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4 毫秒
1.
陈小卉 《群众》2023,(11):29-30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江淮生态经济区是江苏着力打造的“1+3”重点功能区之一,承担着展现全省生态价值、生态优势和生态竞争力的功能,是江苏永续发展的“绿心”。党的十九大以来,江苏省自然资源厅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全力支撑江淮生态经济区绿色高质量发展,努力实现“生态越美丽、发展越兴旺、百姓越幸福”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2.
徐海贤 《群众》2017,(18):37-38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江苏依水而生、因水而兴,自古以来就是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富庶之地,平原和水域面积占比均居全国各省(区)首位,而江淮生态经济区尤具水乡和田园优势,该区域的整体保护和绿色发展对江苏具有重要示范意义。在“强富美高新江苏”和“两聚一高”的战略指引下,江苏省域空间重点推进“1+3”功能区发展战略,立足于省域内部地理环境基础、资源经济特色的分区特点,突出扬子江城市群的龙头和核心带动作用,同时加快沿海经济带、江淮生态经济区和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的特色化发展,通过各功能板块差异化定位,分类引导,特色发展。其中,江淮生态经济区在省域“1+3”战略格局中定位明确,是唯一以生态功能为主体定位的区域,该区域对建设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具有重要意义,是探索后发地区新型城镇化的特色功能板块。  相似文献   

3.
张利 《群众》2022,(6):18-19
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加快江淮生态经济区建设,着力打造江苏发展的绿心,支持里下河地区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提升生态碳汇能力。高邮市认真贯彻落实省党代会精神,立足自身特色优势,紧扣“聚焦江苏绿心、加快中部崛起”目标定位,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产业的“含绿量”提升发展的“含金量”,助力“强富美高”新高邮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4.
江苏立足长远提出“1+3”功能区的宏伟构想,其中提到的“江淮生态经济区”,彻底颠覆了“不走工业化老路,发展就没有出路”的惯性思维和深层心态。建设生态经济区,规划先行。近年来,笔者有幸参与了省政府组织的《淮河生态经济带规划》专家咨询和国家发改委编制的《宿迁市生态经济示范区发展规划》专家评审,以及《苏皖合作示范区发展规划》《盱眙县生态经济试验区发展规划》等与生态经济发展直接相关规划的研究与制定。本文就做好生态经济区规划谈几点想法。  相似文献   

5.
《群众》2017,(18):27-27
从行政区经济向功能区经济转变,从区域同质竞争向协同发展转变,江苏创造性提出“1+3”重点功能区战略构想,将带来区域发展布局的重构和经济地理版图的重塑。作为全省“1+3”重点功能区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江淮生态经济区重在展现我省发展的生态价值、生态优势、生态竞争力,具有独特地位和作用。江淮经济生态区覆盖淮安、宿迁两个设区市全域以及里下河地区的高邮、宝应、兴化、建湖、阜宁,是水网密集的地区,也是农业发达的地区。要把这方水土建成生活美好、令人向往的地方,涉及发展方式、发展路径、发展格局的重大调整。  相似文献   

6.
张利华 《群众》2022,(13):48-49
生态文明建设是“国之大者”。阜宁作为国家一类生态示范区,又同属淮河生态经济带、江淮生态经济区,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同题共答”中,肩负着更大的使命和责任。近年来,我们始终站在捍卫“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高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落实省第十四次党代会和市第八次党代会精神,紧紧围绕“生态大公园”“绿心”等定位,坚定不移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路径,奋力谱写“强富美高”新阜宁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相似文献   

7.
魏国强 《群众》2017,(18):35-36
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强调,苏北地区要积极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在苏北发展座谈会上,省委、省政府提出“1+3”功能区战略,并把宿迁作为生态经济区试点,强调要建设“江苏生态大公园”。这既进一步明晰了宿迁的发展定位,也为我们发展生态经济提供了难得机遇。当前,宿迁正围绕“江苏生态大公园”定位,全力推进“两聚一高”、落实“三项任务”,加快建设生态经济示范区,努力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子。  相似文献   

8.
顾坤 《群众》2023,(21):10-11
省委十四届四次全会强调要深化“1+3”重点功能区建设。淮安地处“1+3”重点功能区中永续发展“绿心地带”——江淮生态经济区的核心区,承担着展现全省生态价值、生态优势和生态竞争力的重要使命。我们将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化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对淮安殷切嘱托,认真落实省委全会部署要求,  相似文献   

9.
张静 《政策》2014,(11):38-41
汉江流域是中国重要的农业经济区和商贾要道,在中国区域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当前,汉江生态经济带纳入我省“两圈两带”战略,“生态”成为汉江流域开放开发的主线,更成为汉江流域转型发展的关键词。如何处理汉江流域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是汉江经济带开放开发绕不开的重要课题。一、生态优势:汉江经济带生态条件优越  相似文献   

10.
刘西忠 《群众》2022,(5):15-16
江苏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强调指出,要“着力提升扬子江城市群发展水平,支持南京争创国家中心城市,加快宁镇扬、苏锡常一体化进程,努力把沿江地区打造成全省现代化建设先行带、引领带”。推动沿江地区现代化建设走在全省全国前列,就必须顺应和把握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律,加强区域联动发展,在支持苏南地区巩固放大引领优势,加快打造现代化建设先行示范区的同时,支持苏中地区跨江融合,加快实现中部崛起,提升北沿江的发展能级,通过南北沿江高质量高水平的协同,切实增强扬子江城市群的“发动机”功能,增强对沿海经济带、江淮生态经济区和淮海经济区的引领带动能力。  相似文献   

