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梁英 《桂海论丛》2007,23(1):56-57
我国当前中等收入群体发育的社会条件主要有:产业结构的变迁是中等收入群体发育的社会结构基础;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是中等收入群体发育的社会内在机理;现代教育,尤其是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是中等收入群体发育的直接“引擎”。  相似文献   

2.
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中等收入群体在总人口中的比重日益扩大,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然而近年来,中等收入群体的储蓄率却因消费观念转变、家庭负担加重等因素的影响不断下降,对社会总储蓄率的提升、经济转型升级、金融体系的稳定等产生了制约作用。充分激发中等收入群体活力,推进我国“橄榄型”社会的构建,对提振储蓄率进而刺激投资、平稳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促进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张三力 《北京观察》2010,(12):34-34
<正>目前我国收入分配上的贫富差距问题非常严重。培育、壮大中等收入群体,是解决社会收入分配两极分化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中等收入群体初步形成,按家庭年收入20万元估计,到2009年底大约占人口总数的7%至15%。现阶段是把握正确的政策导向,进一步促进中等收入群体发展壮大的关键时机,机不可失。  相似文献   

4.
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关键在于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这对现代财税制度的构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财税制度一方面可通过优化收入分配,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稳定中等收入群体、调节高收入群体;另一方面可通过提高生活质量、积累人力资本,达到优化和培育中等收入群体的目的。扩大中等收入群体,需充分发挥财税制度的重要作用,优化个人所得税的税率结构及专项附加扣除政策,探索构建负个人所得税,加强税收监管;加大中央转移支付下沉力度,加强财政支出在住房保障、技能培训、教育方面的倾斜;提升农民养老保险待遇和养老服务水平,解决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不断完善社会救助体系。  相似文献   

5.
中等收入群体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基石.中共中央文件中多次提出要扩大我国的中等收入群体,其已成为我国今后的主要施政目标之一.以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为例,分析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对其发展具有的重要意义.但现仍有诸多的现实困境影响着其中等收入群体的扩大,必须根据不同的现实困境提出具体应对的路径选择,以不断扩大中等收入群...  相似文献   

6.
夏锋 《思想工作》2008,(3):20-21
在十七大报告中,我们欣喜地看到,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成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重大任务,其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的工作目标,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增加群众的财产性收入,是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的重要举措。“有恒产者有恒心”,此项制度的具体落实,必将使广大群众对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有信心。  相似文献   

7.
《政协天地》2013,(5):49-49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认为,未来最直接的红利源是“内需红利”和“城镇化红利”。关于“内需红利”,从未来几年的发展趋势看,能否抓住国内需求潜力释放的重要战略机遇,取决于消费主导的转型与改革的实际进程,即能不能用5~8年的时间形成以释放国内需求支撑可持续增长的基本格局。而这需要以形成6亿中等收入群体为重要目标破题收入分配改革。需要尽快出台中等收入群体倍增的国家规划,  相似文献   

8.
<正>产业工人是工人阶级的主体力量,是支撑和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生力量。宁波市北仑区是全省先进制造业基地,全区88万常住人口中产业工人达40余万人。聚焦这一重点群体,北仑区围绕“机制建设、平台塑造、改革创新”三大发力点,全力打造产业工人“强技共富”服务体系。截至目前,全区技能人才累计20.7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7万人,17人获得新时代“浙江工匠”称号、32人获得“宁波工匠”称号。全区产业工人家庭可支配收入10万—50万元群体比例提升至93.8%,位居全省前列。  相似文献   

9.
中等收入阶层扩大与消费需求增长的社会良性互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完善,明显地形成了高、中、低收入阶层,不同的收入阶层有不同的消费行为和消费特征。数量不断增加的中等收入阶层是我国社会消费的重要群体,是消费的主力军。其消费需求和消费结构等方面呈现的特征与低收入阶层和高收入阶层相比有自己不同的特点。引导消费、拉动内需就要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作为突破口。  相似文献   

10.
杨丽艳 《理论月刊》2006,(10):89-91
未来10到20年将是我国中等收入者形成的重要时期,尽管目前还未形成一个实力群体,但其培育已提上小康社会议事日程,中等收入者的存在和发展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一个稳定的中等收入者阶层是构建小康社会物质文明的动力,是构建小康社会政治文明的基础,是构建小康社会精神文明的中坚。我国应在收入分配领域积极培育中等收入阶层。  相似文献   

11.
“橄榄型社会”是对“中产阶层居于主导地位的社会结构”的形象表述。根据对收入、职业、教育等三个层面考察,浙江省中产阶层的总量和比例在“十一五”期间都呈上升趋势。,但从总体结构上看,浙江省社会结构仍接近于“底大、中瘦、上细”的“洋葱头型”。区域比较表明,浙江省“橄榄型社会”的各项指标都与江苏省相当,但与上海相比差距明显,与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也并不完全匹配。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不足会越来越成为制约浙江省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瓶颈。  相似文献   

