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生存处境的非传统挑战及社会调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新生代农民工与农村渐行渐远又融不进城市,职业选择上高不成低不就,注重精神生活却受到社会歧视,交往愿望强烈但交往范围狭小。新生代农民工生存处境面临的非传统挑战,既有生活环境变迁的因素,更有制度设计上的问题,还有新生代农民工自身原因。改善新生代农民工生存处境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制度层面、从政府、社区、市民层面,还有新生代农民工自身层面,进行全方位调适。  相似文献   

2.
随着农民工步入城市,其带来的乡村文化与城市文化融合成为新型城市文化。新生代农民工城市适应就是在新型城市文化以及其他居民构成的外部环境中,新生代农民工随着经验积累调整自身行为以获取更高适应度的过程。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居民间有效的互动渠道、相互协调的文化适应策略以及良好的文化环境是提高新生代农民工城市适应度的关键问题。打破个人资本积累恶性循环、正确对待乡村文化、构建良好的文化环境等,有助于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适应度。  相似文献   

3.
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支持网络的构建直接影响到城市化进程中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状态,是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基础.本研究在对合肥市48位新生代农民工进行半结构化访谈数据信息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现阶段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支持网络规模小,网络构成同质化的特征依然明显.除社会环境因素之外,新生代农民工自身因素也是导致其现有社会支持网络格局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从政府部门、社区、社会组织,新生代农民工自身多视角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支持网络加以构建.  相似文献   

4.
《学理论》2016,(10)
新生代农民工已逐渐成为农民工的主体。调查显示目前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福利主体缺位,文化福利资源获取困难,文化供给形式单一,普遍处于"文化福利"缺失状态。为了满足新生代农民工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需要在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原则基础上,通过政府、用人单位、社区、文化市场等福利主体共同努力,创新文化福利资源供给方式,构建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福利"体系。  相似文献   

5.
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需求现状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正>要满足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需求,使他们尽快融入城市文化,需要政府、社会、企业和农民工自身共同努力。文化需求是社会人的一般需求。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有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当新生代农民工物质需求逐步得到  相似文献   

6.
高友端 《学理论》2010,(19):105-106
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教育关系到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要想让新生代农民工完成市民化,并且在城市中更好地生存,就必须不断增加教育投入以适应他们的教育需求。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需求不仅仅是职业技能的培训,还有心理需求、精神生活需求、思想道德素质需求等,所以教育投入是要从知识技能、心理、思想道德等方面去提高农民工的素质。  相似文献   

7.
现行城市公共物品供给中,新生代农民工处境困窘,不仅动摇了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的发展基础,而且影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市民化的推进,有赖于创新城市公共物品管理模式、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建立新生代农民工需求表达机制,以及全面完善相关法规,维护新生代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8.
基于2016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分析社会资本对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社会资本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工作收入、工作强度、工作稳定性和社会保险均有正向影响。中介效应机制分析发现:社会资本可以有效调动人情资源和信息资源,其中人情资源能够直接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质量;而信息资源对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质量的提升效果存在"门槛"效应,只对受教育程度较高的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质量发挥显著促进作用,对受教育程度较低和仅接受过职业技能培训的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质量并无显著影响。新生代农民工提升其就业质量,既要提高自身的人力资本,也要努力拓展社会资本。  相似文献   

9.
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是指出生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农民工群体。相比较第一代农民工来说,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现状和生活环境有了很大改善,他们的思想观念、价值标准、工作需求甚至人生态度等,与他们的前辈有着很大进步。但也突出存在高技能人才比例偏低,收入普遍偏低,劳动合同签订率和参保率低,生活满意度低于工作满意度,融入城市困难等诸多问题。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的问题应从制度、机制等方面入手解决。  相似文献   

10.
新生代农民工就业信息获取渠道中的断裂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新生代农民工在就业信息获取渠道中存在三种断裂现象:乡村社会信息系统与城市社会信息系统之间、农民工的社会关系网络与城市社会关系网络之间、农民工管理组织和大众媒介信息传播之间。由此笔者还提出了信息洞这一概念。  相似文献   

