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青年本质与青年文化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青年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产物。由于青年自身特点,年龄上的差异,必然会与社会的主流文化产生一定的差异,从而形成青年文化在形成发展中所具有的独特个性和特征,例如通常具有的疏离和反背成人社会的倾向。要把握青年群体共有的文化及其本质就必须从青年的本质分析出发,进而弄清楚青年自身的类本质对其群体文化产生  相似文献   

2.
基于CSS2013抽样调查数据,从社会安全感、社会情绪和环境意识三方面考察了青年群体社会心态现状,并探讨了社会质量对社会心态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青年群体的社会心态整体上处于积极健康状态,正向社会心态是共识;社会质量是青年群体社会心态的重要影响因素。具体而言,社会经济保障水平越高的个体,其环境意识越强;社会凝聚对三类社会心态都有显著影响且作用方向一致,即社会信任有助于积极社会心态的产生,而对社会冲突的感知则会催生消极社会心态;社会融合对社会安全感和社会情绪有显著影响;社会赋权对三类社会心态的影响方式存在差异。据此提出通过提升社会质量优化青年群体社会心态的政策路径。  相似文献   

3.
社会结构各方面的深刻变化,带来青年内部的深刻变化,传统青年群体不断壮大,新兴青年群体不断涌现。从政治学思维出发可以将当代中国青年分为内生性群体、建制性群体、杠杆性群体、示范性群体和原子性群体五类,要高度重视不同青年群体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社会心态的波动变化及其对政治制度产生的潜在影响。  相似文献   

4.
青年群体的生存状况和思想动态是影响社会稳定的一个关键因素,密切关注青年群体的生存状况和思想动态,及时发现青年群体中有可能引发社会风险的因素,通过宣传教育工作预防以青年人群为主体的群体事件和社会运动,是维持社会稳定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云养青年"是依靠网络、以创意创新作品获得资金生存的青年群体,其与当今流行的各类"主播"等网红青年既有相似之处又有本质差别。当前,需要深入探讨"云养青年"的社会产生因素、与其他网络青年发展存在的特征差异,并对"云养青年"的社会影响和发展态势作出探究和推断。  相似文献   

6.
青年公益人:一个新型社会群体的崛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青年公益人是伴随改革开放时代而诞生的群体,在加快社会建设、创新社会治理进程中发展壮大,他们具体包括青年社会工作者、青年志愿组织管理者、青年爱心机构负责人、青年公益传播者、青年公益研究者、青年公益创业者等等。青年公益人群体发挥的社会价值体现在:扩大社会参与、构筑社会良心、健全社会保护、丰富社会职业等方面。作为中国现代化社会转型期的新型社会群体,青年公益人将发挥越来越不可忽视的社会影响力。  相似文献   

7.
青年群体的婚恋观是一个群体价值观的侧面,在社会转型期,青年婚恋观不断趋于自由、平等、开放与自主。青年婚恋观是整个社会环境与文化变迁影响的结果,更是青年自身根据个人背景和自我评价与认同,进而对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建构。性别和阶层认同对青年婚恋观有重要影响,只有在社会和自身的共同努力下,青年才能辩证地看待社会文化,正确、理性地评价自己,青年群体也才能建构出积极、健康的婚恋观。  相似文献   

8.
当代青年的意义内核在于对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诠释,外在表现为意义和精神的变迁。通过回顾青年意义建构的历史变迁以及对当代青年的意义诠释,梳理出当代青年的意义既体现了青年群体的主体性,又担当了社会赋予青年群体的时代精神,还折射了国家对青年群体的角色期望。"当代青年"包含了义务、规范和使命,国家和社会赋予他们时代的意义和精神,诠释了他们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性。  相似文献   

9.
基于青年群体独有特征,在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日渐成熟的基础上,以微博、微信等青年使用频率较高的社交媒体为代表,形成了"青年网络流行语"。青年网络流行语的形成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不单是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更是青年群体话语表达的迫切需求,也是语言学发展的必然趋势。青年网络流行语是青年寻求自身身份和文化认同的有效方式,同时也是青年用这一群体特有的方式表达对社会不满及进行抗争的话语表达途径,从很大程度上展现出了青年的社会境遇、社会心理和社会地位。  相似文献   

10.
当前我国大城市不同青年群体的社会心态主要呈现出以下六个方面的新变化:一是理性爱国,对西方价值观认同度不断降低;二是对国内社会的公平感呈上升趋势,对反映社会公平指标等具体问题的主观评价呈现差异;三是对国家未来宏观形势表示乐观,对个人就业形势较为担忧;四是面临住房困难、消费不足及心理困扰等问题;五是对"双减"政策出台反映较积极,对"三孩"政策反映平淡;六是对新闻宣传媒体"不依赖"比例明显上升。不同青年群体社会心态演化的"底层逻辑"可总结为:"00一代"更加自信;青年群体思想与社会心态存在鲜明的内部个体差异;青年群体身上具有明显的"混和价值观"特征;互联网技术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青年代群的社会心理和行为模式。  相似文献   

