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国家利益作为国际战略体系构建的出发点,是一个多元的复合体,它包含了阶级利益、民族利益和全人类利益三个维度。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上,在认识和处理阶级利益、民族利益和全人类利益的关系方面有着深刻的教训。在全球化时代,应反思和总结过去在认识和处理三种利益的关系方面存在的缺失,做出适应时代需要的新思考。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奋斗所追求的一切都和利益有关。物质利益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社会运动的轴心,人类一切活动的根本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争取和提高物质利益。自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启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正式进入了双重的社会转型期。由于我国的改革是对原有利益格局和利益关系的重大调整,因而必然引发一些利益问题。同时,原有的社会阶级、阶层处于不断的分化之中,新的社会阶层在不断产生并得到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3.
邓小平十分关注国家利益问题。化的有关论述,涉及到国家利益的本质后性、地位作用、表现形式,以及维护匡家利益的原则、方法等各方面,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有关国家利益的战略思想他身体力行地实践着这些思想,坚持L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坚定地维护了#国的国家利益。一、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国奥利益观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占统治访位阶级的国家,其国家利益必然是在匡家中占统治地位阶级的利益。在剥削期级占统治地位的国家,其国家利益反映少数剥削者的利益,与广大人民群众是对立的;而无产阶级占统治地位的国家其国家利益与广大人…  相似文献   

4.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政治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按照西方政治学的观点,政治是对价值的权威性分配。无论是阶级之间的斗争,还是价值的权威性分配,都涉及到一个核心的问题。那就是对“利益”的分配或者重新分配。而文明指的是人类社会的开化、进步和有序状态。当利益的分配、再分配走向了开化、进步和有序状态,人类社会也就进入了政治文明的殿堂。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特别是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劳动用工制度改革 ,劳动力的社会流动趋势日益增强 ,工人阶级内部出现了明显的分层化 ,阶级构成发生了深刻变化 ,工人阶级内部各阶层之间出现了利益上的差别和矛盾。正确认识新时期工人阶级构成的变化 ,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对这些变化作出科学的分析 ,并对协调工人阶级各构成部分之间的利益关系提出可资借鉴的对策 ,对于维护工人阶级整体的团结 ,始终保持工人阶级的先进性 ,增强共产党的阶级基础和执政基础 ,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整合利益 化解矛盾 构建和谐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益和矛盾是影响当今社会和谐的两个重要问题。一切冲突源于利益,一切利益冲突积聚成矛盾。所以达至和谐的途径,一是整合利益,二是化解矛盾。加强利益整合构建和谐社会利益整合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也是执政党的一项基本功能。马克思有句名言,“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人对物质、精神、生活条件的直接需要,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所以,保持社会和谐,归根到底必须调整人们的利益关系,协调利益矛盾。政党有两个鲜明特征:一是维护它所代表的阶级、阶层和群体的利益;二是联合与自己某种目标相同的其他阶级、阶…  相似文献   

7.
农民利益流失及保护对策谢玉华一、农民利益流失的种种表现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不存在政治上的阶级对立和经济上的阶级剥削。农民是我国政权的基础,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理论上,农业和农民都摆在极为重要的地位,但实际运行中却存在“口号农业”和农民利益流失的现象...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和平理论科学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和平"以及"怎样实现真正和平"的重大问题。这种思想集中体现在对和平特性的揭示和阐发上。在马克思主义语境中,和平是符合人类本性的生存状态,人本性是和平的基本规定性;在阶级社会中,和平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平与战争都是一定阶级政治的体现,不同阶级所追求的和平是不一样的;和平又是各方利益共容性关系的体现,只有求同存异、扬同容异,才能求得和平;和平还是一个具有演进性的发展历程,人类会不断消除战争因素、积累和平功业,为最终实现永久和平创造条件。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语境中的和平意蕴,对于人们科学认知和平并以正确途径争取和平,都是极为重要而有益的。  相似文献   

9.
从文明的高度来看,经典马克思主义本质上是一种催生人类新文明的理论,在理论上植根于经典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具有创造人类新文明的实践意义。从比较的视野来看,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对内圣的强调,对于个体内心世界的关怀和眷注,可以与马克思主义关注社会历史的外王之学形成互补,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道德分层与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类可以形成互补。  相似文献   

