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近几年来,北欧国家对华政策更加偏向警惕、防范及对抗,意识形态敌对态度更为突出,整体上接触与对抗兼具的两面性明显。其对华政策调整涉及面广,包括经济上反对脱钩与防范依赖并重、政治上保持疏远、安全上加紧提防以及人权问题上强化对抗等。这一政策调整主要缘于北欧国家主观判断和利益考量,涉及维护多边自由贸易体系、谋求更大中国市场份额、应对中国在国际秩序变化中的作用、呼应美国推动的价值观阵营化与中国问题泛安全化以及顾虑中国的乌克兰危机立场等多方面因素。北欧国家对华政策调整在中欧关系层面、国际层面将会产生重大影响,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2.
学术界对于拉丁美洲的民粹主义这一概念的理解大体上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将其看作一种与进口替代工业化和凯恩斯主义直接相关的经济模式或经济政策,以推动工业化、政府干预、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注重收入分配等为特征;另一类是从政治角度出发,将其理解为一种意识形态、政治策略、政治话语、政治逻辑、政治风格等,各有侧重。拉丁美洲的民粹主义起源于对19世纪晚期大都市革命的威权本质的反抗,同时在文化传统上受到克劳泽主义的影响。政党体系和公民社会不发达的政治体制、极度的收入分配不均和频繁发生的经济危机为拉美民粹主义培育了土壤,使民粹主义在拉美历史上几度兴衰,呈现出强大的历史韧性。民粹主义既包含有利于民主的因素,如揭露现代西方代议制民主制度的弊端,以人民主权的名义扩大政治包容和参与,也包含不利于民主的因素,如权力过度集中于领袖,忽视民主程序和社会多元化,具有一定的政治排斥性等。这种矛盾体现了自由主义的民主传统与民粹主义的民主传统之间的内在紧张性。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民粹主义在世界舞台迅速崛起,在中东欧地区发展尤为迅速强势。中东欧地区的民粹主义以匈牙利最为典型,对欧盟现存秩序造成冲击。本文从历史渊源、国内结构、外部环境和现实冲突等方面,探究民粹主义政治极化的本质和动因。社会中下层的极度不满是民粹主义政治极化的根本原因。民粹主义政党运用各种工具,包括极化的话语体系、意识形态,加之领导人独特的政治个性,推动选民走向极端化。难民问题促使民粹主义向狂热的极右翼势力转化,对西方民主和欧盟秩序构成挑战。  相似文献   

4.
在2009年大选中,保加利亚社会党以绝对劣势丧失执政地位,再次沦为在野党。保加利亚社会党的失败是由体制遗留下来的矛盾长期得不到解决、社会党自身的分裂、国际金融危机和新民粹主义在保加利亚的快速崛起等多种因素造成的。在保加利亚,传统的左右翼政党在此次选举中衰落,从而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保加利亚的政治格局。  相似文献   

5.
民粹主义是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学界对拉美民粹主义是民主的修正还是威胁进行了大量的定性讨论,一方面民粹主义可以推动被边缘化民众的政治参与、建立广泛的政治和社会联盟、促进改革议程上关键问题的解决,另一方面却会忽视少数人的权利,会损害政治机构(如政党和议会)和非选举机构(如中央银行或监察局等组织)的合法性和权力。本文基于9个拉美国家1986—2016年的数据,采用了多个随机效应模型,并在模型中加入了公民社会作为调节变量,对民粹主义和民主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民粹主义执政党对民主会产生消极影响,民粹主义在野党对民主会产生积极影响,并且后者的影响大于前者。另外,公民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会显著减弱民粹主义执政党对民主的负面影响,但对民粹主义在野党的调节作用较弱。由此可见,以不同民粹主义角色为区分,民粹主义对民主同时具有双重影响。准确把握不同民粹主义角色与民主的关系,不仅有助于深化对民粹主义的认识,还有助于正确处理民粹主义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印度政党格局呈现印人党强势反弹、地方政党借机崛起、国大党加速式微的新变化。新的政党格局由日益盛行的右翼思潮、有利于特定政党的疫情选举规则以及国大党糟糕的政治表现等原因共同导致,其中疫情是关键影响因素。在疫情影响逐渐消散的情况下,印人党或将进一步扩大在中央和地方的政治影响,而国大党的反对派领导者地位将遭遇崛起政党的强力冲击。与此同时,印人党引领的右翼思潮将继续作为主导性意识形态,对印度政局产生持久影响。  相似文献   

