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鲍里斯·布鲁兹库斯第一个在其著作<苏维埃俄国的经济计划>中预言了计划经济体制的失败.他认为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设想缺少一个重要的东西--经济计算.如果没有市场,社会主义国家的单一经济计划无法对社会需求作出准确的计算,因而是行不通的.中央计划经济用行政命令指导经济,最终只能导致经济生活彻底官僚化.俄国社会主义革命没有达到预期目的,主要是因为实行了取消市场交换的政策;经济自给自足的俄国最有可能实现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2.
赫鲁晓夫对斯大林时期定型的苏维埃变异体制采取了一系列改进措施,扩大苏维埃的权限,完善苏维埃的内部结构。勃列日涅夫在赫鲁晓夫踏出的道路上又向前走了一段,使苏维埃体制在形式上更加完善和精致了。苏维埃体制比之斯大林时期有了较大的进步,但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都是在旧体制范围内冲撞和迂回,斯大林时期形成的最核心、最根本的东西——过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并没有被触动,苏维埃体制的深层矛盾并没有解决。  相似文献   

3.
三、中国的转型以 1 978年为起点 ,中国开始了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中国与俄罗斯的情况不同 ,在从中央计划向市场经济转变之前 ,并没有出现中央计划之下的长期经济停滞。从 1 952年 ,即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头一年 ,一直到开始向市场经济转变的 1 978年 ,中国的GDP以年均 6 1 %的速度增长。当中国于 2 0世纪 70年代末开始转型时 ,西方的专家们推荐了新自由主义政策 ,相同的政策后来在俄罗斯和其他欧洲以及中亚前共产党执政的国家被极力推行。然而 ,中国的领导层没有理睬西方的建议 ,并经过一段时间发展出了自己的从中央计划到市场经济转型的模式…  相似文献   

4.
前言:本刊2012年第3期刊载了20世纪上半期俄罗斯著名经济学家鲍里斯·布鲁兹库斯(Boris D.Brutzkus)的《苏维埃俄国的经济计划》一书上卷的1-6章.本期刊出的是该书上卷第7-10章及下卷第1-2章. 布鲁兹库斯,1874年10月生于立陶宛,1908年在彼得堡农学院任教,1918年任彼得堡农业研究所教授,作为俄罗斯一流的农业问题权威,1922年任农业人民委员部彼得格勒省农业计划委员会主席. 还在苏俄处于战时共产主义时期的1920年,他不断发表演讲批评苏俄的共产主义试验.1921年底将演讲内容整理成文,以《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国民经济问题》为题,在俄国技术协会第十一部(工业经济部)创办的《经济学家》杂志上连载.杂志的立场和观点受到列宁、季诺维也夫等布尔什维克领导人激烈指责,杂志被查封,布鲁兹库斯和杂志编辑部其他大部分成员被捕并被驱逐出境.布鲁兹库斯被驱逐后去了德国,任柏林俄语学院教授.他和一些被驱逐的俄国学者一道创办了"俄罗斯科学研究所",继续从事苏维埃俄国经济问题研究.纳粹上台后,"俄罗斯科学研究所"宣告解散,布鲁兹库斯谢绝英国伯明翰大学的邀请,前往耶路撒冷的希伯莱大学任教.大战爆发前患肺癌去世. 在社会主义思想史上,布鲁兹库斯的《苏维埃俄国的经济计划》一书第一次结合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经验系统地批评了计划经济体制,论证了市场经济的必然性与合理性.冯·哈耶克把布鲁兹库斯与冯·米瑟斯和马克斯·韦伯并列为20世纪早期确定了社会主义经济学研究核心问题的学者,认为他们对计划经济体制的批评显示了非凡的预见. 种种原因,中文读者对布鲁兹库斯了解甚少.本刊1997年第1期发表的俄罗斯经济史专家希罗格罗德的文章《论布鲁兹库斯及其专著(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国民经济问题)》,中央编译局张文成教授在《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2年第2期上的文章《计划经济体制命运的预言者?--布鲁兹库斯及其(苏维埃俄国的经济计划)一书》,可能是对布鲁兹库斯作系统介绍的仅有的两篇中文文献.刊发《苏维埃俄国的经济计划》一书,望能有助于学界对这位思想家的研究.本译文根据George Routledge & Sons,Ltd.1935年版译出,除特别注明外,注释均为原文.  相似文献   

