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鲁慧 《当代亚太》2007,2(11):12-21
本文从政治合法性的理论视角,对当代东亚国家的政治合法性基础及政治转型进行了分析.战后初期,东亚大多数国家的政治合法性是以西方的议会民主制为主体.20世纪50年代后期,议会民主制的合法性出现危机,东亚国家纷纷把合法性基础由以往的西方民主价值观为中心,转移到以经济绩效为中心的权威政治上来,成功地实现合法性的第一次转型.80年代后期,权威政治的合法性基础再次面临"政绩困局"的压力与挑战,构建东亚民主政治制度的合法性、实现政治合法性的第二次转型就成为东亚政府的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2.
美国市民社会与政治民主的关系初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金灿荣 《美国研究》2001,15(1):56-73
本文首先介绍了有关市民社会与政治民主关系的一般理论,特别是市民社会与国家权力型态的关系的理论.接着,集中分析了美国市民社会与其政治民主的两个方面的关系一是市民社会与美国政治文化的关系,主要揭示了美国市民社会的道德体系对其政治文化的核心价值所起的支撑作用;二是市民社会与美国政治参与的关系,尤其是社区层面的参与.最后,探讨了美国市民社会的变化及其政治影响.  相似文献   

3.
发展政治学作为政治学研究的一大热点,已经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理论研究体系.本文结合既有的政治发展理论,以印尼和菲律宾为例,从政治发展的目标、发展道路的选择以及影响发展的因素三个方面,对东南亚国家的政治发展实践进行了理论剖析,并以此检验政治发展理论的一些分析概念和框架.从历史发展角度看,尽管东南亚国家在民主与威权发展道路上有过多次摇摆,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选择民主化发展道路在这些国家巴达成共识.而非政府组织(NGO)与公民社会的兴起是研究东南亚政治发展时需要特别注意的现象.  相似文献   

4.
二战后,在美国的扶植下,民主制度在韩国以宪法形式正式确立下来,此后,在制度层面和法律条文上,民主制成为唯一合理的政治体制。但是,由于国际因素的影响,尤其是美国的介入,韩国政治发展和民主转型经历了颇为艰难的过程。韩国政治变迁是国际政治国内化的一种反映。由于朝鲜半岛南北分裂,韩国必须长期仰赖美国的军事保护、经济援助和政治支持,这种战略需求,使美国成为影响韩国政治走向的关键因素。美国对韩国政治发展的影响以美韩政治关系为基础,美韩关系的基本内容和特点决定了美国对韩国政治发展影响的内容、方式和限度。  相似文献   

5.
1932年以来,泰国社会结构的变化为人们理解其政治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线索.长时间的以小农主导地位、以保护人-被保护人关系为主要特征的社会结构为泰国军人统治提供了基础.而工商集团的逐渐崛起及其对权利和政治参与的要求,消解了军人专制统治的基础,加大了军人统治的成本,推动着军人统治逐渐放松对社会的控制,成为泰国民主政治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而泰国精英对民主价值的选择和坚定追求则成为泰国社会结构变化推动民主政治发展的转换枢纽,直接推动了泰国民主政治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关键性选举"与美国选举政治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业亮 《美国研究》2004,18(3):7-29
本文在对"关键性选举"及其在美国政党和选举政治中的作用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对相关理论进行评介,并以此为分析框架论述了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美国选举政治的变化及其对美国政治进程和2004年大选的意义.作者认为,新政政党体制的解体使两党选民基础的社会和地理结构、选民的政党认同等发生了显著和持续的变化.这些变化对当今美国选举政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中最主要的是短期因素在美大选中的作用增大和造成两党在全国性选举中势均力敌的格局.2004年大选仍将是民主、共和两党间一场实力均衡的较量,九一一事件及布什政府所进行的反恐和对伊战争使美国全国的政治议程和选举议题发生了显著变化,此次大选的突出特点是外交与安全问题成为选举的主要议题.从美国选举政治的走向来看,在近期和可预见的未来仍难以形成一党长期控制白宫和国会的格局.政党选民重新组合和政党选民联盟解体两种趋向并存将长期主导美国选举政治的走向.  相似文献   

