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9 毫秒
1.
金花子 《求索》2008,(11):194-196
改造“国民性”是晚清时期各种西方文明碰撞下所产生的最大思想命题,它从产生伊始就始终没有脱离开文化比较的视阂。西学背景浓厚的林语堂,早年追随五四先行者的足迹,看取西方价值观而致力于批判“国民性”以革新中国社会。三十年代以后,林语堂开始面对西方社会介绍中国文明,从中西文化的融合互补中找到了建构新的“国民性”的理想途径。而面向世界的中国文化书写,又使他的表述陷入了“自我”的尴尬与困境。  相似文献   

2.
“五四”及其新文化运动是一场伟大的启蒙运动,不仅对新文化是一种启蒙,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分水岭,而且对现代化也是一种启蒙,给当代中国留下了一笔丰富的精神遗产。所以,我觉得纪念“五四”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3.
论辛亥革命前的国民性改造思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辛亥革命前 ,资产阶级思想家、宣传家对国民性改造问题作了多方面的探索和论述 ,并形成了一股国民性改造思潮。无论是资产阶级革命派 ,还是立宪派等 ,都对国民中存在的“奴隶的根性”、国民性的状况、国民所应具有的品质 ,以及国民性改造的目的、步骤、手段等问题 ,作了深入的剖析和探究 ,从而成为这一时期资产阶级启蒙思潮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4.
80年前的五四运动,爱国的热血青年高擎反帝反封建和科学、民主两面旗帜,掀开了中国历史上新的一页。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爱国主义运动。五四先驱者面临两大时代课题:一是启蒙,二是救亡。一方面,在思想文化上反思国民性弱点,重塑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新国民灵魂;...  相似文献   

5.
70年前的“五四”实际上包括了新文化运动和爱国反帝运动两个部分。以《新青年》为核心的新文化运动高扬民主与科学大旗,痛斥封建礼教,批判传统文化,在“五四”这曲时代交响乐中,突出了思想启蒙的主题。但是,当时极力推崇“德”、“赛”精神的五四青年,所面对的却是一个在半封建、半殖民地泥淖中越陷越深的贫弱祖国。当务之急乃民族救亡图存。这样,当思想启蒙的第一主题达到高潮,救亡图存的第二主题  相似文献   

6.
自古以来台湾海峡两岸同根同源,共同维系和发展中华民族文化。在三919年祖国大陆爆发“五四”运动之时,台湾已被[1本霸占了24个年头。当时,澎湃兴起的世界新思潮和祖国大陆磅榜的“五四”文化革命浪潮,以排山倒海之势,冲破了日本帝国主义的重重隔绝封锁,传入台湾岛内,迅即掀起以反对日本殖民统治为核心的文化启蒙运动。1919年,在日本留学的台湾知识分子,成立了第一个民族运动团体“应声社”,表示要同祖国“五四”运动“同声相应”。不久,台胞在东京成立的“启蒙会”扩展为“新民会”,出版《台湾青年报》,弘扬民主、自由思想,…  相似文献   

7.
<正> 海外有一些学者,把“五四”的“反传统”与“文化大革命”的“破四旧”混为一谈,认为前者开了后者的先河,二者之间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笔者认为,“五四”与“文革”,形似而质异,不可不辨别清楚。一、启蒙精神与蒙昧主义“五四”运动的主体是知识精英。他们并不是全面地反传统。他们的地位和文化素养决定了他们不可能走上反文化的道路。他们所作的工作,主要是借助另一种文化的价值来冲垮  相似文献   

8.
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马克思主义启蒙转向,是在继承五四启蒙理念思想精华的基础上,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最终目标,探索而得的启蒙新路。《新青年》同人的分化打破了"不议政治"的困局,在近代中国诸多社会思潮相博弈与西方马克思主义介入过程中,五四启蒙实现了从文化立人到革命救国的内涵转变,促使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开创了以工农群众为主体的爱国救亡运动与思想启蒙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启蒙新篇章。从五四时期到新时代的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的启蒙经验也必然助力21世纪马克思主义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开拓创新。  相似文献   

9.
五四与中国青年的诞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论述了以五四青年学生为代表的青年,如何在青年崇拜声中作为独立的青年阶层诞生的过程及意义,分析了这个群体鲜明的特色,并通过对五四运动的政治环境与启蒙演变的阐述,说明了青年崇拜作为一种文化现象,随着政治环境与五四启蒙的演变对青年作出期待是理所当然的。但青年在现实中的作用,也应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有不同的表现,因此要给予恰当的评估。  相似文献   

10.
杨宗蓉 《求索》2012,(4):159-161
"看客"是中国几千年历史的一个病症和符号,鲁迅率先看到了这一意象,并在诸多作品中呈现。作为二十世纪初的乡土作家蹇先艾在作品里也表现了这一意象。本文通过对他们的作品《示众》和《水葬》的剖析,让我们亲临旧中国的刑场,触摸"看与被看"的病态情境,领略作者对国民的启蒙和对"人"的召唤以及通过改造国民性来达到"立人"→"立国"的理想。  相似文献   

11.
“五四”、五四运动,在中国思想史上是一个历久而弥新的课题。一提起“五四”,人们就会想到“民主”、“科学”、“民族主义”、“反传统主义”等各种名词。的确,它们构成了“五四”的基本形象。因为“五四”是一个思想活跃、主义丛生的时代,围绕人的解放和民族国家的重建问题,西方文艺复兴以来的欧洲近代启蒙主义、自由主义、马克思主义等思想相继涌入国门,  相似文献   