12.
我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分析及战略应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梅伟霞 《求索》2011,(10):58-60
我国已经成功跨越“贫困陷阱”,跻身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当前,存在着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诸多诱因,但也存在一些优势争件。要实现顺利跨越,善抓机遇的同时必须彻底实行三方面大转型:通过创新驱动,实现经济从“外延式”向“内涵式”发展的转型;通过“民富优先”战略,实现社会从“排斥性增长”到“共享式发展”的转型;通过制度创新,实现政府从“生产发展型”到“公共服务型”转变。  相似文献   

13.
2010年中国人均GDP已达到4415美元,按照世界银行的规定,我国已步入高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将向高收入国家跃升.国际经验表明,在这一阶段,极易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根据国际经验和我国的具体国情规避我国“中等收入陷阱”应主要改变收入分配失衡的格局,具体对策是:转变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从“低价工业化”增长机制转变为共享式增长机制;大力发展农业,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政府大力支持微型和中小企业的发展,通过促进就业来控制和缩小居民收入差距;加强对再分配领域的调节.  相似文献   

14.
《政策瞭望》2023,(4):13-15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高校毕业生是有望进入中等收入群体的有生力量。杭州市钱塘区坐拥浙江省最大规模的高教园区,有25万余名在校师生,每年约5万名毕业生步入社会,占全省高校毕业生比重近1/7。对此,钱塘区因才施策,推动高校毕业生就业型、创新型、创业型“三型共富”,努力打造高校毕业生群体共富的“钱塘样板”。  相似文献   

15.
陈夏红:2010年10月27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全文公布。其中提及,要通过“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贫困人口显著减少,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进而使“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这普遍被解读为从“国富”到“民富”的转变。那么,您怎么理解“国富”与“民富”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成慧  王观  王浩 《就业与保障》2015,(Z1):30-31
新常态下,我国消费从过去的“模仿型排浪式”步入“个性化、多样化”的新阶段。推动这个转变的是中等收入群体,引领消费新常态的也是中等收入群体。北京青年白领方芳给自己算算账——工资涨幅能否跑赢物价岁末年初,方芳几乎每天都要加班。她在北京某公司做财务,最近赶上年终决算和年初预算,忙得不可开交。在国贸附近上班、每年10天带薪年假……在亲朋好友眼中,名牌大学毕业的方芳有一份体面的、令人羡慕的工作。但  相似文献   

17.
以中国为代表的东亚经济体,在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之后将面临着怎样的命运,是陷入“中等收入陷阱”,还是顺利实现跨入高收入国家行列的目标?其关键因素在于东亚网络生产体系的生命力如何.东亚生产网络体系具有产生“中等收入陷阱”的内生形成机制,但人口红利的消失、要素成本的上升并不是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必然因素.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根本在于产业结构的升级.中国能否像日韩那样实现产业结构升级,顺利地从中等收入国家跃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关键要看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和格局是否会发生变化和逆转.根据中心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趋势,全球经济的总体格局在长期中不会发生实质性的变化,东亚网络生产体系所受到的外部冲击不可能持续.因此,由外部冲击所导致的“中等收入陷阱”危机是可以避免的,以区域网络生产体系为依托的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增长模式仍然具有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18.
宋晓梧 《时事报告》2010,(12):38-39
“十二五”规划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要扭转这些年来总量发展很快,但是结构扭曲的问题。这也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9.
论我国收入结构优化的政策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抑制贫富分化,需要及时调整分配政策以协调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之间的冲突。分配政策的调整与设计,一要坚持先富政策,最大限度地激励各种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抑制非生产要素参与分配;二要努力促进就业机会的增加,最优配置人力资源,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三要培育与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比重,逐步构建“橄榄型”的收入结构。  相似文献   

20.
如何理解"中等收入阶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从十六大报告提出“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以后,各种传媒上有很多讨论中等收入阶层的文章,这些文章多数是在刻画中等收入阶层是怎样一种生活,就像人们在刻画边缘群体或布波族是怎样一种生活状态一样。这种被塑造的典型中等阶层生活图像是:“三间房一部车,月薪收入五千多,消费手持信用卡,周末郊外找快乐”。这让人想起过去北方小农对小康生活的憧憬:“几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以及过去小农朴素的生活理想:“楼上楼下,电灯电话”。一般民众单纯地从收入和生活水平上理解中等收入阶层,反映了他们对未来生活的期冀,这本无可厚非。但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