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菲律宾独立后,在极端民族主义者的鼓动下,菲政府“掀起”了排斥华侨华人的“菲化运动”。中菲两国虽签署了旨在保障华文教育发展的《教育协定》,但“菲化运动”还是波及了华文教育领域,并使华侨学校几经面临被关闭的危险境地。为此,华侨学校成立了“校总”,带领华文教育界进行了长达20余年的抗争,最终教育菲化案还是被执行,华侨学校的华文课程调整;“双督察”制度得以滥觞;教育体制、目标和性质也发生了根本变迁,教育“菲化运动”对华文教育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  相似文献   

2.
1998年2月,菲律宾与美国签署了一项名为“访问部队协定”的军事合作协定,为美军重返菲律宾提供方便。根据菲宪法规定,该协定须经参议院三分之二多数票通过后才能生效。因此,菲参议院今年3月下旬对该协定进行了审议,不久将会正式表决通过。 一、协定产生的背景。1992年,美国从菲军事基地撤军后,菲美两国之间密切的军事合作关系虽然中断,但根据1951年签订的菲美互防条约,两国每年还应保持联合军事演习。可是到1996年,由于两国对有关美军人在菲犯罪的司法管辖权问题发生分歧,美国于同年12月起停止这种联合军事演习。然而,这样做的后果是使美国在东南亚的军事存在受到明显的削弱。因  相似文献   

3.
菲律宾在1946年7月独立时被迫与美国签订了长达二十八年的“贝尔贸易法”,以及包含在“贝尔贸易法”中的所谓美国人在菲律宾与菲律宾人民一样享有“同等权利法案”,这使美国在战后一段时期内垄断了菲律宾的经济。在六十年代末期以前,菲律宾的经济政策的制订主要服从于美国的需要,受到美国安插在菲律宾政府要害部门的各种专家顾问的左右,接受美国直接控制的世界银行的严格审查和管制。菲律宾独立前后建立起来的农产品加工工业、五十年代为解决外汇危机  相似文献   

4.
一、产业部门结构的变化由于有“劳雷尔—兰利协定”(根据这个协定,美国资本在菲律宾投资享有与菲律宾公民一样的所谓“同等权利”),以及和其他亚洲各国对比,菲律宾的国内资本积累(主要是一些财团的资本)相对地说是比较雄厚的,因此菲律宾的工业化很早便已开始,这可以说是菲律宾工业化的一个特点。1960年菲律宾制造业部门在国内生产总值中  相似文献   

5.
为消除东南亚金融危机对美国在亚太安全利益的不利影响,并借机扩大其军事存在,美国国防部长科恩于今年元月中旬先后访问马来西亚、印尼、新加坡和泰国,小有收获但未能完全如愿。 (一)与新加坡和菲律宾的军事关系加强。新加坡在科恩到访时宣布,其2000年竣工的大型船坞将允许美国航母免费停靠和维修,这将是马六甲海峡区域唯一能容纳航母的设施。科恩虽未访问菲律宾,但拉莫斯宣布“到访军队地位协定”起草完毕,从而为恢复1996年底中断的菲美联合演习和美国军舰访菲提供合法地位。但因“到访军队地位协定”规定,在菲执行公务时  相似文献   

6.
1995年初,菲律宾政府借美济礁事件,批准了参议院的“军队现代化计划”。三年之后,为了促使参议院批准它和美国达成的“访问部队协议”,菲律宾政府再度挑起美济礁事件,力图使菲律宾国民接受美军重返菲律宾。菲美关系的发展出现新的变化。菲律宾的军队现代化90年代初,随着美军的撤离,菲律宾面临着军队现代化的迫切任务。当时菲律宾的军队几乎处于完全无战斗力的状态下,用参议院国防与安全委员会主席梅卡多(S.O.Mercado)的话说:“我们有一支不能飞的空军和一支不能出海的海军。”菲律宾空军仅有一支由7架过时的F—5战斗机组成的截击…  相似文献   

7.
一、美统时期菲律宾华侨经济发展的背景1898年美国击败西班牙取得菲律宾,接着又镇压了菲独立运动,于1901年完成了对菲的占领和控制。此后直到1946年7月菲宣布独立,菲律宾为美国殖民地。其中ig35年9月以后为自治领,1942年1月至1945年7月为日本占领时期。美国统治时期,菲律宾的生产有了发展,经济也趋向活跃,美菲自由贸易政策的实施,使美工业品得以向菲倾销,而菲之农业初级产品和加工产品亦可运销于美。西班牙对菲经济开发无所作为,美则力促菲的经济开发,它鼓励建立农场,引入先进设备和技术,发展交通运输事业,设立银行信贷机构。…  相似文献   

