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 毫秒
1.
不同区域的农村,农民行动单位存在差异,从而使农业灌溉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区域差异。在宗族型地区,农民的宗族认同意识强、村庄舆论有力,农民具有集结起来一致行动的能力,在农业灌溉中能进行有效的合作;而在以个体家庭为认同与行动单位的地区,村庄异质化明显,村落内生权威缺失,村庄舆论解体,个人主义价值和观念凸显,农民在农业灌溉中以单干为主。农民在农业灌溉中行动差异的区域性,为探究农田水利供给的内在机制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2.
在解决效率与公正这一对矛盾时,作为国家公权力的侦查权侧重从公权属性视角考量。侦查权在历史演变中,是沿着“私→公→公私并存”的轨迹发展的。在人权保障呼声日益高涨的今天,以私权制约公权成为我们解决上述矛盾的又一选择。  相似文献   

3.
主物的私公性及“内公外私”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具有公私性,并以“内公外私”规律来体现自己的存在价值。  相似文献   

4.
作为南岭民族走廊重要组成部分的潇水流域,自古以来就是族群迁徙的必经之地,也是湘南多民族聚居较为集中的地区。这一流域星罗棋布的传统村落一般是以血缘为基础的家族与宗族关系构成的聚落单位,呈现带状、网状或簇状布局形式,体现舒适宜居的建构追求。在文化特质上,体现天人合一的人居理念、伦理秩序的儒家观念、富有内涵的审美情趣,凸显传统聚落的哲学思想、生存经验和生态智慧。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乡流动的加快,传统村落社会结构逐步走向解体,进而导致传统村落文化日渐式微与消解。为此,加强传统村落保护,推动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已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5.
当人们被迫使用暴力性私力救济的同时,暴力也毁灭了生活。文章从结构的角度对暴力性私力救济进行法律社会学考察,发现政府保护性职能的缺失、司法腐败、不同纠纷解决机制之间的合作缺失严重制约了人们获得有效的公力救济,是引发暴力性私力救济的结构性原因。通过对公力救济系统的完善和改造,可以有效治理暴力性私力救济。  相似文献   

6.
化解、调解、立法、规范是一整套预防与治理并重的多元纠纷解决机制。法律援助、司法救助、人民调解、信访、仲裁、宗族力量、司法建议等是相互联系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系列选择方式,共同构成多元并举的纠纷解决机制,共同构成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司法保障的重要内容。完善多元纠纷解决机制,是法治政府的重要职责。  相似文献   

7.
乡村治理中农村宗族研究纲要——在实践中认识农村宗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过近30年“有国家无社会”的变迁,宗族在乡村治理中的角色与功能将会如何呢?本项对宗族型乡村的研究发现,宗族并不仅仅是乡村社会的一种组织,更是乡村文化的重要内核,是构成村民日常生活与交往活动的重要基础,它已内化为乡村治理规则与逻辑的重要元素。不过,宗族在当前乡村治理中的基本角色还是“非正式的治理者”,它所体现的逻辑表现出分层性特点,即:在宗族内部,社会关系的整合践行狭隘的利己主义、排他主义原则,但公共事务的管理却实践着民主的平等原则;在族外事务、包括村和乡镇层面的治理中,宗族一般奉行实力原则优先的丛林法则。值得注意的是,在当今中国农民组织化程度低下的情况下,宗族、房股作为竞争派系的资源之一,实际上有助于民主政治的成长和发展。从现代社会承认多元认同的基础出发,传统宗族在现代化潮流中仍有其生命力,在现代化进程中能够实现“传统的现代转换”,从而融入现代公民社会。  相似文献   

8.
已有的关于农民价值世界的研究一致认为在现代性冲击下,中国农民自我中心主义泛滥,本体性价值缺失,社会性价值异化,村庄乱象丛生,村落共同体趋于瓦解。传统的村落研究集中在血缘性村落,忽略了广泛存在的地缘性村落的特殊性,本文在对鄂西一个地缘性村落的考察基础上发现了一种新型的谓之为主体性价值的价值类型,其与现代性有某种程度的契合性,正是这种价值维持了地缘性村落的公共生活和基本秩序。这对理解农民的意义世界和重构新时期农民的价值世界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农民的价值观是解释村庄现象与治理秩序的重要途径,既有的农民价值观研究考察了作为农民终极意义的观念,而不是农民在具体实践中的行为指导。农民的主体行动观念和社会行动观念这对概念是农民自我生活和村庄交往的指导,在地缘性村落中两种行动观念塑造了一种安逸的生活与和谐的村庄秩序。两种观念下的村庄秩序不再是乱象丛生的“问题化”治理后果,而是达到了一种均衡的、稳定的村庄“善治”。  相似文献   

10.
中西方在纠纷解决上存在着不同的机理,主要表现在纠纷解决观念、纠纷解决价值、纠纷解决的社会力量强度、不同民族性格影响纠纷解决的方式,通过对两者不同纠纷解决机理形成原因的对比分析,揭示了中西方不同的纠纷解决机理。  相似文献   

11.
个人隐私信息保护一直是我国立法的薄弱区域,特别是随着互联网产业的飞速发展,个人隐私信息在互联网中的安全问题就成了我国立法的盲点所在.法律的滞后催促我们运用新的机制来解决这一燃眉之急.私力救济是解决纠纷的一种古老机制,在互联网中个人隐私信息保护缺少公力救济的背景下,有必要充分发挥它在保护互联网中个人隐私信息方面的重要作用.私力救济在保护互联网中个人隐私信息方面主要有自决与交涉两种手段.  相似文献   

