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已经过去的2014年,"九合一"选举成为台湾政局主线。选前,蓝绿围绕选举提前布局、争夺激烈。由于马英九当局内部整合不力、施政不佳,而民进党趁势强力掣肘,使得马英九当局深陷困境不能自拔。最终,选举结果以国民党惨败、民进党大胜告终。由此,宣告国民党告别马英九时代,进入权力重新盘整期;而民进党则实现世代更替,全面进入蔡英文时代,但两岸政策调整止步不前、"台独"声音再次抬头。一、"九合一"选举国民党史上最大惨败,民进党实  相似文献   

2.
<正>台湾"九合一"选举结束后,各界都在检讨国民党败选的原因,都在怪马英九当局执政不彰,却很少有人探讨民进党胜选的原因。这次"九合一"选举,不论有无地方执政权,民进党所向披靡,几乎战无不胜,在22个县市中,民进党仅提名17个县市候选人,就获得13个县市执政权,获得583万票,大赢国民党84万票。那么,民进党为何会取得如此成绩?是国民党的败就是民进党的胜?还是民进党功绩卓著或是民进党赢得台湾人民的信任?这些  相似文献   

3.
戴澄东 《黄埔》2012,(2):11-12
2012年1月14日,台湾地区国民党、民进党、亲民党争取领导人的选举,在熙熙攘攘的声浪中,以马英九先生赢了,获得连任而结束。这次选举国民党之所以能够获胜,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两岸政策获得大多数台湾民众认同。  相似文献   

4.
尽管马英九在2012年年初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中成功连任,国民党也在“立法委员”选举中赢得超过半数的席次,然而从今年上半年台湾政局的发展形势来观察,执政的国民党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优势,无论是美牛进口、油电双涨,还是证所税改革等等,执政党都面临非常被动的境地。  相似文献   

5.
吴为 《统一论坛》2020,(1):21-23
2019年是台湾地区选战年,台湾政局主要围绕2020年台湾地区两项选举发生激烈斗争和复杂变化。民进党当局执政陷入困境,但通过大肆操弄"反中拒统"、香港事件,转移执政不彰焦点,谋取选举私利。国民党面对东山再起的有利客观形势,未能及时做好内部整合,一度陷入被动。岛内"台独"分裂活动猖獗,美国加大介入台湾问题,增大台湾政局复杂性。台湾社会虽然受到民进党当局制造两岸敌意对抗的影响,但主流民意希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改善经济民生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九合一"选举改变了台湾"蓝大于绿"、"北蓝南绿"的政治生态,跨越浊水溪向北扩展的绿营士气大振。挟胜选余威,民进党主席蔡英文对觊觎已久的2016年大选志在必得。马英九12月3日辞去党主席为败选负责。"九合一"选举被视为2016年大选前哨战。因而,虽尘埃落定,但选后之蓝绿动态及对两岸关系的影响仍备受关注。国民党能否在重挫中深刻反省,找到方向,明智抉择,走上正确道路,海外华侨华人尤为关注。  相似文献   

7.
台湾"九合一"地方选举,国民党大输,民进党首次占据压倒性优势,成功逆袭多年来由国民党垄断的北蓝南绿政治格局。台湾"九合一"地方选举结果,证明美国人开始对马英九不信任了。实际上,台湾问题一直有美国因素,美国的策略是:不独不统、不战不和、以台制中,牵制中国经济发展,压制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马英九执政以来,海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所取得的各项成果,美国人是不愿看到的,有碍美国重返亚太的战略目标。由于海峡两岸全方位交流、合作,  相似文献   

8.
2012年台湾地区选举结束,马英九获得连任,国民党在台湾民意机构中获多数席位。这次选举表明,坚持"九二共识"和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得到了广大台湾同胞的拥护。而选举结果,也将对今后两岸关系和岛内政局产生重大影响。为此,本刊推出特别策划:两岸关系展望。请看台湾问题  相似文献   

9.
在2002年底台北、高雄两市市长议员选举中 ,国民党籍马英九和民进党籍谢长廷连任台北市长和高雄市长 ;在议员选举中 ,国民党在台北获胜 ,民进党在高雄获胜。从选举结果看 ,台湾原有的政治格局没有被打破 ,但民意走向却有很大的变动。这种变动影响到各党派对选举结果的评估 ,评估的结果必将影响到各党派的未来各项政策 ,直接关系到2004年的“总统”大选。  相似文献   

10.
2006年12月9日,被视为“2008年大选前哨战”的台北、高雄市长选举揭晓,国民党以较大优势胜选台北市长,民进党险夺高雄市长,而且台北市长候选人的得票率大幅上升。此次选举是在民进党陷入弊案泥潭、陈水扁执政基础重挫的情况下进行的,“国民党小输、民进党小赢”的结果对岛内政局和两岸关系都将产生一定影响。陈水扁暂时自贪腐危机中脱困,民进党遏止住“三合一”败选以来的颓势。泛蓝发展势头受阻,马英九2008之路充满险阻。“北蓝南绿”格局未能突破,“蓝涨绿消”态势发生微妙变化北、高市长选举虽是一次地方选举,并不直接涉及“中央政权”的…  相似文献   

