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阴孚 《各界》2008,17(6)
池莉是目前中国文坛炙手可热的女作家之一.早期,她以"新写实主义"经典力作"人生三部曲"(<烦恼人生>、<不谈爱情>、<太阳出世>)享誉文坛,并奠定了基本创作特色:关注市民阶层,擅用细腻、平实的笔触对日常生活进行"原生态"的再现.  相似文献   

2.
《学理论》2013,(29)
赛珍珠常常以中西方双重文化视角审视笔下的中国女性形象,尤其是中西方文化交汇中的女性命运。然而从身体空间政治学角度看,她笔下的中国女性是困在"形式上"的中国女性。为了尊重所要表达的作品主题,她无意识地将西方女性或是西方女性主义者的平等自由的一些观念赋予中国女性。所以她笔下的女性形象不是中国所特有的,是理想中的中西文化相结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3.
徐冬梅 《学理论》2010,(16):166-168
张爱玲对女人有着深刻的同情、反省和体认。她通过对于人性本体的思考以及表现女性特有的婚姻题材来展示女性的世界。正因如此,才使得她对于女性的怜爱显得更为深沉,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4.
张琼 《学理论》2010,(14):155-156
女权主义运动的蓬勃发展对20世纪后半叶人类的思想、文化和艺术产生了巨大影响。她的出现不仅拓宽了人们的视野,使人们在经典作品中与现实社会中发现了人们过去未曾察觉到的许多成分,从而使人们有了与过去大不相同的看法,更主要的是,她改变了自封建社会以来人们对待人类文化、看待万事万物(包括看待女性本身)所持有的男性视角,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自此以后,人们不可能再回到女性的声音遭到忽视的时代。女权主义文学批评便是在此基础上迅猛发展起来的。本文正是选取了女性主义视角对主母反告这一母题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5.
新时代妇联改革背景下的女性社会组织参与服务妇女工作具有现实必要性和操作可能性。随着新时代妇联改革工作的纵深推进,女性社会组织参与服务妇女工作的功能作用和独特优势日趋突显。新一轮妇联改革提出新要求,使得妇联改革亟需女性社会组织"她力量"的积极参与,同时叠加现行社会组织制度环境的不断优化,为女性社会组织发展提供了机遇。先天的性别比较优势,为女性社会组织更好地发挥自身的多元功能作用提供了更多可能,也对女性社会组织参与服务能力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树立自主参与服务的理念,优化参与服务的制度环境,扩大参与服务的规模,加强完善组织的自身建设和拓展参与服务的内涵外延。  相似文献   

6.
继2003年"问责风暴"之后,随着重大突发事件接踵而至,在中国掀起新一轮"问责风暴"。虽然迈出了问责制度化的重要一步,但面临的诸多现实困境仍需要进行深层次思考。其普遍存在四种现实困境:重"自上而下",轻"自下而上";重"火线问责",轻制度问责;重问责行动、结果,轻问责理念、过程;重"轻"责任,轻"重"责任。解决其现实困境,对其进行制度设计,理念先行是前提,绩效问责是突破口,官员复出机制是重要环节,统一立法是关键。  相似文献   

7.
焦霓 《学理论》2015,(6):154-155
高校知识女性,以自由的精神、解放的思想、独立的人格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为社会发展默默贡献她们的学识和智慧。她们在教育、学术和文化领域、社会活动以及性别平等方面对社会产生的公共影响力是不容忽视的。但是由于传统性别观念的束缚、社会环境的局限和女性个性发展现实阻碍,高校知识女性面临一种被边缘化的危机与困境。研究高校知识女性在社会发展中的公共影响力,是提高社会性别敏感、实现现实中的性别平等的必然诉求。  相似文献   

8.
美国女作家凯特·肖邦以短篇小说而闻名,她的许多作品都描写了女性的主体意识,体现了女性对新生活的渴望,对个人自由的追求。主要从生态主义的角度来探讨肖邦小说韵写作技巧、写作主题和审美效果,从而分析肖邦小说中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9.
李苏琴 《学理论》2009,(25):43-44
随着我国加入WTO,客观上对整个国民的诚信水准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它的现状却不容乐观,甚至出现了所谓的"诚信危机"。为此,本文从道德角度,对诚信规范的传统含义进行解读,并结合现实剖析当前"诚信"匮乏的缘由,以寻求构建21世纪我国诚信机制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王志成 《侨园》2014,(11):30-30
派蒂·威尔森年幼时就被诊断出患有癫痫病。她的父亲吉姆·威尔森习惯每天晨跑。有一天戴着牙套的派蒂兴致勃勃地对父亲说:"爸,我想每天跟你一起慢跑,但我担心中途会病情发作。"她父亲回答说:"万一你发作,我也知道如何处理。我们明天就开始跑吧。"于是十几岁的派蒂就这样与跑步结下了不解之缘。和父亲一起晨跑是她一天中最快乐的时光;跑步期间,派蒂的病一次也没发作。几个礼拜之后,她向父亲表达了自己的心愿:"爸,我心中有了自己的路程——我想打破女子长距离跑步的世界纪录。"  相似文献   

