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潘汝欣 《学理论》2013,(14):147-148
追索流失文化财产,最正式的方法不外乎依照国际公约、国家间协定或法律规定提起返还诉讼。在该类诉讼中,通常需要通过冲突规则确定的法律问题,主要有诉讼时效和实体权利争议的适用两点,所要讨论的是有关时效的法律适用,并就大陆法系国家与英美法系国家此类问题适用做出阐明与比较,并得比较适当的做法应该是采取灵活的判断方法,探讨原告、诉因及案件事实和法院地的关联性强弱,来决定是否适用法院地法,或是该案件实体问题的准据法,而非一律认为适用法院地法或该案件实体问题的准据法。  相似文献   

2.
《学理论》2014,(27)
亲亲相隐制度来源于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延续千年的法律制度;良法之治源自于亚里士多德《政治学》中的观点,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基本追求。尝试探讨古代亲亲相隐制度与现代良法之治的结合,以亲亲相隐来完善和促进良法之治。同时应摒弃亲亲相隐的封建色彩,让良法之治赋予其现代性。  相似文献   

3.
丁利明 《行政论坛》2012,19(3):55-60
2011年4月生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就涉外产品责任的选法规则进行了特别立法,但在具体内容上存在着:被侵权人单方选择法律及排除被告无法预见原则的作用范围狭窄、当事人双方意思自治的规定不完善、双重可诉规则及最密切联系原则未能充分发挥作用等问题。为完善我国现行的涉外产品责任法律适用制度,建议在于:第一,在被侵权人单方选择法律的范围内增加产品取得地法;第二,扩大"排除被告无法预见的法律原则"的适用范围;第三,明确当事人双方意思自治的限制条件;第四,在损害赔偿问题上我国法律应坚持双重可诉原则,应规定在损害赔偿限额方面,作为准据法的外国法律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的规定相抵触的,不得适用;第五,在最密切联系原则的立法方式上,应当发挥最密切联系原则克服已有冲突规范机械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判决的任务就是司法人员运用法律推理的方法,依照法律制度努力促进法律价值的实现,使法律的精神与文字协调一致,将具有概括性、抽象性和普遍性的法律适用于具体案件,寻求一种正当性的证明。其核心主要是为行为规范或人的行为是否正确或妥当提供正当理由,所要回答的主要问题是:规则的正确含义及其有效性即是否正当的问题,当事人是否拥有权利、是否应有义务、是否应负法律责任等问题。  相似文献   

5.
法律原则的司法适用问题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治 《理论探索》2007,(5):146-149
法律原则是法律的基础性原理或真理,具有高度抽象性、普遍适用性、相对稳定性等特性。法律原则司法适用的深层原因包括内外两个方面:内部原因主要是指法律规则本身存在不确定性,外部原因则在于社会生活的不断变化。法律原则司法适用是弥补法律漏洞或法律缺陷的重要手段,能有限规范法官的自由栽量权。我国司法实践中法律原则适用的特点是:案件性质上,运用法律原则大多限于民商事案件,刑事案件和行政案件较少;案件类型上,多为新类型案件和疑难复杂案件;具体方法上,主要有单独适用、与规则并用和直接体现在判决主文中。司法实践中法律原则适用包括规则模式和原则模式,适用中要符合穷尽法律规则、选择明文规定的法律原则、反映社会主流价值观和栽判文书说理充分等规范要求。  相似文献   

6.
法律权威所要求的是法律治下的人们对法律的服从,把法律作为一个由现行的理由来看待。但这并不意味着,公民由此就丧失了对法律进行批评的可能性。法律是一种对行为进行控制的规范,这种控制的实现,是通过产生欣慰的原因(理由)而进行。所以,对法律的服从与对法律的批评完全是不同的两个问题。  相似文献   

7.
建设一个名副其实的法治国家.至少应具备以下5个方面的条件:一是实行良法之治,法律要民主化;二是法律要有极大的权威,居于至高无上的地位;三是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四是政府权力受到制约;五是公民权利得到保障。其中,法律至上是最关键的,而法律至上的核心是宪法至上。  相似文献   

8.
正十八届四中全会引人注目地提出:"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这表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所指的"法",首先应该是"良法"。这既是实现善治之前提,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何谓良法?简言之,在当今中国,良法就是体现并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法、体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的法。良法应是体现并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法何谓公平正义?《辞海》对"公平、公正"的解释是:"公生明,偏生暗。"这一解释没有正面说明"公平、公正"的涵义,是把  相似文献   