5.
本刊2012年第3期刊载了20世纪上半期俄罗斯著名经济学家鲍里斯·布鲁兹库斯(Boris D.Brutzkus)的《苏维埃俄国的经济计划》一书上卷1—6章,2013年第1期刊出该书上卷第7—10章及下卷第1—2章,2014年第1期刊出了下卷第3章1—3节。本期刊出该书下卷第3章第4—6节及第四章。至此,全书连载完毕。鲍里斯·布鲁兹库斯,1874年10月生于立陶宛,1908年在彼得堡农学院任教,1918年任彼得堡农业研究所教授,作为俄罗斯一流的农业问题权威,1922年任农业人民委员部彼得格勒省农业计划委员会主席。还在苏俄处于战时共产主义时期的1920年,他不断发表演讲批评苏俄的共产主义试验。1921年底将演讲内容整理成文,以《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国民经济问题》为题,在俄国技术协会第十一部(工业经济部)创办的《经济学家》杂志上连载。杂志的立场和观点受到列宁、季诺维也夫等布尔什维克领导人激烈指责,杂志被查封,布鲁兹库斯和杂志编辑部其他大部分成员被捕并被驱逐出境。布鲁兹库斯被驱逐后去了德国,任柏林俄语学院教授。他和一些被驱逐的俄国学者一道创办了"俄罗斯科学研究所",继续从事苏维埃俄国经济问题研究。德国纳粹上台后,"俄罗斯科学研究所"宣告解散,布鲁兹库斯谢绝英国伯明翰大学的邀请,前往耶路撒冷的希伯莱大学任教。大战爆发前患肺癌去世。在社会主义思想史上,布鲁兹库斯的《苏维埃俄国的经济计划》一书第一次结合社会主义建设的亲身体验系统地批评了计划经济体制,论证了市场经济必然性与合理性。冯·哈耶克把布鲁兹库斯与冯·米瑟斯和马克斯·韦伯并列为20世纪早期确定了社会主义经济学研究核心问题的开拓者,认为他们对计划经济体制的批评显示了非凡的预见。种种原因,中文读者对布鲁兹库斯了解甚少。本刊1997年第1期发表的俄罗斯经济史专家列·希罗格罗德的文章《论布鲁兹库斯及其专著〈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国民经济问题〉》,中央编译局张文成教授在《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2年第2期上的文章《计划经济体制命运的预言者?——布鲁兹库斯及其〈苏维埃俄国的经济计划〉一书》,可能是对布鲁兹库斯作系统介绍的仅有的两篇中文文献。刊发《苏维埃俄国的经济计划》一书,望能有助于学界对这位思想家的研究。本译文根据George RoutledgeSons,Ltd.1935年版译出。  相似文献   

6.
斯大林苏维埃理论的局限及其后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斯大林认为,苏维埃说到底不过是一种组织形式,但不是惟一的组织形式。在整个“无产阶级专政体系”中,苏维埃与工会、合作社、共青团等组织一样,是无产阶级政党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的一个“引带”与“杠杆”。基于对苏维埃的这一基本认识,斯大林解决党与苏维埃矛盾的基本路径出现了不少偏差。  相似文献   

7.
1917年10月至1918年5月,列宁提出在农村建立由农民掌握全部地方政权的农民代表苏维埃。1918年6—11月,列宁提出在农村建立贫苦农民委员会,其特点是:斗争目标的明确性,即团结贫农和中农开展反抗富农的斗争。1918年底,列宁提出在农村建立新型的农村苏维埃组织,其特点是:人民性,即要求工农群众参加并监督农村苏维埃机关的工作;实践性,即要求农村苏维埃机关根据本地实际制定相应的政策。  相似文献   

8.
佚名 《法制博览》2010,(13):44-44
宋徽宗是宋朝顶级的享乐型皇帝,兴趣爱好颇为广泛,可以这么说:除了该他干的治国安邦发政施仁之外,不着调儿的风流事儿没有他不痴迷的,不但痴迷,还样样儿都能做到极致。  相似文献   

9.
媒体     
《南风窗》2016,(7)
正01中国的下一个五年计划英《经济学人》3月12日3月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在北京开幕,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发表讲话称,中国已经圆满完成上一个五年计划(于2016年到期)中所有重要的目标。与往年稍微有些不同,李克强总理今年并没有给出一个具体的GDP增长目标,而是给出了6.5%~7%的目标区间。从全球各国的水平看,即使是对GDP增长目标已经做出了调整,这样的指标也是非常高要求的。李克强也承认,因为"极  相似文献   

10.
李志军 《南风窗》2012,(12):77-77
2008年到2010年的三年,彻底让投资者体会到经济和股市的变幻莫测。2009年,当大多数人对市场还留在对2008年"跌跌不休"的记忆时,股指却在关于经济衰退还是复苏的重重争论中迅速反弹近80%。2010年,当大多数人刚卸下谨慎和怀疑情绪转为激  相似文献   

