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从2008年第四季度开始,中国政府“输血型”的救市方法,起到了提升大众信心和保证经济增长的效果。但是,中国经济目前的复苏还不稳定。没有回复到市场能够自身造血的健康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讲,2010年是解决救市带来的“后遗症”问题的一年,  相似文献   

2.
2009年11月15日结束的亚太经合组织(APEC)发表《新加坡宣言》:继续采取经济刺激政策,直到持久的经济复苏得到明显巩固。为应对金融危机,各国政府普遍采取了极为宽松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出于对政府巨额财政赤字难以为继和通货膨胀的担心,各国普遍认为在经济复苏后应适时做出政策调整。G20各国财长同意,“有必要在经济实现稳固复苏后,撤销特殊的财政、货币和金融部门支持措施,但退出过程必须透明、  相似文献   

3.
中国经济遭受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后开始复苏.中国经济最先走上复苏之路的两个主要因素:一是政府反危机政策的合理、有效实施;二是中国经济发展基础的坚强支撑.但是,前面的矛盾和难题还有很多很多.在当前形势下,中国经济的发展应当沉下心来认真考虑一下大的战略课题.  相似文献   

4.
中国新一轮积极财政政策应对世界金融危机的冲击,使中国经济率先走出了低谷。在世界经济进入缓慢复苏的后危机时期,中国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需要依据中国经济变化着的实践进行政策调整,以提高政策的针对性,防范政策风险,提高政策绩效。  相似文献   

5.
继美国在2007-2009年处于世界经济震荡中心之后,自2009年9月开始,欧洲多国相继爆发主权债务危机,危及欧元区乃至欧盟的发展和存在,并且祸延世界.危机最主要的成因是福利过度化、产业空心化和欧元区在结构上的缺陷——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不匹配.应对危机的举措,一是以受援国实行财政紧缩为条件,提供援助贷款;二是在欧元区内缔结政府间条约,建设财政联盟,实行统一的财政政策的解决危机方案.2013年第2季度终于迎来了欧元区走出了历史上最长衰退期的消息.  相似文献   

6.
当前宏观经济具有非典型性,针对这种经济形势,不能采取"急刹车"和"一刀切"的做法,而要采取中性财政政策、中性货币政策,这样才有望实现中国经济的"软着陆"。  相似文献   

7.
债务危机爆发后,为了应对危机,欧洲各国与美国均采取了刺激战略,出台了一系列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但危机的应对方式却大不相同,本文对其应对政策进行专题研究。  相似文献   

8.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已经殃及全球和中国。现在不是追究谁应承担责任的时候。但是,应当思考国际金融危机的原因,规律和应对之策。中国在国际金融危机下采取的对策己初见成效。这不仅为世界经济复苏做出巨大贡献,而且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经受了美国次贷危机冲击后中国经济强劲复苏,宏观调控获得巨大成功.但货币政策具有高度扩张性质,如投放过多会给经济带来一定的负面效应.改革以来中国已积累了重要的货币政策经验,即适度弹性货币政策,但遗憾的是未能运用于本次调控.适度弹性货币政策符合经济政策学所揭示的政策规律,具有合理性科学性,有必要作为中国未来较长一个时期的正确选择.  相似文献   

10.
金融危机与国家回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金融危机在美国产生初期,美国政府几乎没有采取任何行动.伴随着危机的蔓延,各个国家受形势所迫,相继介入救市,"被迫"回归.直到危机接近顶峰时,许多国家才开始寻求救市良方,制订复兴计划,跨国合作出现良好开端.即使危机还没有结束,但我们深信,各国在这场危机中会吸取更多教训,国家正在逐渐地实现"有序"回归.  相似文献   

11.
胡锦涛指出,当前,世界经济形势严峻复杂,国际金融危机尚未见底,我国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加大.越是困难的时候,越是要坚定信心.要全面分析形势,准确把握和充分运用我国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没有发生根本变化,中央及时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果断出台一系列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我国经济在世界各国经济增长中仍然处在前列.  相似文献   