8.
7月1日美国与菲律宾签订一项价值九百七十万美元的贷款与赠款方案协定.《东方日报》7.2.1日日本外务相鸠山威一郎对流行于日本的霍乱,否认指明菲律宾是霍乱来源,并向菲政府表示歉意。《东方日报》7.2.5日越南《人民报》发表文章,要求所有美军全部撤出菲律宾,并说美菲军事基地谈判中断的原因是美国要求在菲继续驻军。《东方日报》7.4.  相似文献   

9.
文章旨在通过对马科斯就任总统前后的言论、就职演讲、国情咨文以及媒体访问的报道进行分析,剖析马科斯政府的经济政策内容与趋势,分析马科斯政府任期内(2023—2028年)菲律宾经济的前景和挑战。马科斯政府的《2023—2028年菲律宾发展计划》描绘了未来六年菲律宾的发展路线图,其中包含了历任菲律宾政府经济战略中的关键要素,如贸易自由化、放松管制、减少官僚主义等,保持了经济政策的连续性。马科斯及其经济团队也在推动菲律宾国会修改1987年菲律宾宪法的经济条款以更好的发展经济。在基建方面,马科斯继续前任总统杜特尔特的“大建特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并承诺保交付,并提出自己的“多建好建”口号。在菲中经贸关系方面,菲律宾与中国的贸易显著增长,已经超过了与美国、日本和欧洲的贸易。中国成为菲律宾投资和进出口的重要来源国。虽然有不少亮点,但农业衰退,制造业停滞不前以及服务业比重过大等菲律宾经济主要结构性弱点仍然存在,同时还面临着通货膨胀、贫困、就业,以及贸易和国际收支平衡等问题和挑战。《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批准可能会给菲律宾带来经济机遇,但仍需要为农业等弱势部门构建安全网。菲律宾海洋经济的...  相似文献   

10.
菲律宾一直积极支持世贸组织和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尽管它全心全意致力于实现东盟的经济一体化。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它实行了重大的贸易改革,旨在放宽贸易限制和开放经济(诸如农业和一些制造业等敏感部门除外)。菲律宾还积极支持东盟自由贸易区(AFTA),并基本上履行了其对于削减关税的承诺。虽然菲律宾政府最初对东盟自由贸易区以外的双边自由贸易协定感到担心,但现在它越来越认识到,这些东盟外部的贸易协定是切实可行的,因为国际市场上的竞争日益激烈。菲律宾政府具有民粹主义的性质并通过机构间的途径来进行决策,这使其决策过程一直缓慢而小心翼翼。贸易更加自由化的前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菲律宾能否战胜其经济当前所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11.
二战结束后,菲律宾华侨社会经历了深刻变化。“菲化运动”对华社产生强烈冲击,华侨社会陷入动荡。在菲律宾政府放宽华侨入籍条件后,华侨社会逐步演变为华人社会,其政治认同也发生了转变。这些因素不但对菲律宾华文教育的发展环境产生影响,也使其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菲律宾华文教育的发展与华人社会紧密关联,是深入反映华侨华人社会处境的一面镜子。为此,研究战后菲律宾华文教育可为进一步了解菲华社会提供良好视角,同时也可为当前汉语国际传播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1983年下半年,菲律宾发生了严重的债务危机。为了缓和危机,菲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申请救济性贷款。1983年12月14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批准菲所申请的6.15亿特别提款权的后备信用。1986年7月,又与菲律宾政府达成了在今后十八个月期间提供5.08亿美元的新贷款协定。之后,世界银行也向菲提供了新的贷款。为了监督菲对贷款的使用情况,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要求菲政府在国内金融政策、对外经济政策以及国民经济结构等方面实行改革。同时要求菲政府每年向该组织提交年度经济政策备忘录。本文是菲律宾中央银行、财政部、预算部于1987年3月10日联合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交的有关菲津宾1987年经济政策的备忘录,系1986年经济政策备忘录的补充。  相似文献   

