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农民工犯罪原因及对策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自80年代中期以后,大量的农民涌入城市打工谋生,形成了一个新的社会群体——农民工。农民工不只在建筑工地干活,还有保姆、饭店服务员、保安员、工人等,他们已经深入到城市生活的各个角落。  相似文献   

2.
关爱农民工     
农民工是伴随农民向城镇流动而形成的一个特殊群体,在推动城市建设和劳动力市场发展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这支队伍具有自己的特殊性,加以人口过多,在交通、社会治安、计划生育、社区管理等方面加重了城市的压力和负担,也容易导致一系列社会问题。重视农民工的教育、服务与管理十分必要。农民工的存在具有历史的合理性,城市不少行业尤其是环卫行业在大量使用着农民工。这是因为,农民工有着自己的比较优势。他们不怕吃苦,能够胜任  相似文献   

3.
农民工城市认同感缺失的成因及对策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温淑春 《前沿》2008,(5):82-85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数以千万计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涌向城市,形成庞大的农民工队伍。农民工进城不仅解决了自己的生活问题,也对城市的建设与发展贡献了力量。但是,农民工在进城的过程中受到了许多不平等的待遇,这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他们与城市的隔闽,弱化了农民工对城市的认同,不仅会延缓我国的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还会造成社会成员之间的对立,影响社会稳定。因此,给予农民工应有的国民待遇,给农民工提供必要的社会保障,是我们的应有之举。  相似文献   

4.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立的2013年经济工作的六大任务之一就是"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把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重要任务抓实抓好",这标示着中国的城市化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大量农民工将脱离农村融入城市,但一个不可忽视的现实是大批农民工虽然身在城市,但心灵却并未融入,文化隔膜是他们融入城市的主要阻碍之一。作为城市弱势群体的农民工需要政府从制度和政策层面体现人文关怀,为他们的城市融入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5.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立的2013年经济工作的六大任务之一就是“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把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重要任务抓实抓好”,这标示着中国的城市化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大量农民工将脱离农村融入城市,但一个不可忽视的现实是大批农民工虽然身在城市,但心灵却并未融入,文化隔膜是他们融入城市的主要阻碍之一.作为城市弱势群体的农民工需要政府从制度和政策层面体现人文关怀,为他们的城市融入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6.
判断农民工对目前中国社会可能造成的震荡,与一个问题有密切关系,这个问题就是:在经济紧缩时期,当城市中不能提供足够的就业机会的情况下,农民工还有没有可能回到家乡.如果考虑到中国经济发展的大起大落的特征,这个问题就尤其值得注意.一般地说,在经济迅速增长的时期,城市中所能提供的就业机会会大量增加.这就意味着这时会有大量的农民工向城市涌来.但当经济紧缩的时期到来的时候,城市中的就业就会明显减少.在这样的情况下,为城市所无法容纳的农民工有没有回去的可能性和现实条件?而要回答这个问题,又会涉及两个更具体的问题,一是他们是否有回去的意愿,二是他们是否有回去的可能.  相似文献   

7.
新书架     
《乡音》2012,(8):39-39
《洪流——中国农民工30年迁徙史》花城出版社出版本书是首部全方位关注农民工、阐述当代中国巨变的历史实录。以时间为线索,以大量翔实的材料描绘出一个个生动的、具有代表性的农民工,展现了农民工的群像图,及由他们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组成的历史。改革开放30多年来,农民工以特殊的身份进入城市,遍布各个岗位,为经济社会发展奉献了自己...  相似文献   

8.
新生代农民工的生存窘境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生代农民工是城市中的新兴群体,研究表明,新生代农民工同老一代农民工相比,他们的心理定位、外出动因、职业选择、消费方式等均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但他们的生存状态并没有太多改善,城乡二元化结构、社会保障的不健全、现实与理想的巨大差距等导致了大量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产生.这些势必会对和谐社会的建设产生重大的影响.本文着重思考了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对策,如改变城乡二元制结构、建立健全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加强教育培训、加强人文关怀等等,以期为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不断推进,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在助力我国城市飞速发展的同时,大量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城市中的教育融入问题日益凸显。对于农民工随迁子女而言,教育融入是其融入城市生活的重要基础。文章基于对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融入相关问题的分析,提出了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融入问题的化解对策,以促进教育公平、公正理念更好实现。  相似文献   

10.
职业生涯与工作适应: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职业是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生存发展的根基.新生代农民工已经在城市开启了自己的职业生涯,并且随着工作经历的增长和婚姻家庭的拐点出现,他们在职业生涯中表现出了更多的自主性.他们在工作场域和工作过程中所呈现出的良好适应状态,也由技术层次深入到心理层面.这说明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可以为他们在城市生存发展提供基本支持.问题是城市向他们敞开了多少空间?这需要我们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11.
王金水 《桂海论丛》2011,27(2):80-84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是一道全新命题。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第一次明确"新生代农民工"的概念。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呈现"三高三低"的特点。当前,新生代农民工仍是处于城市制度之外的社会群体,社会地位边缘化、居住边缘化、就业边缘化、经济地位边缘化。新生代农民工问题比农民工问题更复杂,解决起来不可能一蹴而就,也并非一朝一夕。政府应把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真正摆在议事日程,给予特殊关注,采取多种途径解决这一关系国家未来的大事。  相似文献   

