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张岱年先生在理论上的重大贡献是,为中国哲学更新、转型探索出一条新路,并建立了一个新的哲学模式,为中国文化更新、转型探索出一条新路,并建立了新的文化模式,提出了新的哲学范畴“兼和”。“兼和”是中国传统的辩证思维与西方辩证法的有机结合,实现了古代辩证思维的现代化和西方辩证法的中国化,既弥补了“中庸”思想的不足,又丰富了西方辩证法。“兼和”准确表述了矛盾的对立、斗争(“两”)与统一、和谐(“一”)的关系。“兼和”范畴的提出,是对辩证法的重大贡献,为中国的和平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为世界的和平、人类的幸福提供了一种创新性的哲学思维,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2.
关于中国古代有无哲学的问题,同是西方学者观点也大相径庭.国内学者在反驳中国古代无哲学之说时,往往致力于寻找中国古代思想学说中与西方哲学相类似的那种思辨特征.其实,判断某一民族的思想领域中是否有哲学的理论思维,应以是否有关于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的理论回答为标准.中国古代思想家显然有着哲学思考的丰富阅历和解答哲学基本问题的独特方式.中国古代哲学具有认知对象的混成性、认知范畴的意境性、认知方式的直觉性等特质,这些都是中国古代哲学所独有的认知特质,中国古代哲学正是以这种独有的认知特质丰富了世界哲学文化的多样化存在.  相似文献   

3.
我国研究黑格尔哲学的著名专家、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教授张世英先生,早已为学人所熟知。近20年来,他研究中西哲学特别是中国传统哲学与西方特别是德国现当代哲学及其相互结合,逐渐形成了一系列关于"天人之际"的新观点。张先生认为,哲学是关于人对于世界的态度或人生境界之学,应是建立在"万物一体"或"万有相通"基础上的,是真、善、美三者的统一。因此,《新哲学讲演录》以此为纲,分设本体论与认识论(从本体论与认识论的角度讲"万物一体"观,即"诗意境界"和"民胞物与"的精神)、审美观(主要讲万物一体不仅是真理,而且是美之所在,对万物一体的领悟是美的境界)、伦理观(主要讲万物一体是善之所在,对万物一体的领悟也是道德的境界)、历史观(主要讲万物一体的哲学,将指引我们从古今融  相似文献   

4.
张世英 《新视野》2000,(4):65-66
一 20世纪的中国哲学是在西方近现代哲学的融合与冲突中发展起来的。 按照西方现当代一些哲学家如胡塞尔等人的一些大同小异的说法,西方哲学史经历了三次或四次革命。第一次是苏格拉底──柏拉图的转向,即从具体事物中寻找事物之根源转向到在人的“心灵世界”即“理念”中找根源,从而开启了一个形而上学的领域,为西方传统形而上学开了先河。第二次是笛卡尔的主客二元论和主体性哲学,他把柏拉图主义推向明确的“主体──客体”的思维模式。胡塞尔特别把康德哲学提出来作为西方哲学史上的第三次“革命冲动”,其特征是把先验性看成是…  相似文献   

5.
孔子的“大”和中国的“壮美”概念与西方美学中的崇高理论相比较,虽有相通之处,但还是有本质区别的。首先,西方美学认为凡是对象的巨大都会引起主体自身力量的崇高感,而在孔子的“大”中并不能引起这种崇高感;其次,孔子所说的“大”,更多地体现了一种道德意识。大”和“壮美”的区别在于“:大”可以使人产生敬畏的心理,而“壮美”却并不使人敬畏或崇拜;再次“,壮美”和崇高范畴亦是不能等同的。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的哲学与美学从古代开始就朴素而明确地肯定了人与社会、个体与自然的统一,始终认为各种对立因素是能够而且应当统一起来的。这是中国哲学与美学的伟大之处。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恩格斯法哲学与中国古代法律思想的文化融合是社会主义法律文化转型的新指向.在“民本法治”、“德法合治”、“权利义务关系”、“和谐诉讼”以及“生态保护”等法的内容构成、运行方式和价值取向上,马克思、恩格斯法哲学与中国古代法律思想的文化理念有着一定的相通性和互补性,二者的有机融合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都不是人,都比人厉害,都不容易死,真要死时又大多灰飞烟灭不得好死。我说的是中国的妖精和西方的吸血鬼。但中外妖精的养成又有霄壤之别。中国自古是农业大国,看山看水那个亲切,因此中国妖精多住山野。妖精队伍来自天地间万物,秉承的是中国哲学的"万物有灵"观,用孙悟空的话说,"是物可以成精"。西方人本主义思想源远流长,  相似文献   

8.
宋雷 《世纪桥》2011,(5):54-55
人是世界的中心,人的这种地位决定了在人与万物的关系中,人是作为主体而存在的。但在今天,在我们经济发展的同时,人的主体性在慢慢地缺失。西方马克思主义是对马克思的继承,是针对西方社会现实问题而进行的批判和分析,笔者在此基础上用一种角色的概念,希望可以诠释一下这种事实。希望对今天中国变革时期社会问题的解决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机体论”(organicism)或“有机体哲学”(philosophy of organism)在西洋哲学中是存在的,但却始终只是一个潜流,没有上升到主流地位.中国哲学与之不同,中国哲学之全体均是“有机论”,均是一种“有机体”哲学或曰“机体论”哲学.“机体论”哲学强调天地万物之间之“内在关系”,认为天地万物互依互靠,互致影响于对方,牵一发而动全身.宇宙是一有机体,宇宙各部分通体相关,其相关性或至为显明,或隐而不彰,但无一不相互关联.在中国哲学之“机体论”背景下,我们找不到任何“中心”,既找不到“自我中心”,更找不到“人类中心”.中国哲学家眼中之世界,不过就是一大大小小之“人体”的世界,这世界没有“中心”,只有“限于所分”与“不能相为”之职司、功能.各个别、各部分,各尽其天赋之职司、功能,就构成和谐完美之整体.  相似文献   

10.
构建和谐社会浅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近,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省部级领导干部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中,进一步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构想和目标。本文拟就构建和谐社会问题谈一点自己的浅见。一、对和谐社会的理解“和谐”是中国传统哲学文化的一个重要范畴,它根基于中国古代哲学的宇宙观———天人合一。这种宇宙观认为:人是宇宙的诞生物,是宇宙自然的一部分,人应该尊重自然万物,效法其规律以求得人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人与自然应达到天人相通、相交、同体、一气、一理、一心的和谐境界。正如胡锦涛同志所言,建立和谐社会自古以来就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