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政法学刊》2017,(6):57-64
法律信仰在我国的存在与否引起很大争议。科学时代同时也是信仰的时代,因此,法律信仰在我国是存在的。法律信仰是指人们对法律所蕴含的公平正义等价值的认同和追求,人们相信通过法律能够达至一种美好生活的理想追求。法律信仰的培育对于发展市场经济,建设法治国家,凝聚社会共识,应对全球化挑战和实现我们国家的现代化转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内在价值,这决定了我们应当重视对法律信仰的培育。  相似文献   

2.
信仰与法律的关系问题是法治建设中不可忽视的问题。法律应当被信仰,信仰法律不是信仰法律条文而是信仰法治精神。把法律看成是生活的一部分,认识到其神圣性和终极意义,进而在生活中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法律,为权利也为法律的完善而斗争就是信仰法律的最好方式。  相似文献   

3.
法律信仰在法治化进程中的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一、法律信仰与法治的历史进程所谓信仰,是指人们关于最高(或极高)价值的信念。法律信仰,就是坚信法律之中蕴藏着人类的价值;坚信法是足以走向真、善、美的桥梁;坚信法能够(至少是部分地)决定社会的前途和人类的命运,坚信法律之于人有如生命般重要。人类历史上,凡是主张依法而治的国家或民族,都十分注重弘扬法的精神,唤起人们的热忱,使依法而治由少数决策者的思想变为大多数人的自觉行动。早在古罗马时期,长于法学思维的罗马法学家们顺应城邦自由民从事简单商品经济活动的需要,不仅建立和发展了完备的私法体系,而且还把法提…  相似文献   

4.
谢晖 《北方法学》2016,(6):28-40
法律能否被信仰?这是国内法学界近二十年来持续关注的一个重要理论争点。尽管法律信仰的理论有演化为意识形态的倾向,但法律信仰论自身是一种严谨的理论论述。法律信仰的论述理据,不应仅仅是伯尔曼所强调的法律与宗教在某种意义上的契合性或相似性,而且还在于即便完全不受宗教影响的、世俗化的法律,作为一种价值体系、传统、"事物规定性"的规范表达以及舍此无他的利益获取机制的内在禀赋。法律在实质上是基于价值、事实以及与此相关的利益的博弈结果或博弈的规范表述,是一种制度修辞。人们对一种制度修辞抱持不尽的热忱和追求,恰如人们虔信、又热忱地追求同样是一种修辞预设的上帝一样。所以,从制度修辞视角看法律信仰,饶有兴味——法律、法治本身是信仰的事业。  相似文献   

5.
李刚  邢学旗 《法制与社会》2011,(17):293-293
法律信仰是衡量一个国家法治发达与否的基础标准,也是一个国家或民族法治文明的重要体现。本文在详细阐释法律信仰内涵的基础上,力图从正面来说明法律信仰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6.
中国语境下的法律信仰:涵义、对象、载体与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信仰是人们出于对法律的依赖感而生产的心理感受,在行为上则体现为对法律过程的参与。在当下的中国语境中,似可把法律信仰的对象归纳为自由、平等、秩序、安全等法律价值,实在法是法律信仰的载体。在通常意义上,对法律价值作出权威性界定的法官即是法律信仰的表征者。在终极意义上,法律解释要合乎宪法,法律信仰可归结为宪法信仰,法律信仰最终要由违宪审查者来表征。  相似文献   

7.
普法教育与法治观念的形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锐 《中国司法》2005,(10):79-80
2005年是“五五”普法规划的研究论证之年,本文认为,“五五”普法乃至以后的普法工作应以培育现代法治观念、树立人民法律信仰为根本目标。一、现代法治观念的概念法治观念是指以人们的法律观、法制观和法感情为基础的一系列法律观念,它是人们在参与有关法律的社会实践过程中自身认识发展的内化与积淀,是主体将自己的经验和法律知识加以组合的结果。所谓现代法治观念是以主体意识为基点,以权利和平等思想为核心内容,以对法律的认同和信仰为最高层次的关于法治的正确认识。一方面,法律信仰的形成要以主体意识的觉醒为前提,以对权利和平等的正…  相似文献   

8.
信仰对于一个人来说意味着是一种力量,是在内心中深藏的不可更改的理念。法律需要这样的信仰,公民的法律信仰是法律存在的意义,也是法律获得永久生命力的基础。在法律实践中只有建立起公民的法律信仰才能真正实现法律的价值和目的。  相似文献   

9.
法律信仰是社会公众对法律秩序所内含的伦理价值的信仰,是人们对法律的忠诚、尊重、信赖并以之为最高的行为准则。社会公众的法律信仰对法治国家的形成、和谐社会的构建至关重要,文章分析了法律信仰缺失的原因,提出了培养社会公众法律信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温和凤 《法制与社会》2010,(14):226-227
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将形同虚设。时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的发展目标,从法治的视角看,和谐社会必然是法治社会。法律信仰是法治进程中的精神支柱,而大学生的法律信仰的树立可以在全民树立法律信仰过程中起模范作用,对实现依法治国有重要影响。本文通过明确什么是大学生法律信仰,并通过分析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来揭示大学生法律信仰树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从而确定在我国树立大学生法律信仰的基本构思。  相似文献   