12.
始于2011年夏季的国际金融动荡,持续发酵,世界经济随之进入了多事之秋。国际金融动荡对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产生了双重影响:一是打断了世界经济复苏的进程;二是使中国经济增速趋缓、通胀压力增大。应对国际金融动荡对我国经济的影响,需要及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以"以民为本"的财政政策为突破口,以更新货币政策和恢复发展资本市场为两翼,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实现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3.
“扩大内需、启动经济”是今年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国家分阶段采取了以降息为主的货币政策、以基础设施投资为重点的扩张性财政政策、以及以第七次降息的货币政策为序幕拉开的紧随其后的积极的财政政策。本文围绕货币政策效力及与之相关的利率市场化改革问题阐释了笔者的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14.
在国家调控经济的宏观政策中,最有效的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但必须综合运用二者,使之相互协调,共同担当起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重任。与灵活的货币政策相比,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影响更为直接,因此,要加大财政政策启动经济的力度,同时,也要继续运用好货币政策。当前的货币政策应该以消除通货紧缩现象和刺激国内投资以及消费需求为具体目标。  相似文献   

15.
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2005年7月以后,中国实施紧缩性货币政策在调控方向上是正确的,有利于扼制通货膨胀.但由于前期通货膨胀的惯性和外汇占款的增加,紧缩性货币政策的效果被严重削弱,甚至出现了"紧缩性货币政策下的通货膨胀".只有各种经济政策特别是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汇率政策本身有所改进,而且在方向、时间和力度上能够相互配合,才能提高中国货币政策扼制通货膨胀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简称欧债危机,是由希腊主权债务危机爆发并蔓延而形成的,主要问题是多年持续的高额财政赤字,而欧元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差异性与矛盾性,尤其是欧元区统一的货币政策和分散的财政政策之间矛盾以及对成员国财政监督缺失,是导致欧债危机的深层原因。欧元区国家经过了从犹豫到统一的救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并签署了共同财政协议。因此有理由对欧债危机的前景保持谨慎乐观。欧债危机对欧洲经济乃至世界经济产生了深刻影响,同样也对中国经济产生深刻影响,并给了我们在政府债务风险管理、福利制度、经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充分就业是宏观经济管理力求实现的目标之一。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 ,我国的就业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 ,并日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如何充分扩大就业 ,是我们当前要研究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一、货币政策与就业关系的分析战后西方国家的经济理论和实践表明 ,货币政策与充分就业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为了医治战争创伤 ,当时盛极一时的凯恩斯主义主张通过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来达到刺激经济增长和提高就业率的目的 ,为战后西方国家经济的复苏和繁荣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然而 ,单纯依靠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是不能达到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的目的的 ,如果没…  相似文献   

18.
从短期效应来说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是见效最快的两大宏观经济政策。这两大政策手段在我国经济转型时期促进发展和维持稳定发挥了重大作用。1997年开始我国的经济运行总需求出现明显的有效需求不足 ,政府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连续多次降低银行存贷款利率 ,并于1999年11月开始恢复征收利息税 ,取消对商业银行贷款规模的限额控制 ,改革存款准备金制度并两次降低准备金率。由于转型时期的特殊体制和机制不健全的原因 ,只靠货币政策效果是有限的。所以我国政府同时又采用积极的财政政策以配合货币政策及其他宏观调控手段来扩大社会总需…  相似文献   

19.
中国经济在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增速持续放缓,经济进入深度调整阶段,依赖扩张性的货币和财政政策救市,难以解决当前中国经济的深层次矛盾,技术革命是解决增长问题的根本途径。当前宏观经济政策的重点应当是引导和推动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在把经济增长稳定在一个可承受的水平的同时,加大对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的投资力度。  相似文献   

20.
在当前的宏观经济政策中,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格外令人瞩目,但其表述方式却令人费解。“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当的货币政策”,这种在关键词前头加修饰语的表述办法,有一定随机性。究竟什么叫“积极”,什么又叫“适当”,不把政策背景及其来龙去脉弄明白,很难正确定义。政府推行的经济政策,应有其特定的政策含义,这种政策含义必须用科学的术语加以表达。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作为政府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工具,按政策内容来划分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一类是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处于二者临界点时,既不扩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