11.
当前我国处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多元价值碰撞必然引起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冲突,新生代农民价值观也呈现出矛盾性。在分析了新生代农民工价值观的矛盾性的基础上,从我国深化改革的大背景、制度因素以及自身因素等视角分析了其价值观矛盾性的影响因素。积极引导,帮助新生代农民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不仅有利于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的发展,也有利于促进整个社会的稳定和改革步伐的加快。  相似文献   

12.
柯仲甲  桂晓书 《学理论》2012,(11):73-75
新生代农民工群体是由农民工群体中分化出来的群体。随着新生代农民工群体愈发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对于该群体的学术研究也趋向多样化和专业化。通过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群体特征、该群体融入城市的现状、制约因素以及如何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群体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的描述,对近年来相关有代表性的研究进行梳理,从而得出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进程推进应当从农村退出、城市进入和城市融合三个环节进行。  相似文献   

13.
新生代农民工择业意愿研究——以黑龙江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丹丹 《学理论》2010,(12):91-93
出生在1980年以后的新生代农民工已经逐渐取代第一代农民工,成为进城务工人员的主体。新生代农民工普遍年龄较小,多数人未婚,受过较高的学校教育。在职业选择上,新生代农民工更加倾向于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工作;在择业或就业中遇到挫折时,新生代农民工也更具灵活性;对于自身未来的发展,新生代群体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新生代农民工在择业和就业时,会遇到来自社会、用人企业、自身能力不足等方面的压力。  相似文献   

14.
随着金融危机的结束,大批农民工再次涌入城市,伴随着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出现,农民工群体不断壮大,他们为城市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但自身的生活、工作条件却极为艰苦。应当通过广泛的社会保障解决农民工在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难,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5.
《学理论》2017,(6)
课题组通过对黑龙江省哈尔滨、齐齐哈尔、大庆、牡丹江四地新生代农民工的调研和访谈,比较全面地了解我省新生代农民工教育现状,并对我省新生代农民工教育现状进行了分析,客观地反映了我省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及发展需求为解决解决我省新生代农民工教育问题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基于调研数据分析发现,女性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压力显著大于男性;但透过调研中大量个案访谈却发现,女性新生代农民工比男性更少出现过激行为,更适应城市生活。回归分析亦证明女性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压力大,但城市适应力却更强。通过机制解释分析则发现,导致这一悖论的原因主要在于女性新生代农民工在心理诉说和社会帮助两方面显著优于男性,拥有较好的心理疏导机制。  相似文献   

17.
张静 《理论探讨》2012,(1):159-161
加速推进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对于我国在统筹城乡发展的过程中破解城乡二元社会结构难题、推进城市化进程、实现产业结构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重大意义.当前,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主要面临着户籍制度、就业体制、住房以及自身素质等几大因素的制约.因此,应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就业用工制度及住房制度的改革,并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和培训,为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创造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新生代农民工为何难以城市"扎根"和为何难以回乡"归根",解析后认为:因城乡二元结构等各种制度性因素的制约以及城市生活、工作和交往方式的陌生性,使得新生代农民工难以在城里"扎根";然而,又因乡村生活、交往方式与乡土生活、运作逻辑的区隔,新生代农民工亦难以有效回归乡村,难以在乡村社会顺利"归根"。  相似文献   

19.
中国梦是每个人的梦,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产业工人的主体,他们融入城市的梦想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移动互联网大发展为新生代农民工中国梦的实现培植了公平的土壤:移动互联网发展成为新生代农民工了解世界的窗口、保障新生代农民工的政治权益、为新生代农民工创业提供平台、丰富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  相似文献   

20.
《学理论》2013,(31)
新生代农民工是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的主要力量之一,他们在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渴望被城市所接纳。虽然,近些年政府和全体社会加强了对农民工精神生活的关注力度,但是由于农民工群体不再是一个同质的个体,对于精神生活的需求也呈现多样化,使得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解决。从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存在的主要问题、原因及其解决对策三个方面来进行阐释,具有深刻的现实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