7.
吴心伯 《美国研究》2022,(4):30-46+5-6
在中美战略竞争不断加剧的大背景下,经历重要变化的美国国内政治生态正在全方位塑造其对华政策。在政治理念层面,美国民粹主义扭转对华政策价值取向,改变对中国的身份界定,塑造消极的对华政策政治与社会环境。在政治结构层面,随着共和、民主两党热衷于拥抱本土化势力而排斥全球化势力,倡导并实施越来越强硬的对华政策,美国社会中支持中美关系发展的力量日趋式微和边缘化。在政治过程层面,对华政策成为国内政治的抓手和两党博弈的筹码,对华行为趋向极端化,越来越具有对抗性和冒险性。鉴于美国对华政策愈来愈受其国内政治的驱动,中国要善于利用利益、力量以及国际制度与规范,从外部塑造美国的对华行为。  相似文献   

8.
《欧洲研究》2021,39(3):69-92
民主政体在面临内部威胁时如何进行自我防卫?对于这个横跨古今的政治问题,西方学界已经做了诸多探索,却不为国内学界所熟知。本文从当前西方民主遭遇的内部挑战入手,概述了现代民主防卫在德国的兴起和民主防卫研究的现状。总体而言,民主防卫研究在规范理论上取得了较大进展,但相关实证分析则明显落后。鉴于此,本文呼吁在民主防卫研究中找回"比较政治学",并建构了一个考察民主防卫之领域和客体的概念性框架。其中,防卫领域处理的问题是"民主在何处设防",具体可划分为政治思想、政治言论与政治行为;防卫客体考察的是"民主要防范什么",大致包括暴力、反建制和分离主义等政治倾向和政治活动。新的框架有助于人们突破当前以法律专业主义和哲学思辨为主导的研究范式,推动民主防卫研究与比较政治学的融合,为学界提出新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9.
"9·11"事件与美国保守主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郝雨凡 《美国研究》2002,16(2):7-30
近年来美国政治风向在缓慢向右移动,保守主义有兴起之势."9·11"恐怖袭击事件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美国的保守主义运动.布什政府以反恐和国家安全为由,对内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强化社会控制,蚕食公民权利,扩大行政当局权力,并削弱立法和司法部门的权限.这已经引起美国公众的警觉和自由派势力的抵制.但预计近期内一个活跃而武断的行政当局将会成为美国的政治现实,美国公民的隐私权将受到一定限制,美国社会的宽容、开放、司法公正和独立也将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虽然布什希望延长"反恐战争",重振美国保守主义运动,但美国多元政治中的约束力量也已经开始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0.
近二十年来,金钱政治以一种看似矛盾和不自觉的方式,破坏着台湾执政党和政府及官员的政治形象、权力结构和统治基础,以一种潜在的力量推动着它们的政党政治和政治体制由一元的模式向多元的模式变化,从而加快了多元政治的发展;同时,在巩固民主的过程中,它以一种瓦解体制的形式阻碍着民主制度的形成和稳定.进一步来说,这种腐败在政党政治和政治发展的不同阶段可以产生不同的作用,它或是在巩固政治转型阶段推动政治转型和民主化,或是在巩固民主的阶段推动或阻碍民主的发展,但其总的表现形式都是瓦解体制.  相似文献   

11.
陈宇 《当代亚太》2021,(2):109-156
自现代国家建立之后,缅甸便致力于走议会制民主政治道路,但其发展却屡遭挫折.纵观缅甸跌宕起伏的政治发展进程,其命运始终与军人集团紧密关联,军政关系是直接决定缅甸政治发展道路的重要因素.军政关系既是塑造缅甸政治结果的核心机制,也是理解其政治发展道路的关键密钥.在1988年"缅甸之春"之后,军人集团开启了"渐进性脱离"模式的政治民主化转型,军人集团全面领导、设计和构建了"有纪律的民主"这种具有缅甸特色的政治体制.事实上,缅甸"有纪律的民主"并不是绝对意义上的西方式民主政体,而是一种兼具威权统治方式与民主政治规则的"混合政体".军人集团构建"有纪律的民主"这种特殊"混合政体"的根本目的是要继续维持自身对国家的领导,其缘起、形成及建构与缅甸的军政关系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同时,"有纪律的民主"也是缅甸探索走具有本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的结果.文章通过结合军政关系来理解缅甸在1988年后的政治发展道路的形成机制,这将丰富对于军政关系、"混合政体"及军人政权转型等方面的研究,也有益于认知当代后发国家自主探索走具有本国特色发展道路的特殊规律和前沿动态.  相似文献   