9.
《行政与法制》2002,(10):11-13
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都是对行政机关进行监督的法律制度,都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不服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而向特定机关寻求救济的有效法律途径。但在相同或类似问题的处理上,两者无论在条文规定还是实践操作上都有明显的不同,甚至有时会产生法律冲突。此外在实践中,行政复议和民事诉讼之间有时也会产生一定的联系。为进一步做好行政复议和诉讼的衔接工作,试就行政复议和诉讼相衔接的若干具体问题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0.
自古谓千金易得,人才难求。识别并求得自己所希冀的人才,无论对个人还是国家而言,都有着十分深远的意义。《群书治要》一书的得人之道可以概括为以善感人、以礼敬人、以富安人、以公待人、以诚动人、以德教人、以道成人等七个方面。这为我们在得人方面提供了诸多宝贵的方法和原则,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借鉴。  相似文献   

11.
坚持国际私法和谐理念构建的国际产品责任法律适用理论应是“有原则的合理规则”。与国际产品侵权责任最密切联系的法应是“侵权行为实施地法”,而在适用适一衔突规则的同时还要坚持以下原则:法院地利益的维护、弱者利益的倾斜保护和封当事人意思自治的适当尊重。  相似文献   

12.
李滔 《学理论》2012,(30):151-153
村民自治制度是我国民主政治和法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实践着软硬兼施混合法结构治理模式的公域之治。以村规民约为主要形式的软法在村民自治中的法律功能和所承担的制度职能要远超硬法,其实际效果影响着村民自治制度功能的发挥。重新梳理村民自治中软法和硬法的关系,其目的在于保障广大农民群众广泛和直接参与软法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保证国家和社会对软法创制和实施过程进行全面和有效的法治监督,进而实现农村地区的公共治理法治化。  相似文献   

13.
社会秩序之所以混乱不堪是在于事物定位的不明确,有权利才会有救济。公车乱用、公车改革以致不断涌现新政,它反映了一个无序的社会现实,无论我们是否正视。因此有必要从法律的角度对公车进行定位,以明确其使用管理的法律规则和保障。  相似文献   

14.
行政计划及其法律规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面对市场失灵 ,行政计划可以发挥政府的积极作用 ,有效地实现行政任务 ,但这需要一个重要的前提 ,即行政计划必须遵循依法行政原则。所以 ,有必要研究行政计划的性质、制定程序以及法律救济问题 ,并用法律的形式来规制行政计划。  相似文献   

15.
环境侵权的法律救济原则是环境侵权法律救济制度中的一个重大问题。针对环境侵权的特点,从有效救济和全面考虑的思路出发,环境侵权的法律救济原则应该是:环境(权利)保护与经济发展之兼顾;受害人保护之适度倾斜;事先救济与事后救济之并重;个人责任与社会责任之结合。  相似文献   

16.
法治体制为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任何人任何团体都不得践踏法律 ,都必须遵守法律。法治之法应为良法 ,意味着对所有人平等地执行法律且该法律实质上是公平与正义的。只有良法之治才是真正的法治。恶法非法 ,故良性违法不应一概否定  相似文献   

17.
《学理论》2016,(2)
《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第42条规定了对于涉外消费合同的法律适用专门做了规定,这在我国立法中尚属首次。而该条的一个最大亮点就在于,通过法律适用条款贯彻了弱方当事人利益保护原则这一冲突法的发展趋势。本文从这一弱方当事人的界定入手,介绍了冲突法上对弱方当事人利益进行保护的价值基础,分析了这一原则在我国涉外消费合同法律适用方面存在的概念不明确、地位较低、联结点僵化等不足之处,提出通过明确含义并确立为基本原则、引入"最有利于弱方当事人的法"的系属公式、增加对网络消费合同的法律适用规则等方式,完善我国目前在弱方当事人利益保护方面的冲突法规范。  相似文献   

18.
问题解答     
问:法和法律、法规是不是一回事? 答:对“法律”一词,一般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从广义上说,法律与法指的是一回事,二者可以互相通用。就狭义而言,法律和法又有区别,法律只是法的渊源之一。我们平常所说的法,包括宪法、法律、法令、行政法规、条例、规章、规则、决定、判例、习惯法等各种成文法和不成文法。  相似文献   

19.
法治的隐喻     
法治是人类社会治国文明的结晶 ,是到目前为止人类智慧所能创造的最少缺点的治国形式。法治思想寓意深刻 ,法治是理性之治、善恶之治、法律之治、规则和制度之治、正义之治、权力与权利之治、程序之治及法律人之治。我国的法治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相似文献   

20.
杨景宇 《团结》2002,(3):4-10
经过15年的艰苦谈判,在履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全部法律程序后,我国正式成为WTO第143个成员。加入WTO,对我们意味着什么?其利何在,其弊何在,怎样通过努力,力争做到利大于弊?我们从法律上制度上应该怎样做好应对?许多新的问题要求我们深入思考、认真研究。 一、应对入世,必须深刻理解、全面把握WTO规则的本质特征 加入WTO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我们将在更大范围内和更深程度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