12.
村落纠纷的发生对村落内部秩序有很大的影响。通过对坝村的纠纷及其解决过程,发现内部秩序的主体——家族——及其家族关系随之发生变化,附随着纠纷利益而相应发生分裂,关系及其伦理的位阶要低于利益的诉求,利益与地理空间契合,从而随纠纷一并形成地理上的共生利益集团。但由于伦理关系的本质无法质变,纠纷之后的秩序仍然要回复到原本的伦理秩序上,因此,时间和机会又拉回到纠纷前的自然状态。这便形成了关于他们的意义和集体的表象世界,展示的这种秩序我们称之为"钟摆型秩序"。  相似文献   

13.
对不同类型的纠纷,农民对纠纷解决机制的选择表现出不同的偏好。总体而言,农民对自我解决与民间调解的偏好要大于司法解决,只有在自我解决与民间调解"失灵"时或在部分"涉外纠纷"中司法解决才能获得农民的青睐。农民这一"司法置后"的选择偏好是由中国农村的社会状况、纠纷的特点以及不同纠纷解决机制的优缺点共同决定的。研究这一选择偏好及成因对中国农村法治建设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非法出售和私赠文物藏品罪侵犯了国家对文物藏品的管理活动和对国有单位所收藏文物的所有权 ,非国有单位或单纯个人不构成本罪。为正确认定本罪 ,应划清本罪与近似犯罪的区别。  相似文献   

15.
私力救济对纠纷解决的作用不可忽视。尽管法治发展史上公力救济以克服私力救济的不足为发展起点,但这并不意味着私力救济的消亡,相反私立救济在农村被广泛运用。私力救济的存在具有明确的合法性。表现为程序上的正当性,形式上的合法性,道德上的可接受性。我们要正视它,发觉"合法性"背后蕴含着的民间法,吸收、引导并将其规范化,改变对农村法治的传统看法及建设路径。  相似文献   

16.
社区民警的警务活动不能回避居民的私域。在居民的私域意识和隐私权保护意识日渐增强的警务背景下,社区民警只有抛弃"公权无所不可用"的执法思维和"公权介入无所不能及"的特权思想,树立新的私域观念,才能在警务活动中顾及社区居民的人权尊严,保护公民的自由权利,根除警察介入私域行为的不法性或者"良性违宪",依法道德地介入居民私域,让老百姓活得更有尊严,建立新型的社区和谐警民关系,从而更好地承担执法与服务的职责。  相似文献   

17.
在清至民国时期贵州清水江下游的黔东南苗侗等村寨,存在多种形式的纠纷解决文书,以应对当地基于不同主观过错或社会危害程度的各类纠纷。大量纠纷文书的存在既与本地民族特色有关,也与当地官方的制度安排关系密切。由清白字到诉讼相关文书,当事人的自由意志逐渐受到约束,直至由准权威的头人或具有完全权威的官方以单方面意志作出裁决,强制解决纠纷。在纠纷解决过程中,官府与国法成为最后一道潜在压力,在纠纷双方重复博弈的过程中,是促成纠纷于民间解决的重要机制。清水江纠纷文书是在"契约文书东来"过程中,汉文化与苗侗民族文化冲击与反应的产物。这些纠纷文书既有汉文化的特色,亦有本土民族特征。各类纠纷文书反映苗侗村寨内部演生的纠纷解决机制有着顽强生命力,与诉讼共同构成当地多元的纠纷解决机制。  相似文献   

18.
如何理解农民认同与行动逻辑是近年来农村研究者关注的重心之一,既有的学术研究重点探讨了农民认同与行动单位的区域性差异及认同与行动单位的统一性,但是总体上来看,现有研究仍然不够深入。本文通过对四川蒲村的历史性考察发现,农民的认同与行动单位与村庄历史记忆强度和村庄利益内部依赖程度两个因素有着内在联系。在现实中,利益一方面可能消减传统认同,另一方面消减的传统认同单位由于利益刺激也可能被激活,但这种被激活的认同单位并非具有价值性意义,而是具有工具性意义,凸显个体选择性认同与行动单位的策略性、游离性和利益倾向性。实际上,利益依赖基础上的工具性价值,是农民认同与行动单位的基本逻辑。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现实场景下,基于利益及历史记忆程度的不同,农民的认同与行动单位也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不确定性,它是农民获取自身利益的一种工具性手段,同时认同与行动单位并非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19.
私主体,也就是私法中的人,在罗马法上对其约束主要体现在身份制度上,而随着法国大革命的爆发,契约化思想逐渐取代了身份制度,成为规范私主体的主要因素。这使近代的私法将人作为抽象的平等主体来对待。但随着私法的发展,契约化思想并不能够解决日益尖锐的私主体实质上不平等的问题,结果产生了由契约到身份的回归思潮,而对近代私法中主体的泛平等化现象加以限制。  相似文献   

20.
涉农群体性纠纷的成因具有多方面性,其能否得到有效解决不仅影响农民合法权益的维护,而且影响农村社会秩序的维持。而涉农群体性纠纷的主要类型和性质决定了诉讼解决的充分可行性以及其他民事纠纷解决方式的整体不可采性。利用诉讼的方式解决涉农群体性纠纷,必须从完善代表人诉讼制度、改善司法环境、加强法律援助工作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