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丁静 《理论导刊》2012,(4):68-70
新生代农民工具有区别于老一代农民工的显著特征:年龄轻、文化素质相对较高、市民化意愿及市民化能力相对较强,其市民化将有助于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有助于促进我国内需可持续增长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进而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但由于制度障碍,目前我国新生代农民工仍处于“半市民化”状态.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必须加快户籍制度、住房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制度改革,保证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能进得来、留得住、有发展.  相似文献   

2.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问题初探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实现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是我国城市化的必然要求。目前,要实现农民工的市民化还面临着诸多问题,主要包括新生代农民工自身存在不足、户籍制度的制约、就业的现实压力等等。为此,要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扩大社会保障范围,消除就业与用工制度上的差异,加强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加强城乡居民的互动,为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3.
农民工市民化是实现新型城镇化的重要途径,是优化社会结构,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农民工市民化应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强化各级政府的责任,全面提升农民工就业质量,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和公共服务体系。应规范土地流转市场,优化土地配置,促进劳动力合理转移。应加快提升农民工的职业素质、文化素养教育,完善农民工子女教育制度。全社会应提高思想认识,为农民工市民化提供精神动力,稳步提高新型城镇化水平。  相似文献   

4.
《学理论》2017,(1)
当前我国的户籍制度面临着城乡户籍的附加福利差异、不同城市间福利供给水平差距大、居住证制度不完善,以及中小城市就业机会不足等一系列问题。面对着我国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的一系列户籍障碍,我国的户籍改革应该坚持二元的路径,一方面推进大城市的积分入户和差别化落户政策;另一方面要完善居住证制度,大力推进中小城市发展,同时建立完善农民工市民化的成本分担机制。  相似文献   

5.
当前,新生代农民工已成为外出农民工的主体,如何解决其住房保障问题成为社会难点。以公共服务均等化理论为视角,以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素作为目前新生代农民工住房保障模式的评价指标,对比四种住房保障模式的优缺点,得出并轨模式——公共租赁住房是实现新生代农民工住房服务均等化最优路径。但是我国公租房供给制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应该调整政策思路,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稳定可靠的住房保障,从而有效促进其市民化。  相似文献   

6.
<正>早期农民工问题的核心是在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及黏附在二元户籍制度上的利益分配不公的环境下,如何切实保障农民工的基本权益。然而,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农民工市民化面临着稳定就业压力大、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均、农民工与市民"双向排斥"的发展困境,  相似文献   

7.
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市民化问题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是个人口大国 ,农民占我国人口的大多数 ,不能基本实现农村的城市化、农民的市民化 ,就不能最终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农民市民化在当前可通过农民工的市民化、乡镇企业的发展以及城市近郊农民市民化三种途径实现。但由于城乡二元体制的长期存在和户籍制度的弊端 ,造成了农民市民化过程中的诸多障碍。解决农民市民化过程中的种种问题 ,必须转变观念 ,推进制度创新 ,提高农民市民化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国外城市化进程的了解以及我国农民市民化的历史回顾,解析农民市民化对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影响,进一步提出商丘市农民转市民的对策和建议,通过改革户籍制度、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妥善解决就业问题、推进住房制度改革、提高农民文化底蕴等相关措施,解决农民转市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农民进城安居乐业。  相似文献   

9.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制度困境与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工市民化是我国社会转型时期面临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目前,新生代农民工已占据农民工队伍中的大多数,他们对经济发展、社会生活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塑造社会结构尤其是城市社会结构的重要力量.他们是农民工队伍中最有可能实现市民化的一个群体,他们的未来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其能否顺利地实现由农民向市民身份及角色转变.试从我国政府责任的角度出发,揭示出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制度困境,并探讨以期推动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0.
新生代农民工的成长、成才与自我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要为新生代农民工成才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推进城镇化发展的制度创新,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从政策上让新生代农民工转化为新市民,并且主要在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落户。新生代农民工年龄在18岁到25岁。相对于第一代农民工而言,新生代农民工有受教育程度高、职业期望值高、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  相似文献   

