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将承继帮助犯与事中帮助犯二个概念硬性加以区分,既无可能亦无必要;肯定论所据以立论的前提并不合适,对承继帮助犯问题应从否定的立场加以考量,即具体考察后行者加入犯罪后之时点下所粘合的特定状态,并根据该状态所指向的法益侵害,来综合判定后行者之责任。  相似文献   

2.
在与公共法益等同意义上使用集体法益的概念,会导致集体法益概念丧失应有的价值与讨论意义,尤其不利于解决相关争议问题;集体法益不应等同于公共法益,而应限定为累积犯所侵犯的法益。从抽象层面提出对集体法益的保护侵害了个人法益(自由)、导致了处罚的前置化等观点,进而对集体法益的刑法保护持严格限制乃至否定态度,不仅可能掩盖问题的症结,而且容易形成以偏概全的结论。从集体法益的角度来说,某种状态或者条件是否属于集体法益,以及集体法益是否值得刑法保护需要具体分析,尤其是应以个人法益为核心进行判断;在刑法已经对相关法益提供了全面保护的前提下,没有必要另规定对集体法益的犯罪;从累积犯的角度来说,刑法所禁止的行为必须具有真实的累积效应,不能是猜想或者假设的。  相似文献   

3.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二条、第十条、第三十四条的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或反驳对方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有责任提供证据加以证明。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供书证的.应当提供原件,并在人民法院指定的举证期限内积极、全面、正确地完成举证义务。因此。签订合同的一方当事人主张对方向法院提供的合同文本原件不真实,即应当向法院提供自己持有的合同文本原件及其他相关证据;如果不能向法院提供合同文本原件.亦不能提供其他确有证明力的证据以否定对方当事人提供的合同文本原件的真实性,人民法院应当依据优势证据原则,认定对方当事人提供的合同文本原件真实。  相似文献   

4.
我国民用航空法所体现的国际惯例黄克勤《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法》已于1996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本文主要就我国民用航空法所体现的国际惯例及趋势谈以下几点:一、从国际公法角度上看,我国民用航空法所体现的国际惯例。我国民航法第2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  相似文献   

5.
1997年修订刑法第20条第3款专门规定了针对一定范围内的暴力犯罪的无限防卫,为此,刑法学界进行了激烈的争论。不少同志认为无限防卫的设立弊多利少,其立法化的根据不足。实际上,无限防卫在刑法典中的确立,乃是人道主义的要求;否认无限防卫的合理性,实质上就全面否定了正当防卫;我国刑法的专门规定有其必然性;无限防卫不具备犯罪构成,故无须负刑事责任。  相似文献   

6.
法不溯及既往原则是我国《立法法》规定的一条宪法性原则,《物权法》适用中理应坚持无疑。然而,《立法法》第八十四条但书用语又否定了对法不溯及既往的绝对适用。由于《物权法》自身特点、对当事人意思自治的尊重以及促进交易的目的,在对《物权法》种种具体规则进行区别分析之后,《物权法》对法不溯及既往原则的例外否定之处便跃然纸上了。  相似文献   

7.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知识产权法已经成为各国保障智力成果所有者有效权益的重要途径,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科学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由于近几年来对智力成果的窃取问题越来越多,这就要求法律的保障。知识产权法以及竞争法作为智力成果的两大法律,通过各自的方式对智力成果进行保护;同时也互相弥补着彼此的不足,从根本上对知识产权所有者的权益进行保护。知识产权法与竞争法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即便在理论上来讲双方处于对立的层面,但其所保护的目标群体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8.
近日,淮南市田家庵区人大常委会组织部分人大代表视察了全区人民调解工作。视察组提出4条建议:加强对后进单位的扶持力度,努力扩大先进面,使人民调解工作全面上台阶;通过区司法局牵头或相邻单位主动交流等方式,增强各相关单位学习和沟通力度,互相借鉴经验,提高工作能力;进一步完善制度,制定操作性强的考核机制,做好回访工作,巩固调解成果;  相似文献   

