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青年精神生活是由心理情感生活、道德信仰生活、文化审美生活等要素构成的一种满足和超越精神需要的存在方式。社会转型期青年精神生活遭遇了心理生活的自私化、文化生活的庸俗化、价值取向的功利化和道德信仰虚无化等现代性困境,分析其原因在于遭遇传统社会与现代发展的脱域、经济发展与社会结构的失衡、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冲突、道德理想与社会现实的强烈反差。其现代性调适与超越路径要以调适青年心理生活为基础,以丰富青年文化生活为中介,以充实青年心灵生活为目标,从内外两个维度围绕教育、制度、利益等范畴,提升充实新时期青年精神生活。  相似文献   

2.
青年精神生活是由心理情感生活、道德信仰生活、文化审美生活等要素构成的一种满足和超越精神需要的存在方式.社会转型期青年精神生活遭遇了心理生活的自私化、文化生活的庸俗化、价值取向的功利化和道德信仰虚无化等现代性困境,分析其原因在于遭遇传统社会与现代发展的脱域、经济发展与社会结构的失衡、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冲突、道德理想与社会现实的强烈反差.其现代性调适与超越路径要以调适青年心理生活为基础,以丰富青年文化生活为中介,以充实青年心灵生活为目标,从内外两个维度围绕教育、制度、利益等范畴,提升充实新时期青年精神生活.  相似文献   

3.
随着中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当代青年精神生活遭遇到现代性虚无主义困扰。世俗化是青年精神生活虚无主义形成的时代背景,价值僭政是青年精神生活虚无主义生发的内在机理,而个人主义则是青年精神生活虚无主义形成的文化基因。针对当代青年精神生活的虚无主义困境,需要深化改革为建构青年精神生活营造精神家园,重塑信仰为建构青年精神生活提供价值认同,转化传统实现青年精神生活的现代超越。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的文化生活里面,有没有科学精神,这是个值得打个问号的问题,在中国文化现象里面,是不是都具有科学精神?这是个值得讨论的问题。生活、衣食住行要不要科学精神来进行指导?所以关于科学精神,现在有两种意见:第一种是科学没有精神,  相似文献   

5.
按我的理解,“精神支柱”与理想、信念大约是一回事,都是对某一种事物的向往和追求,这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体现在行动上,则是在这种精神力量的支配下.去改变自己的生存环境和条件,去开拓、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除了那些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人,除了那些物欲横流的“金钱拜物教”,人都有自己精神的追求和向往,或叫心愿,或叫理想,因而也都有自己的精神支柱。  相似文献   

6.
龙兴海 《求索》2007,(11):37-40
现代化作为蕴含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内涵的历史演变进程,其中包含着人的精神扬弃传统性、获得现代性的矛盾运动,这一矛盾运动在其直接现实性上表现为人的精神生活矛盾;处于当前中国现代化境遇中的人的精神生活矛盾,突出体现为信仰冲突、理想冲突、价值冲突和文化消费冲突;引导人们正确处理与化解这些精神生活矛盾,是推进现代化,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现代中华文明的必然要求;旨在引导人们解决其精神生活矛盾的社会导向,从方法论的角度看,一是必须把握好导向的目的性维度;二是必须把握好导向的统摄度与整个点;三是必须把握好导向解释系统的科学性要求;四是必须把握好导向的层次性与梯度性。  相似文献   

7.
侯玲 《中国青年研究》2012,(7):20-24,19
本文从身体哲学的视角看我国当代青年精神生活的发展。认为当代青年精神生活的问题有其深刻的时代哲学背景,当代青年精神生活的发展意味着社会本身的深刻变革。发展当代青年精神生活,必须发挥社会系统的整体功能,注重身心整体观的建构,重建身体和心灵在身体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8.
深入理解青年志愿精神的内涵既是一项重要的理论工作,也是社会现实的紧迫需要。自愿、无偿是青年志愿精神最基本的内在品质;服务社会、关爱他人是青年志愿服务精神的根本宗旨;发展、进步是青年志愿事业的生存主题,是青年志愿精神的理想意愿;奉献、共赢是青年志愿精神的核心价值理念;高尚、崇高是中国青年志愿服务精神的恒久风貌。  相似文献   

9.
伍光银 《群众》2009,(6):40-40
企业青年,作为新生产力的代表,在社会变革与发展中,始终是一支最活跃、最积极、最有创新精神的重要力量,承担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生力军、主力军和开创未来的历史责任。在企业加速转型的今天,企业青年对理想的认识,主流是好的,但也有相当数量的企业青年由于缺乏坚实的生活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沉浸在成就一番大业的虚幻缥缈的退想之中,自觉不自觉地便成为飘摇不定或急躁的理想主义者,在理想观念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和矛盾。  相似文献   