12.
民族性,就是一个民族精神生活的特色、特点、特质,是与其它民族的区别之点、相异之处。在单一民族的国家中,其民族性略同于国民性。我中华民族的民旗陛如何?我中国人的国民性如何?近百年以来,研究与争论从来也没有停息。笔者认为,民族性研究应当在国际背景中加以比较,应当把握主流,把握基本面,宜粗不宜细。张岱年先生认为,许多人常说的“劣根性”,其实并不是“根性”,而是“习性”。因生物性根源而形成之性谓之“根性”,如牛之性不同于鱼之性,鱼之性不同于鸟之性。因社会生活原因而形成之性谓之“习性”,如古人之性有异于今人之性,欧人之性有异于华人之性。各国的国民性都是在各自的社会历史中习得的习性,但称谓各不相同。俄罗斯称之为“俄罗斯性格”,法国人称之为“法兰西精神”,美国人称为“美国精神”。他们对现实的国民性加以概括、归纳、提炼,然后再加以提升,使之理想化,用以重塑新的国民性。关于中国的国民性,前人的论述浩如烟海,不胜引述。有的人基于民族情感,多谈优点,溢美过甚;有的人“恨铁不成钢”,“爱之深而责之切”,重点批判国人的种种“劣根性”。全面、客观的平允之论尚不多见。  相似文献   

13.
主张用文学改造国民精神,以推动社会的变革并挽救民族的危亡,是前“五四”新民文学思潮面对艰难时世所作出的智慧抉择。它赋予文学以厚重的实践着的历史品格,并促使文学走向严肃和崇高。前“五四”新民文学思潮将文学革新、思想革新和政治革新组成为一个系统工程,为20世纪重功利的文艺思想体系的形成,举行了“奠基礼”。新民文学思潮及其所发动的包括诗界、文界、小说界和戏曲界在内的文学革新运动,既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整体推进的、全方位的文学革新运动,也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明确主张通过向西方学习来推进中国文学革新的运动,其人文性质和文学性质都确实是前“五四”的。前“五四”新民文学思潮与“五四”启蒙文学思潮有着内在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4.
在本世纪初,鲁迅等一批新文化战士,有感于中国人的落后与麻木,先后相继提出了改造“国民性”的问题。今天,当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日益向前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与成熟之际,社会流动频率日益加大、范围日趋扩展,公民意识的培养与社会公德的建设日益提到了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日程上来,我们又重新面临着一场新的国民性的改造任务。我们不是时不时地看到报纸上刊登谴责“围观”与“看客”现象的新闻吗?为什么在这样一个素有“礼义之邦”美称的文明古国,竟然出现种种见死不救,见义不勇为的现象呢?甚至有时,当武…  相似文献   

15.
唐靖 《前沿》2008,(12):185-188
进入学术研究视野下的“文革”,人们既可以对它作传统性的历史学与政治学的观照,同时也不乏政治文化学、心理学、民俗学和人类学的研究。作为一种象征符号的“文革”群体仪式,分类繁杂,表现也多种多样,在刺激群体对革命的献身激情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作为“五四产儿”,巴金不同于一般“五四”启蒙作家之处,就在于他既是现代启蒙进步理念的高扬者,又是激进的无政府主义运动的参与者,两者的容纳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嬗变构成巴金特殊的精神景观。“自由德性”是巴金从无政府主义中获取的思想精髓,这使他拥有永远指向未来的现世批判武器,也是他晚年审辨中国激进现代性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17.
论“五四”时期知识分子的民主思想吴乃华“五四”时期,陈独秀、李大钊等先进知识分子提出了民主和科学的口号。民主和科学成为“五四”的旗帜,反映了“五四”启蒙思潮的精神实质。“五四”民主思想是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发展的总结,它深化了中国人民对民主的认识,但其本...  相似文献   

18.
胡适是始于“五四”的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他使西方自由主义在“五四”时期,发挥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对新文化运动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但信仰自由主义的胡适,在三十年代却转向了对专制独裁的政治依附,这也是历史事实。八十年代的胡适研究,侧重于胡适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对胡适的自由主义政治观,不仅没有给予应有的分析批判,  相似文献   

19.
在试图还原一种多元化文学史观的对中国现代文学“现代性”问题的重估中,应该把发生在现代的少数民族文学现象作为一个重要课题去审视、研究。这是因为现代文学具有多元化的历史特征:一方面,“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思想文化启蒙,促使少数民族产生并发展了成熟的现代作家文学;另一方面,少数民族文学又以独特的民族风格、在思想艺术上的卓越成就影响和丰富了现代文学,成为现代文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0.
在时下鲜有听见人们议论国民性问题之际,《探索与争鸣》1997年12期发表的《陈独秀“改造国民性”的主张是正确的》一文,打破了许多年的沉寂,重新提起了这个至关重要的旧话题。港京理抢融舒了国民者极性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民性问题。什么是国民性?最权威的《辞海》和《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均未收入这个词条,这使我们难以凭籍精英们的智慧对国民性作最直观的理解和认识。笔者认为,国民性就是国民的普遍性格或社会性格。国民的社会性格具有二重性.国民性中的闪光点我们常称之为优秀品质或传统美德,不良国民性我们常称之为弱国民性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