9.
关于本罪的客体,学界存在其是复合客体还是单一客体之争;对本罪的归属,有的主张将其纳入到刑法分则第六章中,有的认为将本罪置于分则第四章是妥当的:关于本罪的对象,有的认为应该限定为《人体器官移植条例》所规定的“人体器官”范畴,有的则主张扩大,不局限于《条例》的范围;就被组织对象人数多寡问题上则有是一人还是多人之争;对本罪行为的外延和内涵.有的主张通过拓展解释的路径加以延伸,有的则建议完善立法;在本罪犯罪主体是否应该设立单位主体上.出现肯定和否定两种对立观点:在犯罪既遂与未遂区分问题上,存在是结果犯还是行为犯之争;围绕《刑法修正案(八)》第37条第1款与第2、3款的关系.对本罪与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之间是否是对立关系,第2、3款是注意规定还是法律拟制存在争鸣:在承诺效力问题上,围绕是否应该坚持“法益关系错误说”存有争议。我国学界对本罪的研究喜忧参半.期待将来不断改进。  相似文献   

10.
一、法律解释在民商事审判中的现实意义法律解释就是法律适用,“对于适用者而言,恰恰就是在讨论该规范对此类案件事实得否适用时,规范文字变得有疑义”, 也由此产生了法律解释的必要。因此,本文所讨论的法律解释不是单纯的法条解释,而是法律与事实互相寻找、匹配以及结合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一般的案件事实就上升为定案所依据的法  相似文献   

11.
试论质证     
民事诉讼中的质证,目前尚先比较统一的概念界定,对其作专题分析的文章亦很少见,而质证又是整个诉讼活动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故有必要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角度对其进行探讨。一、质证的概念及特征质证,就词义上看就是对证据进行对质的意思,也就是当事人对证据是否属实、是否有效所表示态度的行为。民事诉讼的质证,是指在法院主持下各方当事人对庭审中出示的证据表示认可或否定,以及提出否定的证据和理由,以供法官审查判断的诉讼活动。其特征主要是:(一)主体的对抗性。民诉法规定,证据应当在法庭上出示并由当事人互相质证。这…  相似文献   

12.
《判例法》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判例法是判例具体应用的法规。在我国,判例属于案例,是指适用法律所产生的法律文件,只对法院审理同一类案件具有参加价值。案例尚未提升为《判例法》意义上的判例。 当今世界上,判例法国家与成文法国家之间互相借鉴、融合已成为一种趋势。如实行判例法的美国制定了统一的商法典、商标专利法;实行成文法的法、日等国,则越来越注重判例的作用。本文从法的渊源切入,探讨判例法在我国的适用价值,与法学界同仁共商磋。 一、判例探源 (一)判例是法源 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用以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乃至人与自然关系…  相似文献   

13.
一、依照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八十七条规定,交通警察执行职务时.对所在辖区内发现的道路安全违法行为,有权及时纠正。交通警察对违法行为所作陈述如果没有相反证据否定其客观真实性.且没有证据证明该交通警察与违法行为人之间存在利害关系,交通警察的陈述应当作为证明违法行为存在的优势证据。 二、交通警察一人执法时,对违法行为人当场给予200元以下罚款.符合道路交通安全法关于依法管理,方便群众,保障道路交通有序、安全、畅通的原则和该法第一百零七条规定,也符合《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处理程序规定》第八条规定,是合法的具体行政行为。  相似文献   

14.
“法理”在哪里?“法理”在“法”里,在诸多具体部门法里。如民法,如果没有民法法理,那民事权、所有权、物权、债权、知识产权等种种民事权利制度与法律靠什么支撑起来呢?故曰:部门法中有法理,应用法学中有理论法学。法理学岂能唯我独“理”,似乎“只此一家,别无分店”!而要潜心深入各个部门法的法理领域,吸收丰富的营养,以使自己根深叶茂,生生不息。部门法学呢,未可拱手揖让,自丢阵地,使自己变为干瘪的章节条款项。法理学的法理同部门法学的法理应是互相依托、互相贯通、互补互动。“法理”在哪里?“法理”在社会里。社会…  相似文献   