7.
“统一俄罗斯”党目前是俄国第一大党。它自称人民党,是代表俄罗斯全民族利益的政党。它的思想基础是“政治中派主义”,宣称采取介于左翼和右翼之间的中间立场;反对“政治激进主义”,主张“保守主义”;对苏联历史在批判其消极因素的同时肯定其积极成果;全面支持普京总统的路线政策;主张建立强有力的国家,保护人权和生态环境;要求把温和的自由主义与俄罗斯的传统价值观结合起来;外交上支持普京总统推行多边务实政策。俄国政党制度目前虽然保持多党制形式,实际上出现了一党独大的格局。“统一俄罗斯”党与普京总统结盟使它的影响迅速扩大,但也造成了对总统的高度依赖性,出现了“强势总统、弱势政党”的局面。  相似文献   

8.
2009年8月,民主党以压倒性的优势获得执政权力,众议院选举后的日本政治结构也发生了变化。自民党惨败的原因既有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等自外向内地从多个方面推进了日本国内变革的因素,也有自民党自身政策僵化、理念陈旧、应对失误、制度疲劳、政治世袭、腐败严重等原因。民主党执政后急需处理的内政问题有:能否兑现承诺、巩固政权基础;妥善处理与自民党的关系;提高自身政策制定能力并处理好与文官系统的关系以及解决虚假政治献金等问题。其对外政策主要为:“友爱”的政治外交理念;对美、对亚并重,回归重视和保持平衡的日本外交传统;重视对亚洲与对华外交。  相似文献   

9.
为确保未来权力交接时政局稳定和延续现有方针政策,普京对政治体制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推出新《政党法》,规范政党发展走向,为形成两党制或三党制奠定基础;巩固“政权党”地位,使其在新一届国家杜马(议会下院)选举中成为最大赢家,并成为当局可靠的政治支柱;改革议会选举办法,以法律形式规范政党制度的发展,确保政局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10.
谭道明 《拉丁美洲研究》2020,42(1):111-137,157,158
民粹主义在美国和拉美地区具有不同的发生和发展史。与在拉美不同,民粹主义在美国起源时间较早,但发生频率较低,持续时间较短,彼此关联性不强,影响程度较弱,激进程度较轻。特朗普式的民粹主义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美国民粹主义的“拉美化”倾向。民粹主义在美国和拉美有很明显的左右分野,左翼民粹主义在拉美长期占据主流,右翼民粹主义在美国则是主要形式。在与何种类型的左右翼结合、是否与民族主义结盟、集权程度等多个方面,这两个地区的左右翼民粹主义也存在较大差别。目前,美国和拉美的左右翼民粹主义正在同时崛起。特朗普的民粹主义可谓集美国的左右翼民粹,尤其是极右翼民粹主义之大成。民粹主义说到底是民主政治的民粹化,源于大众民主政治的内生问题。美拉民粹主义的重要差异,主要来自两个地区不同的政治文化传统和选举民主机制,以及民主体制不同性质和程度的政治衰败。美拉民粹主义左右分野的背后,实质上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保障不彰所致。具体而言,是自由议程与平等议程之间的张力以及由此导致的社会主要矛盾的不同。因此,必须认真对待左右翼民粹主义,加强制度建设,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同时还应积极参与全球治理。  相似文献   

