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德国极右势力抬头及对在德中国公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俊峰 《德国研究》2007,22(4):28-30
2007年8月20日,德国东部小城米格尔恩发生一起性质恶劣的排外暴力事件,8名印度游客光天化日之下被当地极右分子围攻,竟无人制止.此次事件引发了德国公众关于德国极右势力抬头的讨论,各主要政党也为是否应取缔极右政党国家民主党(NPD)展开激烈辩论.本文试从深度挖掘德国极右势力抬头的背景及其对在德中国公民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新纳粹是存在于今日德国的一股极右势力。它的极端排外、仇外和狭隘民族主义的主张及行为已引起全世界的焦虑。本文比较全面地介绍、分析了新纳粹势力产生的背景、概况以及德国政府反新纳粹的主要措施,所论足以引人深思。  相似文献   

3.
自乌克兰危机爆发以来,乌克兰东部地区是否可能发生分离成为当前学术探讨的焦点。将当前乌克兰东部与格鲁吉亚南奥塞梯的分离进行比照,发现两者都有分离国际化的风险。与乌克兰不同的是,南奥塞梯的分离风险更加难以控制。作为未被承认的政治实体,南奥塞梯不仅牵涉到国内民族问题,更牵涉到国际伦理规范和国际关系理论等诸多问题。南奥塞梯分离国际化带来两大影响:1、大国势力介入,民族问题难以解决;2、建构式的分离策略以及系统分离情境的建立使得分离问题难以彻底解决,分离将作为南奥塞梯政治现实而长期存在。而乌克兰东部地区的分离由于:1、大国势力介入有限,国际力量难以直接参与;2、建构式和系统式分离文化难以迅速形成,没有分离的历史经验和技术手段供分离势力参照,乌克兰东部地区的分离风险可能得到乌克兰政府的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4.
德国统一近五年来,德国东部的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一直是德国、欧洲乃至世界关注的热点之一。本文以大量的数据,从国民生产总值、国家消费增长、资金投入、内外贸易、劳动力及失业率等方面分析了东部经济发展的成就与问题,指出:德国东部经济目前正是回升之势,它已不再是限制德国经济发展的因素,而成为德国经济增长的新热点。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在日本国内政治舞台上一直存在着一股极右势力,这股势力不断扩充力量,制造事端,干扰日本国内政治走向,影响日本对外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进入八十年代后特别是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以来,随者日本国力的进一步增强以及冷战的结束和两极格局的瓦解,日本所处的内外环境到了明显的改善,这一变化客观上减少了对日本极右势力的束缚,拓宽了它们的活动空间,助长了它们力量的发展,扩大了它们的影响,从而推动日本政治向总体右倾,总体保守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6.
在六八运动50周年纪念和右翼民粹势力崛起的背景下,本文尝试通过对文化和社会事件及其论述的公共话语的跟踪,梳理当下德国的"左倾"自由主义政治遗产。作为"左倾"政治一向特别关注的边缘群体,土耳其移民及其后裔为主的外来移民、犹太人以及东德人是研究以记忆、融合与认同为核心的德国话语的重要样本。当下的德国在厄齐尔事件之后已经无法继续维持多元文化主义的"酷德国"想象,维系战后德国认同的"历史反思"叙述必须回应对于文化中心主义的批评和来自新的犹太主体性的挑战,而愤怒的东部德国人也以正在形成中的"东德人"意识呼吁德国修正统一以来的历史书写话语。由身份认同纠缠展开的话语转向正在德国悄然酝酿。  相似文献   

7.
原民主德国所辖地区,在经历了1989~90年的剧烈变动的震颤之后,已经成为统一后德国东部的五个新的州。然而,还在人们庆贺德意志国家重新统一的奋亢热情尚未消退之时,高失业的阴影已开始悄悄地笼罩了民德地区。目前,德国东部五州日益迫近承受极限的高失业率,已成为缠绕德国政界、经济界和当地公民的难以摆脱的梦魇。它不仅直接影响了大量原民德公民的日常生活,引发出德国社会内部的不稳定因素,也是横亘在统一后的德国走向经济超级大国道路上令人棘手的障碍。本文打算根据笔者在德国实地考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德国全民政党的绝对优势不复存在,而右翼民粹政党——选择党以及建制派小党的选票不断增多,德国政党格局碎片化趋势加剧。本文以分析德国选民群体为出发点,引入德语文献中的"政治环境"概念,描述不同"政治环境"类型的基本特征,观察近年来德国选民的政治价值取向和政党偏好变化;以2017年德国大选为例,从"政治环境"视角探析德国选择党崛起、全民党式微的原因。一方面,观察选择党在德国东部联邦州势力倍增与选民的经济、就业和教育背景的关联;另一方面,分析德国不同"政治环境"类型的社会文化及经济领域的价值观分歧对全民政党内部矛盾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由于历史原因以及战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联邦德国的极右翼势力不但始终存在 ,而且随形势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 ,尤其是自 2 0世纪 90年代以来 ,极右翼势力不仅有愈演愈烈之势 ,甚至一度十分猖獗。因此 ,德国政府及社会各界与极右翼势力的斗争构成了德国战后政治文化的一个突出特点。本文在简短的历史回顾之后 ,着重介绍了德国极右翼的观点和学说、冷战结束以来德国极右翼势力的情况及其特点、德国政府针对极右翼势力所采取的对策。最后 ,文章分析了极右翼势力在德国长期存在的原因并指出了它未来可能的前景。  相似文献   

