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 毫秒
1.
晋长华 《人民论坛》2010,(5):166-167
相对于社区社会救助与慈善服务的不断发展,中国社区社会救助与慈善的志愿服务理论研究明显落后于实践。合理界定社区社会救助与慈善服务的主要内容,研究探索社区社会救助与慈善服务实践途径和服务方式,有助于促进社区社会救助与慈善实践持续延伸和拓展。  相似文献   

2.
治理理念是基金会较好地实现其组织宗旨与使命,从而赢得组织自身生存与发展的权利,实现组织有效自治目标的前提。伴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与历史文化的发展,基金会的治理理念经历了从慈善文化到公益文明的演变。在新的历史时期,由于基金会作为非营利组织的缺陷,其在发展中存在着慈善的供给不足、慈善的业余性与慈善的父权性等危机,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制度化的途径。特别是组织文化建设,来弘扬组织的公益精神。  相似文献   

3.
论慈善意识的培育与慈善事业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我国"差序格局"的传统人际关系、慈善组织及个人的诚信的缺失、"亚文化"与"主文化"的相互抵触,以及在"藏富意识"和"仇富心理"的双重作用下缺乏"第一行动集团"的引领等因素共同抑制了公众慈善意识的培育,严重制约了慈善事业的发展。因而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我们必须营造有利的社会文化环境、强化慈善激励机制、加强慈善组织自身建设,提升慈善组织的公信力以培育和提升公众的慈善意识,从而促进慈善事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N市慈善总会产生的“二次哺乳”现象为切人点,分别对政府、企业、公众三大慈善参与主体在“二次哺乳”前后的策略变动进行了实证调研,并引用博弈理论梳理了折射在这一现象背后的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公众以及企业与公众之间的利益互动关系。研究发现,在当前社会条件下,中国慈善组织发展要依赖社会多方面力最的支持,其发展状况取决于多元社会主体之间的慈善策略选择。其中,政府与企业在慈善事业上的博弈互动在短期内将主导着我国慈善组织的未来走向。  相似文献   

5.
慈善组织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慈善组织概念泛指从事慈善活动的组织,甚至有时也包括了福利组织;而狭义的慈善组织概念也称社会慈善组织,仅是指以从事慈善事业为目的,非政府、非营利性的民间组织,即慈善类的民间组织。我们这里讲的慈善组织取狭义。像任何其它社会一样,慈善活动在中国古代早已有之,但受中国历史文化和特殊国情的影响,慈善组织在中国的发展却经历了一个漫长复杂的过程,具有一些与众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慈善是人类共同的美德。中国古代慈善事业大多属于官办慈善,或者是在官方默许下的民办慈善:欧洲古代慈善大多是在宗教活动支撑下开展的,或者晚近时期国家主导下的宗教慈善:美国慈善活动的历史几乎和美国建国史一样长。尽管慈善的诞生地不在美国,但在最近的一百年当中,美国慈善理论和实践无疑最受全球瞩目。本文主要以美国为标本,从慈善组织的角度切入,研究分析国外慈善事业如何围绕慈善组织的理论、法律、监管进行的一系列实践,并在此基础上综述对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公信力是慈善组织存在的合法性基础,是慈善事业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影响慈善捐赠和慈善形象的重要因素,关系着慈善事业的持续发展、慈善文化的弘扬和社会建设的有序推进.当前,应该加强慈善立法,建立与完善慈善组织的内部治理制度、信息公开制度、第三方评估机制和慈善监管体系,加强慈善组织的能力建设,化解我国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危机,促进我国慈善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石国亮 《长白学刊》2015,(2):132-139
慈善本质上是一种文化,慈善文化是慈善事业发展的社会基础。慈善文化进学校是对慈善文化进校园的超越,更是构建人人慈善的现代慈善文化和推动慈善事业进步的战略之举。慈善文化进学校将正式教学和非正式教学结合起来,丰富了育人的手段和途径;通过传播慈善文化,培养学生的慈善意识,促进持续性慈善行为的产生和人人慈善的实现;将慈善文化传播和慈善研究有机统一,推动慈善文化的繁荣发展。慈善文化进学校作为新生事物面临着操作层面和顶层设计层面的诸多挑战,前者主要包括慈善文化是否应该进课堂及如何进课堂、慈善的非正式教学如何开展、慈善教育专业人才如何培养,后者主要涉及慈善文化课程如何嵌入现有教育教学管理体系、课堂教学和非正式教学如何有机结合、统一的顶层设计如何为地方留足自主性的空间、慈善文化教育如何与慈善专门人才培养和慈善研究相互推进。  相似文献   