11.
《台声》2008,(2):19-19
台湾“立委”选举被认为是3月22日“大选”的前哨战。结果是国民党大胜,民进党大崩败。有国民党人认为,这是台湾民众对陈水扁投下不信任票。这个结果,对两个多月后的“大选”,虽然有一定指标作用,给国民党打强心针,但是选“总统”和选“立委”有很大不同,两党胜负的悬殊比例,未必会在“大选”中重现,因此现在就说马英九可以当选,言之尚早。  相似文献   

12.
台湾政党再次轮替的深层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台湾在2008年出现第二次政党轮替的深层原因是民进党未能解决政治贫腐和经济衰退这两项选民最关心的议题.2005年"三合一"地方选举是民进党"由盛转衰"的分水岭.2008年1月的"立法院"选举,初次采取以小区单席为主、政党比例代表为辅的制度,放大了国民党和民进党的得票悬殊,在"立法院"形成"一大一小"的席次格局,为台湾政党的再次轮替埋下了重要伏笔.在2008年最高领导人选举中,民进党候选人既无法有效整合内部的派系结构.也无法摆脱扁案和激进"台独"路线的困扰,争取中间选民的支持,从而导致了台湾政党的再次轮替.  相似文献   

13.
12月3日,台湾地区举行县市长、县市议员和乡镇市长"三合一"选举。此次选举虽不涉及执政权的更迭,但选前国民党、民进党均高度重视,岛内各主要政治势力无不全力投入,到选举的最后阶段更达到白热化程度。国民党主席马英九和民进党主席苏贞昌皆以不达预期目标即辞去党主席为号召拓展票源,使这场选举演变为政党对决。  相似文献   

14.
国民党进一步成为“选举机器” 随着台湾民主化进程的推进,“党国体制”早已被台湾民众所诟病,国民党中央及地方党部的职能进一步弱化。台湾当局领导人马英九虽然兼任国民党主席,但并不以国民党中常会为决策机构。加之台湾选举频繁,国民党中央也成为选举的指挥中心,各地方党部也成为地方选举运作枢纽。2011年国民党朝“选举机器”转化的趋势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5.
台湾"反服贸"学运及"九合一"选举,重挫马英九当局和国民党。蓝绿政治版图发生变化后,至今从媒体舆论到社会氛围,都仍对国民党不利。"九合一"胜选后的民进党,正磨刀霍霍准备2016年大决战,也信心满满地拱出蔡英文要拿到大位。媒体舆论及不断出炉的民调,几乎一边倒认为,国民党很难在2016年打一场翻身战,蔡英文对大位似已十拿九稳。笔者认为,距2016年大选尚有时间,即使大选在即,民意如流  相似文献   

16.
选举是台湾政治舞台上长期不变的主题,一场选举的结束意味着另一场选举的开始。五都市长选举落幕以后,台湾社会随即转入了下一场的大型选举,其中包括"立委"选举和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尤其是2012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关系到台湾地区的政权更替,更是岛内主要政治势力和主要政治人物角逐的主战场。不仅国民党和民进党内围绕着提名问题展开了明争暗斗,而且其他一些政治势力也跃跃欲试,企图在2012蓝绿大战的政治舞台中谋取最大的政治利益。  相似文献   

17.
正2016年,蔡英文和民进党在台湾地区领导人和民意代表选举中获胜,并将在5月20日正式上台执政。但选前还在强调"和解共生"的民进党和蔡英文,选后却很快变了脸,还未上台就开始利用"转型正义"之名,积极推行"去国民党化"和"去中国化",对国民党展开政治追杀。民进党首先瞄准的对象就是孙  相似文献   

18.
<正>2014年,在民进党杯葛下,马英九当局施政绩效无感,民意支持度低迷,"九合一"选举后蓝绿版图彻底翻转,国民党内部矛盾爆发,民进党夺权气势高涨,呈现"蓝守绿攻"、"国弱民强"态势。马英九当局施政争议不断,满意度持续低迷年初马英九当局两次小幅改组"内阁",公布"25条行政纪律",意图提升国民党战斗力,全力拼经济、拼选  相似文献   

19.
政治     
《台声》2018,(5)
正民进党上台执政20个月政党认同度跌回10年前据台湾媒体报道,根据台湾1月份民调显示,民进党政党认同度为28%,距民进党重返执政短短20个月已下滑23%!这个数据与2008年民进党声势最低潮时差不多。2018年年底台湾地区县市长选举,民进党或将丧失原本的选战绝对优势。一家台湾民意调查机构的负责人指出,2008年陈水扁身陷贪渎案,黯然下台,谢长廷代表民进党投入"大选",与国民党马英九竞逐。当时马英九得票率达58.45%,谢长  相似文献   

20.
<正>2013年台湾政局在"闹而有序"中度过。一年来,马英九当局由于内部改革措施出台草率,行政立法系统沟通不足,"闷经济"状况无法改观,导致施政始终无法摆脱困境。从台湾两大主要政治势力看,马英九虽顺利连任国民党主席,稳住党内权力地位,但因"关说案"爆发激化与王金平矛盾,给国民党内部团结蒙上阴影。民进党抓住国民党施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