11.
叶竹盛 《南风窗》2012,(9):64-66
陈明宪在桥梁方面的技术水准的确是过硬的,甚至对桥梁建设达到了痴迷的程度。但他与湖南高速路建设中严重的腐败问题有脱不开的关联。"他们也许没有显赫的职位,也许没有骄人的财富,也许没有星光逼人、日进斗金的荣耀,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离不开他们的努力。"2004年,时任湖南省交通厅副厅长的陈明宪获  相似文献   

12.
正苏维埃政权和苏共执政合法性问题,是随着十月革命胜利、新政权诞生而遇到的问题。在列宁的著述中,虽然没有关于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直接阐释,但在政治实践中,他对这个问题是相当重视的。苏维埃政权初期经历了十分复杂而艰难的斗争,斗争的焦点是这一新生政权的合法性问题,与此相联的是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的执政合法性问题。  相似文献   

13.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从本质上说,根源于苏维埃制度,但它不是苏维埃制度的简单复制.它具有苏维埃制度不可比拟的包容性和灵活性,是对苏维埃制度的超越.  相似文献   

14.
俄罗斯政坛形势的发展令人眼花缭乱。在正式宣誓之前采取明显观望战术的总统已经开始采取迅速果断的行动。但是,并非所有人都认为当局的行动是合情合理的:人权斗士惊呼,保证联邦关系的法制与向媒体进攻之间存在矛盾;强大的中央集权拥护者则认为。制约地方行政长官与保护私人业主的独立性之间存在矛盾;经济自由改革的拥护者也认为,国家淡出经济领域和使整个政治领域彻底服从克里姆林宫的计划之间存在矛盾。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30年代中共将苏维埃革命的触角伸入广袤的中国乡村之时,失序的乡村社会考验着苏维埃政权的乡村治理能力。中共以阶级斗争作为乡村权力再造的重要切入点,推动苏维埃制度在乡村中的确立,唤起了权力主体的民主意识觉醒,使国家权力顺利嵌入乡村基层政权。苏维埃政权成功实现对乡村民众的赋权,并导入新的委员代表制度,构建了一个超越传统的全能型政权,通过重构社会组织的机能,再造乡村社会秩序的国家意志得以体现。  相似文献   

16.
十月革命胜利后,伴随经济、政治与社会的深刻变革,思想意识领域也发生了深刻转变,各种社会思潮泛起,在十月革命的历史必然性、苏维埃俄国的文化转型和文化发展等许多重大问题上出现了多种声音,“无产阶级文化派”“历史灾难论”以及资产阶级复辟思潮在一个时期内影响甚广,成为苏维埃俄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新动向.列宁高度重视形形色色的社会文化思潮,并与错误思潮进行了有力斗争.在这场斗争中,列宁揭示了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意识形态斗争的规律,捍卫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明确了俄国文化建设的基本方向.列宁在意识形态批判中阐述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对新时代我国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苏联问题的根子在政治体制,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是苏联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苏联改革政治体制的核心是解决公民与政权分离的问题,消除经济改革的障碍机制。但是,在选择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和目标上,戈尔巴乔夫不切实际地试图恢复列宁所提出的"一切权力归苏维埃",想通过全民选举苏维埃代表来实现公民与政权的结合,实践的结果证明在现代条件下这么做行不通。这一选举导致了苏联的政治过热和混乱,更使苏共威信丧失,难以控制局面,最后不得不实行总统制。匆忙推行的总统制仍难以挽回局面,反而促进了民族分离主义的发展,最后使苏联倾倒,苏共失去了政权。  相似文献   

18.
眼力是靠信息堆起来的 我喜欢文物的程度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那是一种痴迷的状态,而且是在它没有价值的时候开始喜欢的,我觉得它背后蕴藏着无穷无尽的未知。  相似文献   

19.
黄立茀 《南风窗》2011,(25):84-86
实际上,1989年春苏共并没有准备好竞选,民主派大张旗鼓地抨击苏共的错误,而苏共对此却没有积极应对。1989年3月,苏联正式开展苏维埃代表竞选活动。竞争性差额选举与等额选举完全不同,是将部分政治资源分配的权力下放给群众,因此,它向苏共发出了挑战:由于参选候选人政治成分多元化,出现了与苏共面对面的竞争对手;由于所有候选人必须平等地竞争,接受淘汰选拔机制的筛选,苏共第一次面对着在竞选中落选,失去政权机关席位的风险,同时,史无前例地给予平民和在野的政治派别通过竞争进入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机会。  相似文献   

20.
作为肯定辩证法的社会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1世纪之初,我们需要重估20世纪社会主义遗产的价值,从而来衡量一种新的社会主义的可能性和机会。这是我们这次国际研讨会的目的。与之相关的另外一个议题就是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西方盛行的观点是,社会主义已经和苏维埃“共产主义”一道失败了,它除了产生无数受害者,什么也没有留下。与之相对,资本主义已经显示了它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