9.
中国慈善演进过程中,存在传统慈善、近代慈善、当代慈善三种类型,经历了近代与当代两次历史转型。传统慈善是一种养济型慈善,无论外在形态还是内在理念,均与农耕社会相适应,体现了对儒家大同世界的理想追求。传统慈善的近代转型,并非自身发展结果,而是千年未有变局的时代要求。近代转型后的中国慈善,开始从养济型向教养型转变,但也表现出一种夹杂新旧、兼具中西的“过渡时代”特征。中国慈善的当代转型则正式起步于21世纪初,目前尚在进行之中。当代转型之际的中国慈善,出现了全新的事物与观念,但仍保存着部分传统习惯。梳理中国慈善的传统历史与两次转型可知,中国慈善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其理想目标在于,维护社会秩序的良性运转,其对于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10.
慈善动机关系到慈善的行为模式和效率,是现代慈善事业发展的基础。从内在动机来看,在经历了长期的利他与利己争论之后,西方富人慈善更多地被看作是通过个人财富表达对公共事务理解的方式,并由此确立了慈善的多元化发展原则和有效慈善模式的标准;之后学术界的关注点逐渐由内在动机转向外在动机,寻找影响动机的外在因素并建构定量化的动机模型,以更好地理解富人慈善的行为方式。受具体社会环境的影响,中西方富人从事慈善活动的动机不尽相同,但西方学者对动机的态度及影响因素的探索仍然有可借鉴之处。比较中西方富人慈善动机的差异,对探寻适合本土社会文化背景的慈善模式和慈善体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由政府主导型慈善向多元化慈善转型是当下中国慈善改革与发展的应然诉求。社会视角下的慈善群体结构包括第三部门慈善群体、第三域慈善群体、私域慈善群体三种理想类型。从不同群体自身的行动逻辑,以及社会与国家的互构关系来探讨慈善参与行为,表现为:第三部门群体慈善参与性高但社会中心性不强,具有一般发展预期;第三域群体慈善参与性高,社会中心性强,发展预期好;私域群体慈善参与性一般,社会中心性强,发展预期最好。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明确鼓励发展慈善事业,希望其担负起促进第三次分配,推动共同富裕的重要职能,然而我国慈善事业的整体发展水平还有待提升,尤其是《慈善法》的效能并未得到有效激发。在诸多因素中,慈善行政管理机构的设置与职权划分直接影响着慈善事业的发展。通过对中央和省级层面的调研发现当前慈善行政管理分为三种模式。整体上都面临着社会组织与慈善事业发展目标冲突,专业监管与组织能力不足,碎片化管理与协调成本过高等问题。研究认为将慈善和社会组织两块业务纳入民政系统同一职能部门是当前优化慈善行政管理体制的可行方案,可以有效解决部门目标不一致、沟通成本过高和编制约束问题。长期来看,应该在理顺社会组织登记职能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统一、独立、上下对应的专门慈善行政管理机构。  相似文献   