11.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政党政治去意识形态化的趋势、新媒体在选举政治中的广泛应用、利益集团强大的游说压力、网络化社会的影响、改革发展稳定复杂关系的交织态势、政党体制的惯性掣肘和僵化,欧美政党在“体系-过程-政策”3个层次上传统和固有的政治功能包括政治系统的维持和适应——政治社会化功能、政治沟通和政治募员功能,要求和支持的输入——利益表达和利益积聚功能,政策的生产和输出——政策制定和政策实施功能,①出现集体失灵和弱化现象.尽管欧美政党被迫进行自我调试,但仍无法避免局部失调或政治困境.究其根源,则是欧美国家普遍将民主政治有限界定和狭隘理解为政党竞争性选举政治,从而忽视了民主本意“人民统治”在民主政治全过程的体现.  相似文献   

12.
当前美国民粹主义强势抬头,左右翼民粹力量同时发力,渗透主流政治,冲击美国内政外交诸多传统,民粹主义开启的政治权力再分配尚未完成。美国民粹主义有其产生的内在根源,包括经济不平等加剧、人口结构变化不利于白人传统优势地位、中下层白人和精英之间的政治裂痕加深、社会"弱势群体"对奥巴马执政的反弹等。美国民粹主义并不必然"反华",但它与新一轮"中国威胁论"的同步升温值得警惕。民粹主义与"反华"舆论有相通的经济和文化根源、相近的思想逻辑,且都有被精英政治利用的一面,我们需要警惕和预防两者的合流。  相似文献   

13.
2000年以来,拉美裔逐步成为美国选民规模最大的少数族裔,在历次大选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本文以2000—2020年间的6次美国大选数据为基础,观察美国拉美裔选民在大选中的投票情况,发现其半数以上保持着对民主党候选人的认可,1/4稳定支持共和党候选人,但支持率存在较大幅度摇摆,这主要取决于拉美裔选民的政治取向变化。据观察,影响拉美裔政治取向的主要因素有宗教因素、政党认同、议题因素和候选人因素。其中,宗教因素和政党认同总体较为稳定,对拉美裔政治取向具有长期性、基础性的影响。而因为议题和候选人因素容易随着政策更新和候选人更替而产生变化,其对拉美裔政治取向的影响具有短期性与波动性,有时会抵消宗教因素与政党认同的影响力。拉美裔政治取向的变化不是由某一个因素单独主导的,而是四个因素相互渗透、综合作用的结果。虽然拉美裔总体倾向于支持民主党,但共和党在政治取向上对部分拉美裔选民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吸引力,共和党若能使议题与候选人选择更符合拉美裔的偏好,必将获得拉美裔更高的支持率。  相似文献   

14.
北欧国家这里主要指瑞典、丹麦、芬兰和挪威四国。北欧国家的特点是人口少 ,经济发达 ,综合国力低于欧洲大国 ,就其实力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而言属于小国 ,政治上成为冷战时期东西方关系的缓冲地带。在整个冷战时期 ,北欧国家的合作与发展主要受到两个方面的影响 :一是东西方关系的影响 ,北欧国家需要在大国冲突中保持平衡 ;二是西欧一体化的影响。冷战后德国的统一 ,东西方两大阵营尖锐对峙局面地消失 ,更大范围的或者说是全球范围的合作与发展提上欧洲国家的重要日程。这为北欧国家的合作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使他们战后第一次有可能不畏…  相似文献   

15.
俄罗斯独立后,国内政治力量十分活跃,各派政治势力纷纷建立政党。政见的不同导致各党派相互倾轧,国内政治一片混乱。普京上台后,开始对国内政党进行整合,出台了《政党法》,并对不同政党采取不同策略,这使得各派政治力量发生了很大变化。左翼政党经多次分裂,最终势衰;中翼政权党在普京的支持下迅速崛起,成为杜马最大党团;右翼势力也随着普京对寡头的打击而再度衰败。  相似文献   

