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化大革命爆发时,老舍在北京市文联工作。老舍出事的前两天,北京市文联开会,老舍问茅盾先生:“明天的斗批改大会你参加不参加?”茅盾先生没有作正面回答,只轻轻地向他摇了摇手。第二天,老舍问我:“今天是红卫兵学生们‘帮助’我们文联搞斗批改,你看我参加不参加?”我说:“没有通知你就不参加。”老舍接着说:“‘文化大革命’  相似文献   

2.
老舍之死     
《春秋》1997,(6)
“文化大革命”爆发时,老舍在北京市文联工作。老舍出事的前两天,北京市文联开会,老舍问茅盾先生:“明天的斗批改大会你参加不参加?”茅盾先生没有作正面回答,只轻轻地向他摇了摇手。第二天,老舍问我:“今天是红卫兵学生们‘帮助’我们文联搞斗批改,你看我参加不参加?”我说:“没有通知你就不参加。”老舍接着说:“文化大革命是触及每个人灵魂的一场大革命,我怎么能不参加呢?”我无言以对。于是他就去了。谁知他一到那里,早已做好准备的“造反派”们就贴出了标语,宣布了老舍的所谓三条罪状:美国特务、反革命分子、修正主义分子(说  相似文献   

3.
人名诗二首     
听说老舍先生曾顺手拈来八位文学艺术家之姓名(或笔名)凑成一首五言绝句,曰:大雨洗星海,长虹万籁天; 冰莹成舍我,碧野林枫眠。无独有偶,有人也用八位文学艺术家之姓名(或笔名,或艺名)凑出一首,  相似文献   

4.
我与北京的青年作家靳飞结婚前,靳飞约我去看老舍故居,在那里,我们受到了老舍先生长女舒济女士和她的丈夫王端先生的热情招待。靳飞与舒家很熟,是故居的常客,我则是第一次步入这所保持着老北京味道的四合院。闲谈中,我想到一件事。我的祖父,日本的汉学家波多野乾一先生,曾翻译出版过老舍先生的长篇小说《小坡的生日》。舒济夫妇听了,异常惊讶,问我,是不是兴亚书局印的?我说是。他们讲,那很可能是老舍著作在国外的首次出版。这是1992年12月的事情。那次与舒济女士见面谈话之后,我和靳飞忙着准备结  相似文献   

5.
一 老舍是个大作家,可一生都在写下层百姓和小人物. 新中国之后,老舍先生著作等身.可真正被后人熟知的只有两部话剧:一部挽歌《茶馆》;一部颂歌《龙须沟》. 老舍以写作为自己的职业.尽职尽守,业绩昭著.但是老舍很清醒,他曾经在"文化大革命"前夕,对英国人格尔德夫妇说过这样的话:"我虽然同情革命,但我还不是革命的一部分,所以,我并不真正理解革命,而对不理解的东西是无法写出有价值的东西的."  相似文献   

6.
每月要事     
全国▲2月3日,纪念我国杰出的文学家、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诞辰100周年座谈会在北京召开。李岚清副总理等出席并讲话。老舍先生是二十世纪中国新文学开拓者之一,他的作品《二马》、《骆驼祥子》、《四世同堂》、《龙须沟》、《茶馆》等,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不朽之...  相似文献   

7.
舒乙 《北京观察》2009,(1):60-61
报刊上曾有过报道,说老舍先生说过,北京最美的街是“景山前街至文津街“。 我认为此话可靠。原因是老舍先生曾把这段路写进《骆驼祥子》里,作为小说人物活动的地理背景,在第九章。  相似文献   

8.
到中国现代文学馆参观,常务副馆长舒乙接待了我们。舒乙对我们很热情,像老朋友。其实本来就是老朋友,追溯起来要老到1917年,要老到舒乙的父亲老舍先生中学时代的一组诗文。这组诗文是描写金顶山的,有七律三首、古体诗一首,记载了老舍先生1917年两次到石景山的情景。所以,舒乙对我们石景山人格外热情和我们对他一见如故,都是有缘由的。《老舍和石景山》是舒乙回忆父亲的一篇文章。开头写道:“说起老舍和石景山,头一个想到的,不用说,当然是磨石口,因为《骆驼祥子》中的祥子是由磨石口逃回北平的,牵着三匹不大体面的骆驼。祥子的故事仿佛是由磨石口‘流’出来的。所以,石景山的人会很自豪地对你说,祥子是打我们这儿走出来的。”按石景山人的说法是,“你就骄傲去吧”。当初,祥子在磨石口(现名“模式口”)山上拾到三匹骆驼,尔后便靠此营生,也算是从石景山捡了个饭碗。小说《骆驼祥子》中,老舍先生提到20多处石景山和海淀的地名,记载的方位、地势、距离都十分准确。老舍先生对石景山一带  相似文献   

9.
我与日本朋友柴垣芳太郎先生和他的夫人柴垣辉子女士的交往快20年了。前不久,柴垣辉子女士应邀来华参加老舍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并专门到对外友协拜访,以感谢我  相似文献   