10.
当代青年的精神生活产生异化现象,表现为:"宅"溺于虚拟的精神世界,鄙视崇高,厌世心理严重,功利主义,缺乏社会责任感。在社会现代化转型的背景下,以现代性作为理论分析基础,从现代性的四个方面,即世俗化、理性化、主体性原则和分化,探讨青年精神生活异化背后的现代性因素,并对青年精神生活世界的重构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1.
当前理想问题的误区及其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社会理想是凝聚中华民族精神、推动中国社会前进的巨大动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为这一理想的实现前仆后继、不懈努力,实现了几千年来最具革命性之变革。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仰是我们取得成就坚强保障。虽然今天我们已经开辟了到达共产主义理想的正确途径.但路遥途长,仍需有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支持,方能为理想境界之实现再创辉煌。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文化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文化是大学生这一文化群体所创造的一种特殊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它的内容结构可分为感性文化和理性文化以及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大学生文化具有青年性、理想性、高层次性、开放性和历史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人民政坛》2013,(5):47-47
丁国强在2013年4月24日《北京日报》栽文《中国梦的法治意蕴》认为,中国梦不仅意味着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富足,更重要的是人民更加幸福、更加有尊严,是法治梦。中国梦是一种法治理想,也是民主精神的体现。宪法是立国之基、政治之本,也是中国梦的合法性基础。人民是中国梦的主体,也是实现中国梦的“中国力量”。  相似文献   

14.
物质与精神是哲学中最基本的概念。一个人的生活,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物质生活:另一个方面是精神生活。物质生活对每一个人来说.无疑都是需要的,但是一个人只有物质生活没有精神生活是不行的.而有了充实的精神生活,就算物质生活差些.就算困难大些,也能忍受和克服。  相似文献   

15.
胡锦涛同志在中纪委七次全会上强凋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生活正派,情趣健康,讲操守,重品行,注重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保持高尚的精神追求”。胡锦涛同志这一重要论述,旗帜鲜明地对领导干部的生活情趣、品行等提出了明确要求。所渭生活情趣,它是“人类精神生活的一种追求,对生命之乐的一种感知,一种审美感觉上的自足”。简单地说,就是一个人的志趣与爱好,  相似文献   

16.
张利群 《桂海论丛》2007,23(2):31-34
和谐社会的审美精神,既是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又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发扬光大的需要。中华文明五千年历史文化中积淀着和谐意识与和谐美精神,建构起和谐精神的根基。现代和谐社会在继承发展中,以其现代意识提升人的综合素质,提高生活的品质,弥合现实与理想的关系和矛盾,从而以审美精神建构和谐社会,使和谐社会呈现出审美化、理想化与现实性、功用性结合的特征,体现出和谐社会的审美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7.
挣扎与弥补:构建新生代农民工精神生活的关怀体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生活在理想和现实的碰撞中挣扎.新生代农民工精神生活缺失的原因,主要是我国典型的二元双重结构下制度障碍的影响、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素质障碍的制约、企业人文关怀的缺失及社会大众对于新生代农民工精神生活的忽视.因此必须从思想层面、制度层面、改进服务形式方面、提升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素质诸方面出发,弥补新生代农民工精神生活的缺失和不足,进行构建新生代农民工精神生活关怀体系的探索.  相似文献   

18.
赵炎才 《学习与实践》2006,(10):120-132
在孙中山的革命生涯中,他积极弘扬民族精神。其内涵主要围绕彰显民族整体精神、丰富民族理想精神、重铸民族人文精神和弘扬民族实践精神等方面展开。彰显民族整体精神涉及关注民族、国家、世界与人类社会,拓展了传统整体范围,并展示了一幅中华民族国家全方位近代化的美丽图景;丰富民族理想精神主要包括大同理想与人格理想两方面;重铸民族人文精神又体现在对人自身价值的认同、重视教育事业、谋求人的体、智、德全面发展,注重社会文化等;而弘扬民族实践精神则涵盖重“行”思想、内在实践与外在实践等内容。此四方面构成孙中山弘扬民族精神的主体,在很大程度上使传统思维模式、价值诉求、核心理念、行为方式等获得新的时代提升。  相似文献   

19.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展现了青年马克思在中学毕业时就确立了为人类幸福而献身的价值理想,并且马克思指出了这一价值理想的实现路径是选择"最能为人类幸福工作的职业".解读历史文本,对照当下中国,青年马克思的择业价值观对我国当代青年科学择业价值观的形成有着深刻的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20.
“80后”青年与日新月异的高科技并肩成长,多元文化的土壤塑造了其思想开放,观念活跃,具有强烈的社会参与意识,创业中依托对高科技敏感占有的专利,彰显个性,追求人生潜在价值,同时充分享受时代馈赠的时尚生活,造就了“很我”的风格。他们是时代前进中的风向标。“80后”青年群体特征越来越被当作一种社会现象来研究,并已成为当今社会科学研究的热点课题之一。解读“80后”青年群体特征的价值观、创新精神、创业方式、生活方式,可把握住时代发展的脉络,因为青年是时代的未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