10.
阶级、阶级斗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的基本原理",是马克思恩格斯分析人类社会民族现象、民族问题的"解剖刀"。他们立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需要,把民族、民族矛盾和民族斗争问题纳入阶级斗争的视阈中来考察,在对民族、民族问题的现实存在的现象揭示中,逐步触摸到民族问题的阶级内容;在对民族、民族问题的产生与发展的思考中,探寻到导致民族问题产生的阶级根源;在以阶级、阶级利益为取向对民族问题的分析中,找到了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利益观深刻揭示了物质利益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深入分析了各个利益主体和各种利益之间的内在关系。面对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挑战,马克思主义利益观为我们应对新挑战拓展了新视野。它指导个体科学地认识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指导国家更好地协调各个主体的利益关系,指导人类正确地把握自身利益尺度。  相似文献   

12.
现时代条件下,利益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纷繁芜杂的社会现象、发展中的矛盾与冲突、国际交流中各国的博奕关系等均以利益为核心。对利益和利益分析方法的探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个人行为、群体活动、国家发展、社会进步乃至全球互动的内驱力。本文尝试对利益分析方法的依据和其当代价值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3.
当前我国正面临利益格局重新调整、各类社会矛盾比较突出的问题。要构建和谐社会就必须协调利益关系,尤其需要协调阶级阶层利益关系、城乡利益关系、区域利益关系、劳资利益关系、干群利益关系、行业利益关系等。协调利益关系的基本前提是建立和健全利益诉求表达机制,根本保证是加强和完善制度建设,重要途径是优化社会结构。  相似文献   

14.
洋务运动带来的利益得失和多寡形成了复杂的利益集团,这些人集群在一起形成的集团式冲撞和内耗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改革的方向和程度。思想与政治利益之争推动洋务运动走向中体西用;军事集团利益之争使清军貌强实弱。洋务运动虽然发生在100多年前,但依然值得我们去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推进现时代的改革。  相似文献   

15.
利益问题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焦点问题,利益关系是人类社会关系的本质。在空前凸现利益矛盾、利益冲突问题的当代社会,加强利益范畴的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而分析利益关系、解决利益矛盾和利益冲突的关键与核心,则在于正确认识与分析利益主体。  相似文献   

16.
1 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中拥有关于阶级社会阶级结构的完整理论,其阶级分析法是我们观察分析阶级社会成员结构的根本方法。但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中,却没有直接关于如何规察分析社会主义社会成员结构的理论和方法。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科技革命的突飞猛进,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引起了我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阶级基础和权力基础的统一是其政治基础 ;利益表达和利益综合的展开是其一般政治过程 ;历史和现实的追求是其政治实践。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科学。每到一个历史转折关头,马克思主义都要有新的发展。现代世界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新的科技革命,出现了转机;第三世界各国在寻觅新的出路;社会主义国家出现了改革高潮。马克思主义必须研究这些新情况、新问题、新变化,并给以理论上的回答。马克思主义需要有大的发展,这是现时代的大趋势。  相似文献   

19.
郑青 《长白学刊》2009,(5):23-26
基于批判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构想未来自由发展的社会制度,马克思主义政治价值观实现了事实性和价值性的统一。虽然这种事实性有着现实的依据性,但由于它代表的是人类发展的一种趋势,因此经常被称为“理想性”的政治价值观,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缺乏言说现实政治生活的现实性维度。马克思主义政治价值现的谋取方向、行为准则、评判标准、实现途径,以及现代中西方政治实践,表明马克思主义政治价值观始终具有“现实性”的关照,利益政治这一维度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对现实政治生活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20.
当代中国社会阶级阶层和利益群体的新变化及其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彭劲松 《新东方》2002,(4):9-1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一些新变化,主要表现为原有阶级阶层的内部分化、一些利益群体被重新激活、新的利益群体萌生、利益主体交叉流动现象增多,并呈现出低度社会分化将向高度转变、贫富差距拉大趋势短时间内难以完全改变、畸形分化将走向规范、社会心理趋于稳定、群体意识增强的趋势。变化的原因包括宏观政策、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职业结构、经济全球化等方面因素。对于这种变化所造成的社会后果,应该以全面的科学的态度来加以认识,这样才能为探讨当代中国社会阶级阶层和利益群体关系的协调思路提供一个可靠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