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工人农民   1篇
中国共产党   1篇
中国政治   7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梳理城中村生成及存在发展的理论逻辑,并在此基础上探求城中村改制与改造的实践逻辑,是让已经污名化的、具有类贫民窟特点的城中村,转型为现代城市社区的必由之路。城中村改造,无论是政府主导还是市场主导,大规模的推倒重建都值得反思。树立综合性与渐进式的改造理念,建构主要利益相关者的良性互动机制,是成功改造的基本。  相似文献   
2.
城中村是各大都市乃至小城市必须面对的难题。这些村庄在改革的大潮中来不及退却.犹如一滴突如其来的松脂裹住了一只呆头呆脑的苍蝇,又或像一个身穿破衣闯入都市的“乡下人”,成了都市的异类甚至“怪物”。改造城中村,确是城市化进程中一道绕不开的坎,改造的关键在“人”不在“城”:城中村的村民,城中村的打工者,城中村的小商小贩、出卖身体者、贩毒造假者……他们是城市的伤口。正如一位专栏作家所言:“城中村考验政府治城能力的关键在于:你是视外地人为城市子民,想接纳并安置好这群人,还是视之为城市的累赘和威胁,想管束并驱逐这群人?”——题记  相似文献   
3.
据笔者对广东民族学院100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78%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在双休制后的周末活动依然主要是:观看影视球赛、打牌下棋、睡觉、探亲会友、宿舍里闲谈、听收音机、看书、锻炼身体、歌舞娱乐,并认为和双休制以前相比,除休闲时间延长外,基本上还是沿袭着过去的休闲活动方式。这种单调与缺乏新内容注入的双休生活方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突飞猛进,仅短短十多年间就实现了总产值翻两番的目标,人民生活水平提前达到小康,一跃成为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广东“四小虎”之一的东莞市,社会总产值、国民生产总值、工农业总产值、国民收入四项主要经济指标自1980年以来的增长率都在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大规模与加速度城市化背景下,城市流动人口对低成本生活形成的刚性需求;社会分化的空间呈现及其结构化,城中村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积淀及其结构化所形成的约束效应;城市流动人口公共需求与政府体制及机制滞后所形成的矛盾关系,以及这种矛盾关系转换的慢时耗性。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与影响,致使城中村流动人口聚居区具有暂时难以替代的功能。城中村空间改造与升级,必须在关注这一特定功能前提下,才能顺利推进。  相似文献   
6.
蓝宇蕴 《思想战线》2007,(4):100-106
流动人口是从传统计划体制中"裂变"出来的最庞大社会群体,但"裂变"的发生,却没有及时而有效的管理体制加以整合,致使我国转型期诸多城市问题均程度不等地与流动人口问题相关.为缓解城市社会问题,适应大规模流动人口管理的需要,广州市政府建构了新的流动人口管理体制,把"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行政管理架构"复制"到流动人口管理上,并以出租屋作为管理"切入点",确立了流动人口管理的独立主体与专门组织体系.但新体制中体现出以强化政府性力量为导向的、以出租屋为"切入点"的、以税费征收为基层实际利益驱动的流动人口管理,仍然需要在理论上加以反思,在实践中加以改进.  相似文献   
7.
非农化村庄经济形成的社会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农化村庄经济是非农化村庄存在发展的基础 ,是非农化村庄现存格局的决定性因素。非农化村庄经济的形成是农村城镇化中诸多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其中 ,自主选择空间与自由流动资源的并存是非农化村庄经济形成的前提 ,非农化村庄利益共同体的内聚是村庄经济形成的动力 ,以非正式制度为主的村社积累机制是村庄经济形成的机制保证。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广州荔湾区"六普"资料为根据,就"人户分离"问题与社区建设的关系进行了梳理与探讨。荔湾区"六普"数据显示,在户籍人口为主的管理体制下,"人户分离"现象普遍,易诱发社区公共资源配置失真、流动人口公共需求难以满足、居民生活便利性受阻等问题。"人户分离"问题的治理,除依赖"顶层"部门的制度与工作配合外,属地化社区人口管理服务机制与具有暂时替代意义的有关机制建设,是化解问题的主要策略。  相似文献   
9.
2009年底,广州市政府启动了大规模城中村改造,这种“运动式”改造,是在政府与市场合力推动下“改”起来的。以自发流动人口聚居区与非正式经济立足的城中村,区域空间形态与其非正式经济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以空间形态为核心的改造,可能使原有非正式经济体系发生急剧转型或撤退,并给流动人口城市居住及生活以致命影响。由于城中村非正式经济拥有细分市场下的特定指向性,是城市弱势群体的基本经济方式,应拥有现背景下合理性生存空间。结合原有社区基础,引入更具有弹性与社会效益视野的城市更新理念,逐步实现城市改造,并为非正式经济留下必要生存发展条件,会更有利城市共赢发展。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