11.
《学理论》2016,(10)
随着我国城镇化脚步的加快,新生代农民工要想融入城市,与城镇职工比较而言面临着就业上缺乏平等机会的困境,政府要突破户籍制度改革的"瓶颈",在立法上要逐步完善就业权保障、平等就业、就业中介和培训等方面的制度建设,让新生代农民工获得与城市市民同等的身份、享受平等就业机会与待遇,最终实现向新市民的身份转变。  相似文献   

12.
农民工市民化作为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路径之一,是推进城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客观需要。然而,不彻底的户籍制度改革是造成我国农民工市民化最根本的制约因素。剖析当前户籍制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户籍制度改革思路和加快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农民工市民化的建议如下:加强中央政府的顶层指导,给予地方政府更多的政策激励;逐步建立政府、企业和个人的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分摊大城市户籍改革的压力;完善户籍迁移政策与扩大基本公共服务覆盖面。  相似文献   

13.
推进农民工市民化 提高人口城镇化水平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韩俊 《理论视野》2010,(9):20-22,55
立足中国农民工市民化的现状和特点,提出推进农民工市民化的路径和主要政策取向:增加就业,建立健全农民工与城市居民身份统一、权利一致、地位平等的制度体系,增强城镇对农民工的吸纳能力,依法保护农民工权益。  相似文献   

14.
农民工市民化与政府职责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农民工市民化是我国现代化、城市化发展的必然要求。由于制度因素的阻碍、城乡利益的冲突、社会资本的缺乏以及自身素质的束缚,农民工市民化的进程十分缓慢。政府部门应树立科学发展观理念,转变管理方式,树立服务意识,认真履行自身职责,积极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进程。尤其是在市民化的初期阶段,政府制定的制度和政策具有导向性和决定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农民市民化的主要障碍及对策构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市民化,是我国现代经济社会结构变化不可逆转的大趋势,根据目前农民市化的进展状况,实际工作中存在着思想障碍、政策障碍、制度障碍、信息障碍、农民素质障碍等五大障碍。排除这五大障碍,必须实现“五统一”,即对农民市民化的认知统一、大中小城市并举发展的方针统一、城乡户籍制度统一、市场化就业机制统一、社会保障待遇统一,只有这样,才能加快推进农民市民化  相似文献   

16.
现行城市公共物品供给中,新生代农民工处境困窘,不仅动摇了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的发展基础,而且影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市民化的推进,有赖于创新城市公共物品管理模式、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建立新生代农民工需求表达机制,以及全面完善相关法规,维护新生代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7.
受二元社会制度制约,我国的市民化是不完全的,农民工职业转换与身份转换不同步,进城容易而融入城市困难。表现为农民工与城镇居民同城不同权,收入低,市民化动力不足,绝大多数农民工只能居住在城中村、棚户区,加快了我国"贫民窟"的形成。因此,顺利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必须构建"贫民窟"的预防机制,统筹城乡社会发展,加快社会制度改革,赋予农民工市民权,逐步提高农民工的市民化能力。  相似文献   

18.
城镇化的本质是人的城镇化,对这一问题的忽视,给我国城镇化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农民工市民化是人口城镇化的关键环节,对新型城镇化具有积极的效应。积极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必须按照成本分担、以流出地为主、户籍改革与民生协同推动的基本思路,尽快消除户籍制度、土地制度、公共服务体制的障碍,建立有利于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公平社会制度。  相似文献   

19.
向彦  龙明卿 《学理论》2012,(20):61-62
目前我国农民工医疗保险有三种典型模式,各有利弊,总体来讲,农民工医保的水平及层次普遍不高。该现状背后的原因,既有宏观层面的,即城乡二元结构及户籍制度的阻碍,相关法律制度的缺位以及医保模式条块化且缺乏针对性;也有微观层面的,即政府、用工单位及农民工等因素影响。推进农民工医疗保险进程的建议: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健全法律制度,推进医改,降低医疗费用等。  相似文献   

20.
《学理论》2013,(35)
城市与乡村有差别地发展,造成了城乡失衡的二元结构。城乡一体化就是要从整体上统筹城市与乡村,破解二元分割的格局。要实现城乡一体化的三个目标,注重城乡统筹发展,改变城乡发展局面;要切实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实现进城农民工的市民化待遇;公共资源配置向农村倾斜,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使城乡一体化真正成为我国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