13.
自小马科斯就任菲律宾总统以来,美菲同盟迅速强化。美菲宣布将加快全面实施《加强防务合作协定》,菲律宾对美新开放四个军事基地,美菲制定双边防务指针,深化海事安全合作,实现联盟的现代化。美菲同盟的强化是小马科斯政府对杜特尔特时期外交政策的“再平衡”,也是美菲双方战略利益契合的结果。未来美菲同盟可能经历短暂的微调再逐步走向强化,但双方在国家利益上的差异、中菲关系的发展和美国战略资源的投入等因素会制约同盟的发展。美菲对地区安全形势产生复杂的影响,也给中菲关系健康发展和解决南海与台海问题带来挑战。  相似文献   

14.
去年11月,美国从菲律宾苏比克海军基地撤出后,菲律宾政府即开始筹划该基地的开发,试图使之成为亚洲最大的国际商港和经济特区,从而“带动菲律宾经济起飞”。菲舆论预言:“美军的撤走为菲律宾提供了新机遇,这可能是本世纪菲律宾最后的一个黄金机会”。一苏比克基地的地理位置优越,它距马尼拉80公里,位于菲北部的吕宋岛西南部,与南中国海相邻,处于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亚太地区中心地带,十分适宜开发成国际性商业中心。该基地陆地面积1.5万公顷,海域面积约9千公顷,不仅拥有优良的深水港,而且三面环山所形成的天然屏障使周围的环境既安全又优美。更为有利的是,美军在此经营数十  相似文献   

15.
由于劳雷尔——兰利协定于去年终结(该协定赋予美国投资商以特别待遇),以及美国国会于前年废除食糖条例(该条例把菲律宾的食糖出口与美国市场连结在一起),美菲“老大哥与小兄弟”的关系虽然已经疏远,但华盛顿仍然对它的前殖民地有很大的  相似文献   

16.
一从去年年底以来,菲律宾要求摆脫美国控制的斗爭进入新的阶段,菲美关系空前紧張。菲律宾很大一部分議員猛烈抨击美国,要求重新审查菲美关系,修改各項不平等协定。在經济方面,他們要求修改  相似文献   

17.
菲律宾总统杜特尔特执政之后,美菲防务合作有了新的发展。经历了初期的“短暂疏离”,美菲防务关系实现了“质”与“量”齐升,双边军事演习出现多边化苗头。这既是因为菲律宾自身亟待加强防务能力,需要得到美国支持,也与菲律宾国内亲美的民意基础和美国总统特朗普不再强烈指责菲律宾人权问题有关。然而,美国对菲律宾安全和经济支持难及预期,美菲在南海问题等关键安全议题上存在分歧,菲律宾继续寻求外交多元化,诸如此类制约因素有可能致使美菲防务合作深化发展出现反复。  相似文献   

18.
韩凝 《东南亚》2012,(2):46-51
本文梳理了美国国际开发署在菲律宾援助活动的沿革历程,指出国际开发署对菲援助政策的调整与菲律宾国家的发展和美菲同盟关系的变化有着密切联系。在美国“重返”亚太的战略框架下,国际开发署对菲援助的策略也有了调整,在援助范围上进一步拓展,在援助机制上更加完善,在援助方式上更加注重多边化机制的利用,体现了美国“巧实力”的外交理念。这种政策的转变在促进菲国内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巩固和深化了美菲同盟关系,有力地配合了美国亚太战略的实施。  相似文献   

19.
菲律宾南海政策中的美国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对菲律宾南海政策经历了从“中立不介入”到“介入但不陷入”的转变.在“重返亚太”战略背景下,美国高调介入南海地区事务.菲美关系的加强影响了菲律宾亲美政治势力对南海问题的判断,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菲律宾南海政策的激进化.美南海政策对菲律宾的误导和菲律宾自身对形势的误判使菲南海政策已走上错误的轨道,菲律宾国内政治等因素限制了菲南海政策的回调.  相似文献   

20.
自1968年的"贾比达事件"以来,菲律宾的摩洛分离运动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各种摩洛分离组织不断涌现,摩洛人的离心倾向愈来愈严重,独立建国的呼声日趋高涨。与此同时,摩洛分离组织与菲律宾政府的和谈也时断时续,个中玄机也使得菲律宾的政局变幻无常。贫穷、落后和不平等的民族政策是菲南部长期动荡不安的根本原因,对菲律宾政府而言,要最终解决摩洛分离问题,仍然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