11.
数字技术变革与精神消费升级催生了数字内容的生产,青年群体通过会员消费成为数字内容的主要消费群体。通过对青年群体会员消费的剖析,可以发现,青年群体会员消费具有“唯快不破”的即时性获取、“体验至上”的情感性满足、“层级差异”的可见性供给等特征。青年群体会员消费的实践逻辑,在个体层面体现为时间控制和轻歇体验,在群体层面体现为圈层区隔与自我归属,在社会层面体现为动态诱导和非会员排斥,从而在会员消费过程中给青年群体带来情感满足、圈层归属以及碎片化消费、身份焦虑的双重影响。为了避免青年的盲目消费,也为了会员经济的健康发展,应当建构会员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从青年自身、网络平台和国家治理三个层面共同完善会员消费市场,引导会员经济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青年群体是催生各种网络文化现象和热点事件的弄潮儿.这些现象和事件体现着青年群体独特的社会心态和文化特征.本文主要从屌丝文化、青年娱乐文化、青年意见领袖、青年社交文化和女性热点事件等几个方面入手,分别对这些文化现象和热点事件进行深入分析和总结,为大家提供一个理解社会现实和青年群体的视角.  相似文献   

13.
风险社会与网络社会双重语境的叠加使青年群体信仰现状问题及其所蕴藏的风险不断显现,且升级、扩散得愈加剧烈。鉴于此,本文依托马克思主义风险思想、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风险思想及风险社会理论,提出并阐释青年群体"信仰风险"的概念及其研究意义。鉴于研究领域与实践领域尚未形成一套青年群体"信仰风险"的有效评估工具,本文基于文献分析法、访谈法、专家咨询法建构了青年群体信仰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并进一步通过层次分析法,借助软件Yaahp12.0确定了青年群体信仰风险各项评估指标的权重。笔者认为,本文为青年群体信仰风险的分析与评估做出了有效的尝试。  相似文献   

14.
粤港澳大湾区青年面对着一个中国、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的多元化大湾区,青年身份认同对国家和大湾区的发展极为重要。根据社会认同理论,大湾区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战略规划为粤港澳青年群体归属提供了真实而有力的依据和基础,但是青年典型代表特性不够鲜明丰富,三地青年群体交流融合深度不足,媒体信息传播力度不够以及由于殖民政策导致的港澳青年的文化认同问题,对粤港澳大湾区青年群体身份认同建构带来一定挑战。构建粤港澳大湾区青年群体身份认同需要政府、社会团体和青年多方积极合作。  相似文献   

15.
在社会的各个领域,青年群体依靠自身的技术与智慧,向中国社会展示着他们的深入思考与独特见地.青年意见领袖群体伴随着国内的政治与社会环境而发生了诸多变化.在新的历史时期,青年意见领袖的重要性不容忽视.20世纪90年代以来,青年意见领袖呈现出身份来源平民化、活动领域广泛化、信息传递网络化等特征.青年意见领袖的未来发展趋势将引导着青年群体的价值与思想.  相似文献   

16.
李娜 《青年探索》2016,(6):21-26
青年"晒食"族的经济与社会文化影响日益凸显。现有研究或融"晒食"分析于"晒图"分析中,突出青年群体社会交往中的目的性,或以心理疾病解释"晒食"行为,均无法对"晒图"话语评述的差异性做出说明,亦无法对人们普遍关注的微信"晒食"做出有效解释。从社会互动角度解读青年群体的微信"晒食"行为发现,微信"晒食"并非青年群体的技术求新,微信"晒食"首先是青年群体记录生活、分享生活的日记,兼具隐私性和分享性。时空分延背景下,青年群体同时具有社会交往和保留隐私的双重需求,以微信社交平台为依托,借助食物的可述说性,青年群体在微信朋友圈的互动空间内,借助微信"晒食"这种分享型生活记录满足社会互动的双重需求。微信"晒食"是青年群体应对人际关系变迁所建构的分享型互动。鉴于探索性研究目的的限制,建议未来青年群体的"晒食"研究可从青年群体的社会属性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17.
从隔离走向融合:城中村青年社群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中村青年作为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新兴群体,在与城市市民的互动过程中出现了社群隔离现象,导致其陷入权利贫困、能力贫困和动力贫困状态,严重阻碍了城中村青年农民群体融入城市社会的历史进程。社会融合是消除社群隔离、促进和谐共融、实现社会公正的根本途径,是城中村社会管理的终极目标,同时也是激发城中村青年群体强劲发展活力和动力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8.
青年群体价值观和生活观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岷  魏平 《青年探索》2010,(3):77-83
通过对大学生、企业青年、进城务工青年、农村青年等四大青年群体的相关调查数据分析发现,他们在价值选择、道德判断、闲暇安排和对幸福生活的理解、压力敏感区和社会支持系统等方面存在着职业背景下的明显差异和某些共性。在设计共青团工作的活动和项目中,应该充分考虑到这些差异的特征,以便为广大青年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服务。  相似文献   

19.
本文根据外部社会竞争性的强弱与个体内部幸福感的差异,将青年的"内卷""佛系""躺平"划分出不同的类型。立足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将"内卷""佛系"与"躺平"置于社会运行的大环境中进行串联性思考,发现三者的转化不是单维度的,而是相互交织的多维度变迁,折射出社会转型期青年群体的复杂心态,展现了青年奋斗观的时代特征。为此,建议理性看待青年心态的变迁机理,国家、社会、高校、家庭和青年共同努力,助力青年养成理性平和的社会心态,涵养源源不断的奋斗精神。  相似文献   

20.
青年同性恋群体是边缘性的城市青年特殊群体,也是社会的一个弱势群体,与其面对面地进行聊天、交流、沟通,是真实地认识、了解、理解青年同性恋者的很好途径。青年同性恋者的思想与行为并不是想象中的那样诡异与不可思议,他们的价值观与其他群体的价值观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他们企盼得到人们的理解,需要社会的关爱,渴望生活在阳光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