16.
张杨 《现代国际关系》2023,(3):24-45+149
2021年拜登政府上台以来,美日同盟台海战略出现了新变化,走向涵盖政治、军事、经济、外交等各个领域的“全领域威慑”战略。这种变化背后有着深刻的动因:拜登政府回归同盟战略增强了日本联美“以台制华”的能动性;新冠疫情冲击下,美日提升了台湾在东西方价值观竞争中的重要性;香港实现由乱及治后,美日更为重视台湾地缘战略的前沿位置;乌克兰危机全面升级也为美日关联欧亚大陆地缘热点、强化同盟并协同配合台海战略提供了外部动力。未来,美日同盟台海战略将出现美日台三方互动高频化、政治红线试探常态化、武装力量部署分散化、战时分工精细化、经济安全合作全面化等趋势。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在印度影响最大的民族主义观念主要有两种,即印度民族主义和印度教民族主义。印度绝大多数政党,包括执政达45年的的印度国大党和中左翼的人民党、共产党等,都是公开主张世俗的印度民族主义的政党。印度人民党则是以大力弘扬印度教文化为己任、主张印度教民族主义的政党,其在印度中央政治舞台上的快速崛起,在国际上和印度国内都敲响了警钟。从国际上说,主要担心的是这个右翼政党的强硬政策,特别是对穆斯林的强硬政策和外交上强硬的核政策,是否会加剧南亚地区印度教原教旨主义与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激烈冲突,加剧该地区的…  相似文献   

18.
随着新经济改革的实施,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印度民主政治模式也在发生潜移默化的变化。随着印度教民族主义政党的崛起、地方权势不断壮大、中央权势不断萎缩,印度"去中央化"政治格局明显;为支撑经济发展,政府颁布实施了宽松的政策,促进了私营经济的迅速发展,从而为商业利益集团的壮大创造了条件;为捍卫自身的权益,低种姓势力不断扩大在印度民主政治中的影响。在此情形下,由"国家主义"向"多元主义"转变的印度民主模式在其外交政策的制定中扮演重要角色。本文从民主模式转型视角探究印度外交政策的趋向,既能增进对印度政治制度的理解,也能为人们从学理上探究一国国内政治与外交政策的关系提供可鉴分析范式。  相似文献   

19.
源于19世纪俄国的民粹主义,在现今的话语出现了两重涵义:一种为马克思主义话语中的民粹主义,是19世纪俄国社会产生的代表小生产者利益的一种社会主义思潮。另一种是非马克思主义意义上的民粹主义,无论在内涵还是表现形式上与前者都有很大区别。更多地表现为接近人民的平民主义、草根主义。两种语境下的“民粹主义”不仅内涵不同,而且在分析同一历史人物时,也有很大差异。出现了民粹主义与平民主义、人民主义相混淆的现象,从而致使民粹主义在不同程度的泛化,应该加以规范。  相似文献   

20.
"世纪疫情"与"百年变局"叠加,对拉美形成全方位前所未有的冲击和影响。近年来,拉美政治生态加速演变,呈现一系列新的发展动向和趋势:民众对既有政治秩序和经济社会体制的不满增加,不信任危机蔓延,反建制和民粹主义情绪上升,新兴政治力量、边缘政治人物乃至少数政治"素人"趁势崛起,传统政党和政治人物影响力不断下滑,原有政治格局受到冲击。在此背景下,新旧矛盾、朝野冲突、发展模式之争更加复杂激烈,尤其是左右之争在呈现左进右退的新动向同时,其长期对峙博弈的走势更加凸显。拉美政治生态变化背后,既有全球同频"共振"、负面效应传导的外因,更有自身新旧矛盾集中发酵、相互激荡的内因,而突然暴发的新冠疫情无疑成为冲击地区发展的最大因素,加速了地区"乱""变"交织的进程。当前,地区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显著增多,地区困难局面短期难以改善,全面改革势在必行。拉美国家亟须加强民主治理,推动政党良性竞争,增强民众政治参与信心,尤其要全面提升政府治理能力,以创造稳定发展环境,增加内生性发展动力,推动国家重回发展快车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