12.
They are rural according to their residential registration books, but in the real world, they are city birds. Many of the new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joined their parents at an early age; others were simply born in the cities where their parents labored for a better life. Having grown up in their adoptive urban home,  相似文献   

13.
ACCORDING to official statistics, there are now 130 million (equivalent to half the American population) migrant workers in Chinese cities. This means that China has more migrant than urban workers, and that they constitute the main Chinese industrial workforce. To those familiar with China, this phenomenon is an important signal for social change. The term farmer carries quite different connotations in China from what it does in the West, where farming is a profession taken up by well-educated people and involves large-scale mechanical production. Also known as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workers, fanners have a social status equal to that of urban dwellers. In China, being a fanner is synonymous with low social status. Chinese fanners have a comparatively poor education and live on a small patch of farmland (per capita farmland is less than 1 mu, 1 mu = 1/15 hectare). Some farmers work in non-agricultural industries, or go to cities as migrant workers, but do not enjoy the same political rights and social  相似文献   

14.
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重大战略,城镇化的发展带给农民翻天覆地的变化。失去或离开土地的农民成为城市中的新市民,不再依靠土地为生。他们在城市中的身份权、就业权、子女受教育权等问题关乎到新市民如何适应城镇生活,提高其生活质量等至关重要的问题,本文从新市民众多权利中选取户籍制度、就业权、子女受教育权等侧面,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15.
饶世权 《中国发展》2007,7(3):19-22
郊区被纳入到城市区域经济圈中,但郊区生态环境比城市和偏远的农村更加恶化,原因就是郊区的法律性质是农村,而中国环境资源法律制度实质上存在城市与农村的二元结构,因此,要保护和建设郊区生态环境,长期而言,必须消灭城市与农村利益的相互封闭、对立,从而消除环境资源法律制度存在的二元结构。当前则应当以城市区域经济圈作为城市的边界,在城市区域经济圈实现市区与郊区法律性质和适用法律一致。还要加强城市环境功能区划,建立公益诉讼制度等。  相似文献   

16.
基于山东省四地市210个有效样本,从政治观、价值观、婚姻观三个层面分析了青年农民工群体的思想道德状况,发现部分青年农民工政治理论素养不高,但对国家的发展持乐观态度;热爱祖国,但对“爱国主义”有所质疑;信仰多元化,部分人信仰缺失;追求物质利益同时看重家庭;为人处世能够考虑他人感受,以道德良心为行为准则;择偶时看重对方的人品、性格、才华等内在条件;大龄青年的性观念比较传统,低龄青年农民工性观念比较开放;对待离婚的态度比较宽容。  相似文献   

17.
吴业苗 《桂海论丛》2007,23(6):73-76
尽管农村人的观念和生活习性与农村社会保持着默契,但农民工移居城市后,必然会与城市文化发生冲突,多数农民工为此产生文化震荡和心理焦虑。面对农民工不适应状况和城市的百般挑剔,我们在要求农民工主动迎合城市环境的同时,更希望城市政府能承担起改造民工陈旧观念和落后习性的重任,帮助农民工实现市民化。  相似文献   

18.
城市社区的内涵是随经济社会环境发展而发展的,它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网络性的系统,它是基于地域空间系统的一种生活共同体。随着中国城市化、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和全球化的发展,中国城市社区对和谐城市和和谐社会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中国城市社区正呈现出新的网络性、差异性和复杂性,其治理模式也不断得到深化和发展,这不仅缘于经济社会大系统的推动,也缘于民主政治制度建设的推动,还缘于城市社区直接的多样化需求的推动。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现代城市网络的发展,城市社区的文化建设,尤其是宗教、休闲、娱乐等方面的建设,已经成为现代和谐城市社区建设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9.
新农村建设向城市政府职能转变与创新提出了新要求。在乡镇企业吸收农业劳动力作用日渐式微的背景下,城市已成为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方向。为此,城市政府需要制定非歧视性的就业政策以促进农业劳动力转移,按照比例原则制定城市管理政策以降低农民工的城市生活成本,构建社会政策体系以推进农民工公民权的获得,以及帮助农民工获得现代性。总之,城市政府要通过综合配套改革推动农民工的市民化进程。城市政府的职能转变与创新,迫切需要各层级政府尤其是中央政府在制度、政策上给予支持与配合,以实现不同区域、不同层级政府间职能的有效衔接。  相似文献   

20.
面对城市化带来的社会压力,中国各大城市在发挥社区组织、民族社团协调族际关系、有效整合社会政治资源方面创造出许多宝贵经验,这些制度创新可被简单归结为"多元复合型的社会管理体制",这种多元主体参与的社会联动模式有利于复杂民族事务的管理,符合现代城市治理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