的心理特征、文化传统、思维方式和思想情感等的综合反映。它体现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规律,反映一个民族的根本性格,是具有积极进步作用的全民族的主体意识和主导精神。在一个民族丰富灿烂的文化中,民族精神是其中最核心、最精粹部分,是民族文化的精华,决定着民族文化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一)我们应当怎样对信息的含义进行哲学概括呢?在笔者看来,作为哲学范畴的信息,它既是物质的属性(相对于物质活动而言),也是意识的属性(相对于意识活动而言);它既是物质之间联系的一种形式,也是物质与意识、意识与意识之间联  相似文献   

12.
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进步,都离不开民族精神的凝聚、激励与引导,离不开这个国家的民众或民族成员献身祖国的炽热情怀。催生这种强大意识和精神动力的因素,可以是自然血统、经济利益和政治动力,也可以是精神文化和道德情感,但以文化的整合、认同的作用最为基础和恒久。  相似文献   

13.
于涵 《学理论》2012,(5):41-42
二战后,日本的国民经济高速发展,集团意识作为日本的精神动力、民族精神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日本的集团意识对于日本社会来说,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为日本的经济发展,尤其是在二战后的经济高速发展阶段,发挥着不可磨灭的精神作用,它最大限度地激发了成员的潜能,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向心力,形成了荣辱与共的共同体。另一方面,日本的这种集团意识,有其阶级的局限性和利己的排他性,束缚了个人的个性发展,造成了很多负面影响。研究日本的集团意识的积极价值对我国的集体主义教育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许全兴 《理论视野》2006,(4):18-21,8
毛泽东的一生是创新的一生。学习毛泽东的创新精神,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乃至提高我们民族的创新能力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毛泽东的创新精神包括:个性不受束缚,强烈的创新意识;解放思想,独立思考的精神;实事求是,勇于实践的精神;等等。  相似文献   

15.
人脑的全部奥秘和难解之谜,集中到一点就是:在人脑中物质的东西何以能产生精神,精神又何以能转化为人脑物质性的机能?这一谜点,强烈地反映着人脑两种最根本的属性或机能(思维和意识)的相互关系。但由于长期以来,人们不太注重思维与意识的区别,因此,也就难以使人从思维与意识的相互关系上来考察人脑奥秘的根本所在。所以,把思维与意识在本质上加以区别,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二者的关系,也许正是进一步揭示人脑奥秘的一个新途径。一、思维与意识的区别及其意义人脑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物质实体,不管它如何奥秘,总是有其最本质的…  相似文献   

16.
文章首先对精神富裕的概念作了简要界定和分析,尔后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角度,从空想社会主义者和马列经典作家对精神富裕的相关阐释、精神富裕与物质富裕的独特关系、精神富裕是社会主义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历史上国家和民族兴亡盛衰教训的规律性总结以及科学社会主义本身即使精神富裕的集中体现等六个方面论证了精神富裕是邓小平社会主义共同富裕思想不可或缺的逻辑构成。  相似文献   

17.
国学的当代价值与民族精神之塑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文化领域近来形成了“国学热”。“国学热”背后是中国文化的复兴,是民族精神、民族美德、民族艺术的复兴。这反映了我国改革开放的成就提升了中华民族的国际地位,反映了中国人民族自豪感的增加,反映了民族复兴需要文化复兴的自觉意识。在这轮“国学热”中,人们对什么是国学,旧国学有哪些当代价值、存在哪些不足,如何创新旧国学,弘扬国学的当代价值,如何发挥国学在塑造当代民族精神中的作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贡献等方面问题,都非常关注。本文也就这些问题进行些探讨。  相似文献   

18.
我国企业文化“资源”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文化是指处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步生成和发育起来的,以企业价值观为实质,以企业精神为核心,以企业的精神现象、规章制度和物质现象为载体的经济文化。企业文化与民族文化一脉相承的关系,注定了企业文化对民族传统基因的传承;...  相似文献   

19.
精神系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它是物质的最高产物。人必须要有精神,人无精神就立不起来;国更需要精神,国无精神就强不起来。我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在各个革命和建设历史阶段,涌现  相似文献   

20.
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要求。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精神生活的解读是理解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精神富有的基石。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精神富有蕴涵着主体全民性富有、内容全面性富有、形式层次性富有、过程渐进性富有。实现全体人民精神富有既是人的需要发展的现实必然,也是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价值诉求;既是共同富裕的应有之义,也是化解社会主要矛盾的破题之举;既是中国共产党人以中国式现代化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初心使命的彰显,也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表征。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精神富有应凝聚个体思想共识,促进精神和谐,在知行转化中实现;强化社会价值引领,增加精神财富,在古今相继中实现;筑牢国家意识高地,夯实精神基础,在中外互鉴中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