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加快发展民族地区经济,缩小民族地区与国内发达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差距,是党的民族工作中的重要任务。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为加快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采取了多方面的有力措施,民族地区的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差距却越来越大,民族地区经济在、全国经济总量中所占的比例呈逐年下降的趋势。比较1985年与1992年.民族地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占全国人均数额的比重下降了2个百分点,工农业总产值下降2.8个百分点,农民纯收入下降2.4个百分点。与经济比较发达的辽宁、江苏、浙…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贵州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已发展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经过改革不切合民族地区农村实际的经济政策和经济体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效地激发了民族地区的农村生产力。民族地区农村落后面貌日益得到更新变化。有关统计数字表明;1987年我省民族自治地方工农业总产值为42.55亿元,比1986年增长22.2%。1987年,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工农业总产值比1980年增长78.37%,财政收入比1980年增长152.8%;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1987年工农业总产值比198O年增长75.60%,财政收入比198O年增长689.4%;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工农业总产值、财政收入分别比1980年增长69.4%和95.7%。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建设事业正沿着稳定发展的轨道前进。  相似文献   

3.
对落后地区经济建设的估价 对事物的估价反映了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影响到人们处理事物的态度和决策。能否正确估价落后地区三十多年经济建设,将影响到我们今后在落后地区经济建设问题上的态度和决策。 三十多年来,落后地区经济建设的成绩是显著的。仅以贵州为例:1985年,全省工农业总产值比1949年增长8.6倍,年均递增6.5%;民族自治地方的工农业总产值比1949年增长4.5倍,年均递增4.8%;1985年,全省人均国民收入达365.4元,民族自治地方人均国民  相似文献   

4.
<正> 一、八十年代湖北农民收入的变化特点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农村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农民收入普遍提高,收入来源不断拓宽,结构得到改善。十年来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收入水平在全国的位次由1980年的第21 位上升到1990年的第14位。 1、十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翻了近两番。1990年,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70.80元,是1980年169.96元的3.95倍,平均每年增加50.08元,年均递增14.72%。比全国年递增13.6%的速度高1.1个百分点。十年间,农民纯收入扣除物价因素后仍增长1.62倍,年递增10.11%;特别是“六五”期间,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递增速度大  相似文献   

5.
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民族贫困地区和发达地区之间的关系,控制和逐步缩小地区差距,是促进国民经济全面健康发展,保持祉会稳定,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的重大任务。昆明是云南多民族的边疆省会城市,是多民族散杂居的文化名城。全市辖四区八县,其中有两个自治县,10个民族乡,总人口370万,少数民族成份45个,世居少数民族8个,人口47万,占全市总人口的13%,民族地区地域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55%。根据1994年统计,改革开放十多年来,昆明市民族地区经济以年递增长10%左右的速度增长。1994年民族地区工农业总产值比1985年增长4.1倍,路南…  相似文献   

6.
一、当前我国地区经济差距的现状(一)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1.GNP和人均创造GNP的差距明显。从国民生产总值看,1995年全国国民生产总值达57650亿元,东、中、西地区分别为34013亿元、15277亿元、8359亿元。从人均GNP指标看,1995年全国人均创造国民生产总值为4757元,东、中、西部地区分别为7910元、3250元、2696元。2.工农业总产值绝对差额扩大。1981年东部与中西部工农业总产值的绝对差额为2562亿元,1995年达到20447亿元。14年间,东部与中西部的绝对差…  相似文献   

7.
文摘     
争取基本上奠定有中国特色的新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基础,大力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和智力开发,不断提高经济效益,使1990年的工农业总产值和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或者更多一些,使城乡居民的人均实际消费水平每年递增百分之四到五,使人民的生活质量、生活环境和居住条件都有进一步的改善。  相似文献   

8.
五、正确处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一)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反差解放后,广大的民族地区一步从前封建社会和封建社会跨入了社会主义社会,实现了生产关系的若干个阶段跨越,大部分民族地区生产力也随之得到了提高,经济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全国民族自治地方,1993年比1952年工农业总产值增长1549.33%,农业总产值增长558.6%,工业总产值增长7634.04%,粮食总产量增长272.56%,棉花总产量增长3479.29%,油料总产量增长515.90%,大牲畜年末头数增长208.52%,生猪年末头数增长491.78%,原油产量增长314…  相似文献   

9.
城市风     
《学习与实践》2005,(11):4-5
魏后凯:中部GRP接近全国平均水平需要81年。——从发展的观点来看,中部地区要实现最低的崛起目标,应该说经过一段时期的努力是可以实现的。然而,中部地区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最高崛起目标,却是相当困难的,也并非是近中期能够实现的。在1980~1999年,中部6省GRP(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比全国各地区平均水平低0.7个百分点,2000~2004年比全国低0.9个百分点。假如今后各地区GRP按照10.5%的平均速度递增,中部6省增长速度比全国平均水平高0.5个百分点,那么中部人均GRP要达到  相似文献   