10.
以西部持续衰退为特征的德国宏观经济所面临的问题是:结构性矛盾突出、东部经济体制转轨困难可能延长衰退期以及德国经济衰退期滞后。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关注:1.刺激投资和放松银根的趋向;2.在增加工资、刺激消费、增加税收之间作出选择;3.由于失业而引发的各类社会矛盾。1994年将是检验德国经济政策调节功效关键的一年。  相似文献   

11.
本文重点分析了德国东部地区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其对中国的启示。两德统一后,联邦德国的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着一个特殊的处境,即它要同时去对付西方发达工业国家和东方经济体制转型国家的双重问题,这在全世界是绝无仅有的。从劳动力市场的运行看,要在原民主德国社会经济体制转轨的同时,建立起劳动力市场,这是一个十分艰巨的任务  相似文献   

12.
王道征 《德国研究》2023,(6):30-50+147
近年来,德国南海政策调整越发明显。政治层面,德国除了在欧盟框架内发声,还越来越频繁地就南海问题独立表态;外交层面,德国与南海周边国家的合作由经贸合作向安全议题合作拓展;军事层面,德国海军的南海地区行动从谨慎克制向追求积极有为转变。德国南海政策调整的原因是多样的,既有国家层面安全和外交政策转型的驱动,也有地区层面国家竞争和区域利益的共同作用,还有国际层面的威胁认知和“全球力量”身份塑造的推动。然而,德国政治精英的立场分歧、军事能力和社会民意的限制、价值观外交路线和对华经贸关系的制约,都将成为德国深度介入南海问题的阻碍因素。中国应密切关注德国南海政策动向,在稳固双边经济贸易关系,拓展在人为气候变化、海洋污染、能源转型等议题合作的基础上,推动中德关系朝健康稳定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3.
刘立群 《德国研究》2006,21(1):21-25
本文主要从德国历史、战后两个德国政治文化的差异及其互动、极左翼和极右翼势力问题、和平主义运动及反美情结、融入欧洲作为德国政治文化的主流及其发展趋势等角度阐述和分析德国当代政治文化的脉络和特点。  相似文献   

14.
企业改革是整个经济体制转轨的中心环节。德国东部企业制度的改造,从建立"货币、经济和社会联盟"开始起,在4年多时间就基本完成了。德国为此动用了数千亿马克的巨资。德国迅速但高价型的转轨,令其他"转轨国家"可羡而不可效。但是,由于起点和目标的某种类同性,德国东部企业改选的经验与教训对我国及有关国家均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以德国 2 0 0 2年联邦议院选举为案例 ,本文从执政表现、选举战略和政治机会环境等三个方面对影响西欧社民党选举政治表现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就德国而言 ,其东部地区突发水灾与中东地区战争危险骤增等机会环境因素和施罗德领导下社民党的积极竞选战略 ,而不是经济振兴与减少失业和新右翼政治议题主导了本次大选。结果 ,德国社民党主导的中左“红绿联盟”在最后时刻再次赢得了主体选民 ,而大选前曾长期在民意测验中领先的中右联盟党未能笑到最后。  相似文献   

16.
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对于俄罗斯的整体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地缘政治和社会经济意义。2009年11月13日,俄联邦政府通过的《2030年前俄罗斯能源战略》对其东部地区给予了特别关注,俄能源部门发展的5个战略性倡议中有4项直接涉及东部能源产业的长远发展问题。作为世界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区域,亚太地区是最值得俄罗斯期待的能源出口市场,...  相似文献   

17.
朱哲莹 《德国研究》2016,(2):F0002-F0002
6月17日,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在中德大楼德文图书馆报告厅举行《德国发展报告(2016)》新书发布会。《德国发展报告》一书由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编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每年对德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外交等方面的形势进行跟踪分析与评述,今年重点关注欧洲难民危机背景下的德国。  相似文献   

18.
德国东部经济的改造与反改造──步履艰难的私有化进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国东部经济的改造与反改造──步履艰难的私有化进程肖辉英两德统一以后,德国政府从两个方面对东部地区进行改造,一是彻底改造原东德的上层建筑;二是实行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市场经济体制。几年来其私有进化进程已基本完成,但整个过程步履维艰,留下的问题依然不少。1...  相似文献   

19.
宋全成 《德国研究》2014,(3):94-106
德国联邦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截止到2011年,在德国居住着736.99万外国人,占德国总人口8183万的9%。这表明,德国已成为非传统意义上的现代移民国家。从地理空间分布来看,由于受移民传统、经济发展和移民网络三大因素的影响,绝大多数外国人生活在德国的西部地区,而东部地区较少,呈现出典型的地区差异。从性别比来看,外国人的男性比是51.2%,属于正常范围。从年龄结构来看,尽管与本土德国人相比,外国人相对年轻,但已显示出典型的人口老龄化特征。从国别上来看,外国人主要来源于土耳其、意大利、波兰、希腊和克罗地亚。从出生地来看,外国人中有81.7%在国外出生,他们是通过跨越国境的国际迁移留居德国的。  相似文献   

20.
德国的农业规模经营德国位于欧洲中部,国土面积357000平方公里,人口7910万,其中西部地区国土面积约24万平方公里,人口约6100万。由于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差异较大,下面分别阐述其农业规模经营情况。一、西部地区的农业经营规模据官方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