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实现包容性增长是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对于企业而言,倡导包容性增长能够推动发展方式转变,促进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胜利油田是一个拥有50万职工家属的特大型国企,要坚持科学和谐发展,实现“百年创新,百年胜利”愿景,也必须遵循包容性增长理念。  相似文献   

2.
“包容性增长”这个概念,是2007年由亚行首先提出来的,也是国际组织在10年间逐渐完善的一个概念。胡锦涛同志从2009年11月到2010年9月的十个月左右时间里两次在国际场合提出“包容性增长”的理念。“包容性增长”是又好又快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是转方式调结构的内在要求,与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一脉相承。那么,包容性增长的科学内涵到底是什么,其约束条件是什么?如何才能实现包容性增长?本文将就上述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包容性增长不是单纯的经济增长,而是科学的可持续的增长,并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发展相和谐的增长。包容性增长是对科学发展观"人本精神"的进一步阐释,其目的是让更多的老百姓能够享受到这种发展的成果,让人民生活得更幸福、更有尊严。包容性增长与科学发展观是一脉相承的,是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一个重要理念,二者统一于中国未来发展战略之中。  相似文献   

4.
“包容性增长”是指机会平等的增长。“包容性增长”概念的提出与中国政府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是一脉相承的。以单纯经济增长为发展导向面临着贫富差距扩大、社会保障不足、就业压力增大等问题,包容性发展观是以人为本、平等、可持续的发展,是对单纯经济增长型发展的解构。包容性发展的实质就是致力于实现最广泛的大团结,统一战线工作理念与包容性发展理念具有很强的内在契合性。统一战线工作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着力点包括:统一战线工作范围适度扩展;通过志愿服务活动等新形式加强社会组织和社区统战工作;加强网络统战工作,促进“参与”和“共享”。  相似文献   

5.
"包容性增长"不是单纯的经济增长,而是科学、可持续的增长,是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发展相和谐的增长。"包容性增长"的目的是:让更多的老百姓能够享受到发展的成果,让人民生活得更幸福、更有尊严。"包容性增长"跟"科学发展观"是一脉相承的,是进一步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一个重要理念。  相似文献   

6.
包容性增长的内涵与转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包容性增长是经济总量与人民幸福指数的协调增长。包容性增长坚持马克思主义,展现社会主义中国的科学发展,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包容性增长是构建国际经济新秩序、完成国内经济社会第二次转型的需要。经济增长方式的包容性转变,需要推动和平外交,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建立科学全面的考核体系、加大对欠发达地区人力资本的投资力度等。  相似文献   

7.
"包容性增长"是我国提出的关于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新概念。包容性增长的提出给我国民间组织,特别是区域内民间组织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现阶段,应当从围绕共同发展目标,协调各方利益;创设资源共享机制,实施深度融合;调整民间组织结构,达到平衡发展;扩大区域内外交流,共谋和谐发展等方面实现区域内民间组织的包容性增长。  相似文献   

8.
基于公平的包容性增长:科学内涵、约束条件及路径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济增长虽然对减少贫困是必须的,但并非是充分的。基于动态的结构性经济变革的可持续和平等增长,对于实质性的削减贫困是必需的;它能更快地促进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实现。作为动态的结构性的一种经济增长,包容性增长在我国应当受到重视。包容性增长与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一脉相承。本文阐述了包容性增长的演进及科学内涵,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对其实现的路径选择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
包容性社会政策是包容性社会、包容性发展的理念在政策层面的体现。它缘起于欧洲,是对当时社会现实进行矫正的一种方法和措施。它蕴含着维护社会成员的机会平等性、追求发展成果的共享性、增强社会的开放性、消除社会的贫困性以及减轻社会的排斥性的价值内核。中国正处于社会的大转型期,社会矛盾较为突出,构建包容性社会政策对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从历史发展、现实环境、未来要求、国际背景上看,倡导包容性增长具有客观必然性和现实紧迫性。公正性增长、和谐共生增长、共享式增长是理解包容性增长的重要要素。践行包容性增长核心在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重点在于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难点在于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在于开发人力资本和实施充分就业,国际责任在于实施投资和贸易自由化。  相似文献   