10.
文竹 《前进论坛》2008,(2):55-57
记得老舍先生在他著名的散文《想北平》中说:“面向着积水潭。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地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这是老舍先生笔下他那个时代的什刹海,清幽、画意。写出这段文字是想让人们有个时空的追已忆。也使文章有种人文的气息。  相似文献   

11.
往事     
老舍先生故居开馆的那天我未能到会,大概是胡絜青大姐担心我的老伴叶君健刚刚故去,心情悲恸没有告诉我。后来我们文史馆又组织到故居参观,我才有机会到他曾住过几十年的老宅。那天,我抬脚走进大门时,心脏似乎像触电一样刺痛了一下。这时舒济一眼望见我,急忙跑了过来,我们拥抱在一起,她喊我一声:“叶伯母!”我顿时热泪盈眶,一阵心酸。故居房屋依旧,院内清洁整齐。走进老舍先生的卧室,使我不由得沉浸在他和我们过去几十年的交往中:在重庆,他给我们做证婚人,祝愿我们和睦幸福;在天津,他和我老伴回国报效祖国,又让我们夫妻重逢…… 1939年抗日战争时,我和叶君健都在重庆,那时许多作家、  相似文献   

12.
秋雨过后的一天上午,我们来到老舍故居,拜访老舍先生的夫人、著名画家胡絮青先生。这是北京最常见的小四合院。先生虽已故去,这所小院仍然牵动着五洲四海无数颗善良友好的心。我们放轻了脚步,走进先生当年写作、会客的北房。室内的西墙上,挂着一幅一米多高的先生的油画象,正是先生六十岁以后的丰采。  相似文献   

13.
文坛往事     
赖微 《福建乡土》2008,(1):23-23
19年前的7月,在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永安桃源洞,省文联和三明市文联搞了一次笔会,舒婷、陈仲义等省市文学友人一起处了一周时光。  相似文献   

14.
老舍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文学大家,他坚持现实主义写作立场,在作品中观照市民社会,塑造了一系列市民社会中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在对国民性问题的思索上,他采用了文化批判的视角,通过塑造大量的典型人物和自己特有的写作手法,去展现自己对国民性的理解和对国民性重建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告别香烟吗?     
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刚刚讨论并通过了在公共场所禁止吸烟的法规,据说很快就要颁布实施了。作为北京市民兼烟民,我虽然还没感到恐慌,却也陷入了进退两难的窘境。所谓进退两难,先说退,很简单,那就是下决心戒烟嘛!且慢,我不是没决心,也不是没戒过烟,说实话,大概戒过一百次了。我们北京市文联前主席老舍先生也戒过烟,他在文章里谈体会,说“戒烟好比自己跟自己摔跤”,“一个字也写不出来,只能出汗”。我虽是晚辈,体会却和他一般无二,所以也打算向老舍先生学习,“先上吊后戒烟”。老舍先生这番话是半个世纪以前说的。我今天谈论戒烟,也  相似文献   

16.
老舍在青岛     
余一  杨柳 《春秋》2014,(2):19-22
正现代著名小说家、戏剧家,荣获"人民艺术家"称号,被誉为"语言大师"的老舍先生,1934年秋应山东大学(当时山东大学校址即现在的青岛海洋大学老校)之邀,来青任教。1937年秋,老舍离青赴济。老舍先生的辛勤足迹及其趣闻轶事,校园内草木有知,令人引以为豪。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老舍先生关于文学语言论述的分析,透视出他对汉语文学的认识、情感、态度以及对语言文学发展的期待,显示了他对母语文化的认同、坚持、维护并努力贡献回报的文化人格。对如何对待民族传统文化、发展母语文化有一定的认识意义。  相似文献   

18.
老舍先生     
<正>北京东城丰富胡同有一座小院。走进这座小院,就觉得特别安静,异常豁亮。这院子似乎经常布满阳光。院里有两棵不大的柿子树(现在大概已经很大了),到处是花,院里、廊下、屋里,摆得满满的。按季更换,部长得很精神,很滋润,叶子很绿,花开得很旺。这些花都是老舍先生和夫人胡絮青亲自莳弄的。天气晴和,他们把这些花一盆一盆抬到院子里,一身热汗。刮风下雨,又一盆一盆抬进屋,又是一身热汗。老舍先生曾说:"花在人养。"老舍先生爱花,真是到了爱花成性的地步,不是可有  相似文献   

19.
我和姚雪垠相识是在20世纪40年代抗日时期的陪都重庆,那时他已是以短篇小说《差半车麦秸》闻名于国内外的作家,而我却只是个刚刚步入文学道路的知识青年。为了提携我、鼓励我,他曾不止一次地将我的稚嫩的作品介绍给老舍编辑的《抗战文艺》、茅盾  相似文献   

20.
舒乙 《北京观察》2011,(5):38-41
老舍先生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收藏了一张画,装裱出来幅面非常长,一般的屋子根本挂不下,见过的人很少,基本不为外人所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