13.
杨团 《学习与实践》2007,(3):97-105
慈善作为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文明传统,在近现代经历了全球性的革命,如果说工业化初期发轫于欧美早发达国家的基金会一类新慈善组织的创立是第一次革命,那么,以慈善也要高效率为目标的慈善家与社会企业家的联盟,标志着第二次慈善革命的来临。目前全球进入了慈善捐赠的黄金时代,未来20年慈善发展将面临巨大机遇。新一代慈善家视自己为社会投资家,视慈善捐赠为社会投资,以慈善投资实现改良社会的愿望和行动。他们正在与社会企业家即公益运营性的NGO负责人结成公益伙伴关系,这是新慈善革命中出现的新的制度性结构。面对新的慈善革命,政府和非营利组织都需要做好政策和组织、制度的准备。  相似文献   

14.
中世纪后期,圈地运动所导致的英国经济社会的转型,使得贫困和流民问题逐渐成为影响英国社会的核心问题,在官方的济贫法制度出现以前,英国民间慈善救济逐渐发展起来,这种民间慈善救济表现为分散性慈善救济和有组织的慈善救济两种形式。民间慈善救济的兴起不仅为缓解英国社会的贫困问题产生了积极作用,而且推动了英国官方济贫法制度的出现。  相似文献   

15.
闫金山 《理论月刊》2023,(9):113-122
第三次分配对推进慈善公益事业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文明建设具有重要作用。社会组织既是慈善公益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慈善公益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第三次分配自然离不开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组织在第三次分配中扮演着重要的连接者角色,从具体实践过程来看,社会捐赠相关制度不健全、社会组织服务提供能力欠缺、民众声誉评价影响力不足、社会组织对捐赠主体的形象宣传力度不够等是目前社会组织参与第三次分配面临的主要困境。针对性地完善社会捐赠制度,提高社会组织服务提供能力,提升民众的声誉评价影响力,加强社会组织对捐赠主体形象的宣传力度等是优化社会组织高效参与第三次分配的可行之举。  相似文献   

16.
玉苗  慈勤英 《桂海论丛》2012,(6):99-103
道德与慈善事业互相关联,道德是慈善事业发展的基础,慈善事业有助于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但纯粹无私利他并不是慈善唯一的标准,慈善超越了道德范畴而具有经济、社会、政治等多重意义。为适应现代公益事业发展的需要,必须转变传统的慈善观,从注重公益行为的义务论转向义务论与目的论相结合,注重公益的多元价值,由片面利他向互惠共利模式发展,形成人人参与公益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7.
慈善捐赠在应对突发事件、保障民生底线、彰显民族正能量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频频曝光的慈善捐赠失信行为给慈善事业的稳健发展带来阻碍,影响了慈善捐赠行为的公信力。要通过健全慈善捐赠法治体系、优化慈善捐赠社会生态环境建设、加强慈善捐赠舆论导向等措施,构建更加科学有效的慈善捐赠失信行为治理机制,保障慈善捐赠活动更好开展。  相似文献   

18.
移动互联网是网络慈善的新平台,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慈善捐赠机制的特点表现在新旧媒体的融合性、移动互联网支付方式的便捷性、慈善募款的高效性、信息的公开性等方面。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慈善捐赠运行机制主要由动员机制、参与机制、善款管理机制、监督机制构成,各机制之间相辅相成、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19.
新形势下我国慈善公益事业如何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明 《中国残疾人》2006,(10):37-38
中国慈善公益事业虽然在近些年来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相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来说已经显得滞后。导致当前中国慈善公益事业滞后的原因有很多,包括法律、体制、社会环境等因素。应当结合中国实际,有的放矢的提出一套我国慈善公益事业发展的可行对策。  相似文献   

20.
美国慈善组织历史悠久、活动领域广、影响范围大,对维护美国社会稳定和弥补收入差距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国的慈善历史同样源远流长,但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慈善组织的地位曾受到严重打击,加上近年来几起慈善丑闻的影响,慈善组织的公信力下降,总体而言与美国慈善组织的发展还有较大差距。由于国情和发展阶段的不同,中美慈善组织的治理也有很大差异,主要体现在外部扶持与监管和内部管理两方面。面对中美两国慈善组织的差异,一方面需要吸取优秀且合适的治理经验,鼓励慈善事业的发展,另一方面要认清自身治理的缺点,同时避免出现他国治理过程中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