11.
论包容性发展的中国要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发展正面临持续性挑战,包容性发展是应对这一挑战的新战略思路。作为一种更加全面、更趋公平、亦更具可持续性的新发展理念,包容性发展强调发展主体的人人有责、发展内容的全面协调、发展过程的机会均等和发展成果的利益共享。中国推进包容性发展需要从这四个方面全面展开,但是考虑到中国现实状况,未来努力的战略方向应该是建立健全公共服务体系、改革完善公共政策和规范提升公共管理。鉴于当前面临的持续发展的动力结构失衡问题,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充分发展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公共服务业,以及改革优化国民收入分配政策,有助于解决此问题,因而可以作为近期的战略突破点。  相似文献   

12.
传统中国武“单一发展主义”理念型构下的中国改革,在实践过程中往往容易出现改革异化和利益扭曲。随着改革进程的纵深推进和社会的多元化转型,社会利益分化不断加剧,社会群体的个体利益意识不断觉醒。市场机制的深度调节和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强烈诉求,日益要求改革以维护好和发展好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核心指向,现实的多重改革困境迫切要求中国式改革理念,由传统“单一发展”迈向现代“利益共享”的根本性转变。“共享武改革”的内在精神意蕴在于促进社会公平、公正、公开的分享改革发展成果,“包容性发展”力图建构起一种可持续性的增长价值观,让改革成果共享主体能够有效化解经济运行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和冲突,确保社会的良序化运转。新时期坚持利益共享武改革,全面推进包容性发展,在本质上深刻体现出当代中国改革和发展坚持利益整合的现实逻辑。  相似文献   

13.
《人事天地》2011,(7):5-5
最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尹蔚民部长出席在日内瓦举行的第100届国际劳工大会,并在大会上作了《以体面劳动推动实现包容性增长》的发言。尹蔚民指出,中国是包容性增长的积极倡导者和实践者。  相似文献   

14.
财政分权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典型事实,而与此相伴随的是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诸多学者试图从财政分权的角度来透析中国经济发展,但其基本上都是单纯从GDP的增长率来进行分析,得出了不尽相同的结论。本文跳出单纯GDP考察指标的视角,以包容性增长的视角对中国的财政分权作用进行再衡量。采用SPSS的相关分析进行考量,发现中国的财政分权无益于促进全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并进行了包容性增长视角下的考核指标构建。  相似文献   

15.
包容性增长实现与否是关系到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和谐与政治稳定的重大问题,但只有构建了一个科学合理和可操作性强的包容性增长指标体系,才能对我国的包容性增长是否实现以及实现程度如何进行一个客观的评价。本文对包容性增长的内涵及特征进行梳理,主要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资源环境三个方面尝试建立一个评价包容性增长的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6.
本文研究了财政分权与增长竞争对县域发展的经济影响,实证分析了双重激励下县域存在的种种非科学发展行为。研究认为,"十二五"时期县域科学发展,促进包容性增长必须在四个方面有所突破:重塑公共经济理念;建设公共经济治理型政府;改革财政体制,提高县域公共经济治理能力;构建以公共经济指标为主导的新考核体系。  相似文献   

17.
人类社会正处在由工业文明迈向新文明的转型期,中国的快速发展遭遇了资源、能源和环境的巨大压力和挑战,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需要发展理念上的一场革命。建设生态文明,不仅关乎中华文明世代延续,也是对世界文明发展的积极贡献。生态文明是党执政兴国理念的新发展,是对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提出的更高要求。  相似文献   

18.
2011年4月15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博鳌亚洲论坛上发表了题为《包容性发展:共同议程与全新挑战》的主题演讲,阐述了对“包容性发展”理念的看法以及我国在“包容性发展”上的实践。加上之前三次,2009年11月、2010年9月和2010年11月就“包容性”相关话题发表过的演讲,  相似文献   

19.
述评了阿西莫格鲁和罗宾逊在国家发展与繁荣的研究领域的原创性贡献:制度是国家兴衰的根本原因,包容性经济与政治制度一旦确立,便会趋向产生正反馈;攫取性制度则会诱致恶性循环,无约束的权力、严重收入不公和政治博弈中的潜在障碍会减缓经济增长。虽然历史节点在国家建立包容性制度中作用很大,但一定程度的中央集权与相对分权的政治制度、渐进性的良性循环改革会使社会更进一步接近包容性制度。阿西莫格鲁和罗宾逊的制度决定论有助于我们了解能够促进国家繁荣的制度因素,对我们洞悉应该如何夯实包容性增长的政治经济基础富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20.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大趋势,它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各国的发展和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的变化。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融入全球经济,努力维护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努力实现让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发展成果惠及世界国家人民的包容性增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