11.
法律信仰命题在中国曾掀起轰动的大讨论,主要观点有肯定论和否定论两大阵营。通过分析法律信仰命题的西方语境与中国语境,可以发现,中西方对法律信仰的理解存在极大差异,中国法律信仰命题其实误读了伯尔曼的法律信仰命题。中国法律信仰命题争论的可能出路是以"法治信仰"替代"法律信仰"。  相似文献   

12.
随着伯尔曼教授来华对法律信仰的进一步肯认与张永和教授对法律不能被信仰理由的提出,法律信仰问题又引起学界的关注.但以往的研究存在着法律信仰对象、时空的错位认知和片面解读,进而缺乏对"除魅"之后的现代性社会中如何达致法律信仰的现实路径的学理探求.形式理性与实质理性法律的贯通是法律信仰的生成支点,在恪守形式理性法律及其有效性基础上所形成的法律信用的不断增进是达致法律信仰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3.
法治并不仅仅是法律之治,其内在要素要求人们对法普遍尊重和信仰。培养国民树立法律信仰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通过法制宣传的推动以及长期谨守法律勿循私意等司法实践,司法工作者可以推动法律的精神或原则在人民心目中树立起来,让公民自发信法守法,引导其确立权利意识与法治意识。  相似文献   

14.
法律情感是人们对法律及法律现象所持有的情绪体验,诸如对法的认同或否定、支持或抵制、热爱或冷漠、信仰或敌视等情感。大学法律基础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法律意识包括法律认知、法律情感和理性的法律思维三个方面的内容。但笔者认为,法律情感的培养应该是法律基础教学的核心任务。  相似文献   

15.
法律信仰与法律怀疑精神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法律信仰与法律怀疑精神谢晖一个国家的公民是否具有完整的法律信仰是其法律能否顺利实现的重要心理基础。然而,由于人们在观念上常把信仰与禁锢自觉不自觉地联系起来,致使法律信仰也成为令人生畏的概念。为此,如何反思以往的法律信仰?如何确定理性化的法律信仰?这是...  相似文献   

16.
法律职业共同体是指以法官、检察官、律师、法学家为核心的法律职业人员所组成的特殊的社会群体,法律共同体的构建有助于实现法治目标、信仰、权威和法的相对确定性。加强公检法司各方联络交流,切实保证律师执业权利,推动法律共同体职业共同良性互动机制建立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7.
吴传毅 《法学杂志》2008,29(2):36-38
法治之法必须是被信仰的法律,但具体的现实的法律根本不具备信仰的条件。要让人们信仰法律,就必须构筑法律信仰的条件。构筑法律信仰的重要手段是在建构法律理论时赋予其虚构的成份。鉴于上帝不是我国法律文化的组成部分,因而我们不能照搬西方的理论;又鉴于我国的国情,有必要把法律作理想法与现实法的划分。  相似文献   

18.
论环境法的正当性的依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判断和论证环境法的正当性有五项依据。科学依据是判断环境法正当性的"钢规铁律",具有正当性的环境法律应该遵循自然生态规律;信仰和伦理道德是为法律提供正当性的基本方式,衡量法律是否正当的最终标准是正义,而正义基本上是一个信仰、伦理道德问题;利益是衡量法律正当性的常衡器,将利益作为判断法律正当性的依据,是指该立法是否增加了正当的、积极的利益,是否限制了不正当的、消极的利益,对增加的和限制的利益的分配是否公平;将合法律性作为论证环境资源法正当性的一个依据,主要指其符合宪法、法统和环境基本法律;衡量制定的法律是否正当、有效,主要取决于该立法过程是否切实遵循了正当程序,判断立法程序正当性的实际标准,是看是否重视立法的民主程序和公众参与。  相似文献   

19.
在法律信仰之争中,法律信仰怀疑论和否定论者主张法律信仰无论从历史还是现实都不适于中国,主张法律信仰的学者更多地是过分误读了伯尔曼"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将形同虚设"这句话,并据此做出了不合时宜的判断,因此其所主张的法律信仰更多地是一种"神话"。相对于作为"神话"的法律信仰,法律信任是一种"鸡汤",虽然它不能治病但富有营养,有助于社会肌体的康复和法律的有效实施。法律信任"鸡汤"的熬制,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法律内和法律外进行"综合治理"。其中,经过由更普遍的有效参与和更加公平的法律程序、实现经济的包容性增长以培养人们的乐观主义态度进而产生对法律的信任、从约束权力和反腐切入来打破法律信任不足-法律具文化这一恶性循环,是三种相对可行的路径。  相似文献   

20.
伴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进行,人们日益意识到法治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但是法律信仰的虚无是当前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主要障碍之一。笔者认为法律信仰是法治建设的必要条件,就法律信仰的概念、原因及如何树立法律信仰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