11.
解放思想,历史地对待马克思主义哲学,确立"马列责我开生面"的自我革命意识。哲学不仅是"思想之哲思",而且也是"现实之哲思"。立足现实,将现实问题上升为哲学问题。要重视哲学基础理论研究和逻辑思维的研究,克服经验主义。要拓宽知识面,改变知识狭窄、学识浅陋的现状,在综合中创新发展。哲学不仅是智慧之学,也是自由之学。哲学家只有确立独立自主人格,坚持自由精神,才能创立具有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新哲学。  相似文献   

12.
李清照是我国宋代最著名的女词人,她在词的创作领域成就巨大。在她的词作中,以独特的女性视角来书写自己的个人生活、感情经历与心路历程,其词大胆直率,真挚感人,从李清照词作中女性意识的具体表现、形成原因分析李清照词作中的女性意识,探讨李清照作为女性作家在古代文学史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吉利根作为第三代女性主义的主要代表,针对父权制社会下,女性自我概念与道德概念的缺失状况,她主张女性发出自己的声音,从而试图建构女性的自我概念与道德概念。她的这一努力,虽然逃避不了被争论和被误解的命运,但仍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特别是对当前我国的德育工作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4.
李瑾鸽 《学理论》2013,(18):210-211
索芙尼斯芭·安圭索拉是文艺复兴时期一位有名的肖像画家,她最大的贡献就是她开启了女性艺术家进入艺术世界的先例。由于当时社会对女性的限制,所以索芙尼斯芭不能画裸体,也不能研习解剖知识,所以她不能绘制大型的宗教画和历史画。这使她绘制了大量的肖像画,由于绘制了大量的家庭成员的肖像画,从而使她形成了一种新绘画风格——表现的人物轻松自然。  相似文献   

15.
建设"两型"社会的重大任务把生态保护提到了更高的层面,而女性与生态保护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在历史文化的建构中,女性概念和自然概念的相关性十分明显,男权文化下的自然与女性更是有着相似的逻辑统治,女性与自然有更密切的联系。女性特质和性别角色也使女性与生态保护有着特定的密切关系,因为女性是日常生活的主要管理者和消费者,女性在教育子女、提高家庭成员环境意识中更是具有重要作用。当代女权运动与生态保护运动都反对任何形式的压迫,倡导建立一种人与人、人与自然的新型关系。女权运动所追求的男女两性之间的平等与公正,与生态保护运动所追求整个人类对环境的公正是完全一致的。  相似文献   

16.
《学理论》2015,(25)
对于女性异化现象,女权主义者早已有过论述。女权主义以异化理论为基础,结合当代现实,探索了女性在自身、社会、家庭中的异化。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角度,发现了产生女性异化现象的原因,为进一步消除女性异化现象提供富有价值性意义的启发。  相似文献   

17.
王尧茗 《学理论》2009,(25):213-214
《国家税收》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笔者根据"免征额"、"起征点"概念在社会上出现错误认识的现实情况,为提起学生学习兴趣,有针对性地设计有关"免征额"和"起征点"的教学思路。在引入个人所得税出现"起征点"错误说法现实后,从讲述两者概念入手,重点对这两个概念的联系和实质区别进行对比分析,然后再以案例讲解和课堂习题辅助两个手段,加深学生对这两个内容的理解,引导学生熟练掌握这两者的内容。  相似文献   

18.
刘媛媛 《学理论》2010,(22):42-44
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是历史唯物主义建立的标志。在这部著作中,确立了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前提,即"现实的个人",并对此前提和出发点进行了分析。此著作基本完成了对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和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的批判,把唯物史观的出发点作为首要问题提出来,且对这一问题的论述,为唯物史观的最终创立奠定了基础,而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现实的人"的论述,对中国的现代性构建,对中华民族的命运,对科学发展观中人的全面发展以及科教兴国战略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西方马克思主义"一源多流"的发展态势,可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批判借鉴,以扩大自己的理论发展空间;西方马克思主义对社会现实的强烈批判,对于中国防范和规避现代化风险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西方马克思主义重视主体性和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可以吸取其精华,促进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的发展;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角度,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方法论启示。  相似文献   

20.
牟佳 《学理论》2010,(10):164-165
汤婷婷作为美国华裔文学的先锋和"女勇士",她率先运用中国文化资源进行华裔情感表述,在她的作品里,女性意识更是契合了盛行于美国社会的女权主义和多元文化思潮,顺应女性主义的潮流,确立女性主体意识,改写了中国传统文化,揭露和批判了旧中国封建礼教对妇女的迫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