10.
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是我国今后15年经济社会发展必须贯彻的一条重要方针。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逐步缩小曲靖民族地区与曲靖区域经济间发展差距,是促进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的一项重要内容。改革开放以来,曲靖地区经济持续增长,形成历史上最辉煌的发展时期,1995年与1978年相比,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13.9%。工农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13%,但由于发展起点不同,获得发展机遇不同,民族地区与全区发展差距逐渐扩大。民族地区人均收入与全区平均水平差距由1990年的146元拉大到1995年的427元。1995…  相似文献   

11.
要实现本世末纪我国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的战略目标,从1981年到2000年的二十年问,全国工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要增长7.2%;而截至到1983年的前三年,平均每年的递增速度达到了7.8%,就是说,按照这样的速度发展下去,“翻两番”的战略目标是可以提前实现的。  相似文献   

12.
<正> 粮食生产中的政策问题透视“七五”以来,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粮食生产呈稳步增长态势。然而,在粮食生产持续增长的同时,由于现行粮食政策不完善,流通机制不健全,粮食购销矛盾激化,导致县、市经济和农民利益大量的流失。以湖北省监利县为例,从社会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看:“七五”期间,该县国民生产总值平均每年递增3.5%,低于全地区2.3个百分点,国民收入年递增率为4.4%,低于全地区3.28个百分点;而同期粮食年递增率为2.9%,高于全地区0.9个百分点。从地方财政收入看:1980年至1990年省首批15个达标县(市),财政收入平均增长幅度为80.3%,而在其例的监利县增长幅度为61.3%,低于其他县市19个百分点。1990年全县财政总收入  相似文献   

13.
苏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一个新兴的、对外开放的经济城市,已初步成为经济发达、文化繁荣、人民富裕、社会安定的地区。从1980年到1992年,全市国民生产总值由40.68亿元增加到326.28亿元,整整翻了3番;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由784元提高到5765元,增长6.35倍;工农业总产值按1990年不变价计算,由131亿元上升到1324亿元,增长9.1倍。在全国大中城市中,1992年全市的国民生产总值名列第五位,乡镇工业总产值继续保持第一位。苏州经济能够迅速崛起,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关键在于有一支能够站在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前列,带领群众一心一意干现代  相似文献   

14.
贵州足山区,又是多民族地区,探讨民族自治地区畜牧业的发展趋势,对制定民族自治地区和全省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繁荣民族经济,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全面高涨,尽快摆脱“干人” 地位,力争人均工农业年总产值接近或赶上全国平均水平,逐步消除民族间事实上的不平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胡毅 《前沿》1996,(11)
关天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差距问题胡毅一、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现状亚.经济总量小,人均收人水平低。199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以下简称GDP)为3.45亿元,其中,东部沿海地区为1.89亿元,占全国GDP的比重为54.87%,西部民族地区仅为0.65亿元...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健全,社会经济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方面,就全局看,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保持了持续、快速、稳健增长的势头;另一方面,就局部经济发展比较,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薄弱地区发展差距越拉越大,呈现出明显的“马太效应”。仅就江苏泰县来看,1993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1024元,经济薄弱的黄桥革命老区16个乡镇农民人均收入只有700多元,最低的仅603元,与最高收入的乡镇相差840元。面对发展市场经济带来的新情况、新特征、新要求,要加快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步伐,尽快缩小与发达地区药落差,就必须用市场经济的新思维…  相似文献   

17.
我们响水县近10年来,通过接受高等院校和苏南的技术、经济辐射,全县经济呈加速发展的态势。“八五”期间工农业总产值平均递增速度达到22.6%,比“七五”上升12.5个百分点;今年预计全县工农业总产值可比上年增长30%。可喜的是,今日之响水在某些方面也初步具备了向外辐射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备课卡片     
我国经济进入发展生机最旺盛时期据有关部门的可靠测算:1985年,我国的社会总产值将突破一万五千亿元,“六五”期间平均每年递增10%以上;国民收入将超过六千一百亿元,五年平均递增9%以上;财政收入将大大超出一千七百亿元的预测,五年平均递增12%以上。在“六五”期间,全国居民消费水平人均达到近四百元,平均每年递增11%多。象这样连续五年从生产、流通、消费到经济效益,保持全面、协调和快速地向前发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突飞猛进,仅短短十多年间就实现了总产值翻两番的目标,人民生活水平提前达到小康,一跃成为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广东“四小虎”之一的东莞市,社会总产值、国民生产总值、工农业总产值、国民收入四项主要经济指标自1980年以来的增长率都在  相似文献   

20.
农村改革十年,宜春地区农村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1989年全区农业总产值达21.54亿元、比1978年增长了2.53倍,乡镇企业产值达到23.09亿元,已占“半壁江山”,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38.5元增长到663元,增长4.7倍。特别是近几年来全国农业出现徘徊的情况下,我区农业仍然保持持续稳定的增长。1984至1989年,农业总产值,每年平均递增7.92%’粮食产量增加21.74万吨,每年平均递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