12.
从政治层面看印尼民主化改革艰难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98年5月苏哈托政权被推翻后印尼朝向民主政治转型.目前印尼正处在民主改革的阵痛期,民主化改革异常艰难.本文试图从政治层面来分析印尼民主化改革艰难的原因,即从总统和国会的关系、政党政治、旧势力、市民社会和腐败五个方面来对其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3.
人民币升值自2003年2月以来成为国内外的热点问题,其原因与其说是经济的,不如说是政治的.本文从美国政治角度探讨了人民币升值问题是如何变成一个问题以及该问题的实质.  相似文献   

14.
当前俄罗斯主要的政治思想是保守主义,它的提出具有深刻的背景,其内涵是对俄罗斯主流政治价值观——"主权民主"思想的延续与发展。俄罗斯以保守主义为指导采取的政治举措具有积极的意义,并对俄罗斯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当代保守主义的兴起与发展体现了俄罗斯政治转轨从制度巩固到观念巩固的基本特点。俄罗斯保守主义的前景取决于"统一俄罗斯"党的发展变化、俄罗斯克服金融危机的能力和水平,以及俄罗斯政治转轨整体进程的根本要求。  相似文献   

15.
塑造公民文化--联邦德国的政治文化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超  娄亚 《德国研究》2005,20(1):26-30
本文对联邦德国的政治文化变迁的过程做了回顾.从联邦德国建立之初到20世纪70年代,联邦德国公民对民主政治体制的认同感和忠诚感有了极大的提升,产生了对民主制的普遍支持.同时,德国人的政治参与意识提高了,实际的政治参与也增多了.本文对产生这一重大变迁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同时肯定公民文化的塑造是联邦德国民主制度成功的重要标志和根本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6.
赵虎吉 《当代亚太》2005,(10):28-40
20世纪40年代末,在美国的直接干预下,韩国建构了三权分立的民主政治制度框架,然而,实际政治过程却滑向了权威主义;20世纪90年代初,韩国的实际政治过程重新回归民主轨道.本文将这种现象类型化为循环式发展.韩国现代化的国际环境可以类型化为"先进-落后"二元结构环境,国内环境可以类型化为"强国家-弱社会"二元结构环境.本文讨论了韩国政治制度规定与实际政治过程二元化后又逐步一元化,即循环式发展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兼论了对中国政治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2009年8月,美国参议员吉姆·韦布访缅无疑是美国调整对缅甸政策的重要信号.这一方面是因为缅甸经济发展令人刮目相看,另一方面,也是美国重返东南亚的需要.而缅甸国内政治生态的变化--民主联合党的异军突起,也让美缅关系的关键结点--昂山素季及其领导的民盟重要性有所降低,缅甸政治民主化也由此有了希望.  相似文献   

18.
本文尝试从内在和外在两方面的因素出发,分析德国在二战后如何成功地实现政治体制转型:即讨论超越法律规范和组织结构的政治文化观念的转变如何通过规范人们的政治行为,推动新政治模式的有效运作;战后德国建立的社会市场经济体制如何通过其竞争和经济民主与公正原则影响人们的行为和观念,促进民主政治体制的稳固;融入欧洲一体化如何为德国实现政治转型提供坚实的价值背景和程序性环境,从而探讨政治文化、经济发展模式和国家的外部环境在政治体制转型中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中产阶级的崛起与东亚政治转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当代东亚新兴工业化国家的社会阶层变革及民主政治转型的关系进行了论证分析。从权威政治走向民主政治,不仅要靠高度发达的经济实力来支撑,而且需要中产阶级作为其社会基础条件。中产阶级的崛起、公民社会的形成和非政府组织的发展都是东亚民主政治转型的重要推动力。  相似文献   

20.
2007年12月8~9日,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与美国福特基金会在北京联合举办了"中国民主政治与中美关系"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中央党校、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国防大学、军事科学院、国际关系学院,中国政法大学、美国波士顿学院、丹佛大学、田纳西大学、大西洋理事会等大学和研究机构的40多位专家、学者与会.会议围绕民主政治对国际关系的影响、美国推进民主战略与对华政策、民主问题对中美关系的影响、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状况与前景、中美在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上的合作潜力等议题展开研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