15.
叶良芳 《法律科学》2014,(1):98-108
法条竞合,是指在法条动态适用过程中,似乎有数个法条可以评价待决行为事实,但实际上仅有一个法条具有评价资格的情形。法条竞合是一种非真正竞合,其实乃评价主体的一种主观“误认”,其原因是错综复杂的法条规定所导致的找法困难。刑法分则法条本质上具有互斥性,所谓的法条逻辑类型并不具有确定性,最终仍将归结为对构成要件的解释。因此,法条竞合基本上是一个虚化的概念,并不存在一个可验证性的标准,其理论价值相当有限。即使取消法条竞合概念,也不会给案件认定带来实质性的影响。不过,法条竞合概念仍然具有一定的对照功能,特别是在界定想象竞合犯、明确刑罚适用原则等方面。  相似文献   

16.
王永 《人民司法》2023,(2):29-31
<正>【裁判要旨】法条竞合和想象竞合的区分主要有两方面:从形式标准来看,法条竞合的数罪具有包容或交叉关系,而想象竞合的数罪则无逻辑关联;从实质标准来看,法条竞合中数罪侵犯的法益具有同一性,即没有超出一个罪名保护的法益范畴,而想象竞合犯则同时侵犯了数个犯罪保护的不同法益。对于“择一重处”中刑罚轻重的判断,应以犯罪行为所对应刑档的最高刑、最低刑、附加刑的顺序依次进行比较,刑重者为重罪,刑轻者为轻罪。  相似文献   

17.
基于意思自治原则,大陆法系传统代理制度奉行显名主义,故代理仅指直接代理,间接代理被称为"行纪".我国<合同法>第402条的规定系对"以被代理人名义"的扩张解释运用之结果,但其第403条则借鉴英美法中的代理规则,承认间接代理在一定条件下得发生本人与第三人之间相互的违约责任请求权.这一做法,并非承认间接代理在任何情况下均得在本人与第三入之间发生直接的效果归属关系,故其并非对显名主义的否定,且对既有代理制度具有朴充和完善之功效.我国<合同法>所规定的"行纪"应解释为行纪经营者所从事的商业活动,故该法第402条对之不得适用,而该法第403条则仅适用于非行纪的间接代理而不适用于行纪.  相似文献   

18.
1999年刑法修正案第一条规定了一种新罪,即隐匿、故意销毁依法应当保存的会计资料罪。认为刑法修正案第一条是规定新罪的理由有四点:它是在“第一百六十二条后增加一条”,具有规定新罪的独立立法意图;它规定了该罪的犯罪主体;它专门规定了该罪的法定刑;它的规定,是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的规定相适应的。  相似文献   

19.
当法条之间存在所谓特别关系、补充关系时,不同法条规定的法定刑轻重不是决定法条适用的关键。"劣位法"对行为人的量刑具有参照价值,因为当"优位法"未能充分评价行为人的犯罪行为时,仍应当根据"劣位法"比附量刑。此外,还应当承认"劣位法"具有"量刑上的封锁作用",以保障法条竞合时的量刑衡平。对法条竞合量刑规则作学理解释时必须遵循立法原意,同时应根据法条对行为的充分评价程度决定适用哪一法条。"重法优先于轻法"和"两罪互斥论"均属超越立法原意的解释,对之应当予以否定。  相似文献   

20.
我国刑法中的法条竞合及适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刑法理论上,法条竞合是指同一犯罪行为,因法条的错综规定,出现数个法条所规定的构成要件在其内容上的重合或者交叉。法条宽合是关于法条之间关系的理论,所要解决的是一个行为在数个法条的情况下该适用哪个法条的问题。法条竞合是基于刑事立法而产生的,但其存在的根源在于刑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立法者在根据刑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的性质即犯罪客体建立刑法分则体系的时候,由于社会关系的错综交织,不能不在法条所规定的内容上发生一些重合或者交叉。因此,这种刑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的复杂性,就是法条竞合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