11.
张小辉 《群众》2023,(1):18-19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阐明了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对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出了重大部署,为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宝应地处里下河腹地,是长江经济带、大运河文化带辐射重叠区域,作为江淮生态经济区重要板块,我们围绕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着力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切实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为新时代里下河地区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相似文献   

12.
张秀珍 《山西政报》2010,(17):37-37
近年来.我们根据双碾乡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人文优势,因地制宜,确立了建设“绿色种植区、生态养殖区、城郊经济区、劳务输出区、旅游服务区”的“五区”发展战略,加快推进全乡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推动了全乡经济快速发展,促进了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  相似文献   

13.
绿色经济是未来经济发展重要方向之一,也是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双赢的必由之路。辽东绿色经济区的设立是辽宁省区域发展格局重大调整与部署,也是践行“两山”理论的重要实践。辽东绿色经济区内生态资源丰富,但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生态资源优势未能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本文提出发展现代农业、延伸产业链、发展特色产业、加快旅游业发展、加强体制机制建设等政策建议,以提升辽东绿色经济区发展水平,实现辽宁省各区域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4.
边燕燕 《重庆行政》2019,20(3):73-75
2019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时强调,希望重庆努力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并提出重庆要深入抓好生态文明建设,坚持上中下游协同,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这为重庆在新时代贯彻落实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战略指明了方向和要求。当前,“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和“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成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精神主线,并成为沿线各地区的行动共识。如何立足自身实际去认真落实这一共识,成为摆在长江经济带沿线各地区面前的一个难题。作为长江经济带上游和中游交界处的三峡地区面对新要求,如何把握机遇实现自身经济社会发展的二次飞跃,成为新时代三峡地区再次腾飞发展的时代问题。多地实践表明,发展生态经济、创建三峡生态经济区是解决这一时代问题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5.
正江淮生态经济区是省委、省政府确定的"1+3"重点功能区战略构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战略构想的功能划分,江淮生态经济区重点打造生态竞争力,宝应名列其中。加快江淮生态经济区建设,是全面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有效落实党和国家及省市发展要求的明智之举,是切实优化宝应发展路径和模式、有力提升高质量发展水平的现实抉择。近期,宝应县政协围绕这一课题,组织部分委员和有关部门、镇区负责人,开展了较为深入的县内外专题调研。从调研情况看,宝应按  相似文献   

16.
祁从峰 《群众》2022,(1):18-19
<正>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着力推动产业绿色低碳转型,确保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近年来,建湖坚持立足区位条件和资源禀赋,以发展生态经济为着力点,把独特的生态优势转化为差异化竞争力,全力推进现代化经济强县建设,被评为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科技创新百强县、绿色发展百强县。发展生态经济是建湖迈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将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全省"1+3"重点功能区建设,推动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引领县域经济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发展,努力在江淮生态经济区建设中争当"优等生"。  相似文献   

17.
王平俭 《江西政报》2008,(18):46-48
2007年,国家开始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省委省政府紧紧抓住这一契机,充分利用江西生态良好和鄱阳湖淡水资源的优势,做出了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科学决策。并提出了把鄱阳湖区建设成为全省生态文明示范区、新兴产业集聚区、改革开放前沿区、城乡协调先行区和江西崛起带动区的战略定位。可以说,建设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结合我省省情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是实现江西崛起新跨越的必然要求,是争取江西在全国区域发展格局中有利地位的正确选择。  相似文献   

18.
李汉勤 《今日浙江》2014,(20):50-50
正为坚守绿色生态理念,筑牢浙江的生态屏障,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今年7月,丽水市调整对各县(市、区)的综合考核办法,以绿色生态理念实施分类考核,放下GDP的纠结,分类施策,个性订制,引导各地走最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根据各地资源禀赋、功能布局、发展水平和工作特色的不同,丽水将下辖的9县(市、区)分成"城市核心区"、"生态经济区"、"生态保护"区三类,设置了"生态保护"、"绿色发展"和"民生幸福"  相似文献   

19.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当前,丽水市正处于重要的发展机遇期,生态优势将日益显现,市委、市政府从丽水的实际出发,按省委、省政府的要求,作出了《坚定不移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生态发展之路,全面深化改革,建设“美丽幸福新丽水”的决定》,把“美丽幸福新丽水”作为未来发展的战略标杆,不仅要保一方山水,建设兼具生态之美、发展之美、和谐之美的“美丽丽水”;更要富一方百姓,建设兼具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幸福丽水”.  相似文献   

20.
曲福田 《群众》2017,(18):33-34
今年4月,省委书记李强到泰州专题调研里下河地区发展定位和模式问题,强调里下河地区要跳出发达地区走过的传统工业化老路,真正树立起环境友好型的产业发展思路,把里下河地区特别是兴化作为全省的大公园来打造,着力发展生态经济、绿色产业,走出一条生态环保、富有特色、致富百姓的发展新路。建设里下河生态经济示范区目标的提出,为我们开阔了新视野新思路,布置了新课题新要求,明确了新使命新任务。泰州将全面瞄准生态经济区功能定位,科学谋划绿色发展新模式,加快把里下河地区打造成具有独特魅力和影响力的诗意栖居大公园、水韵江苏新样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