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顾土 《同舟共进》2013,(3):74-76
于是之是当之无愧的艺术家,论人品、论艺品,都是当代中国艺术界的典范,但他更喜欢自称"演员",因为演员是他的职业,也是他的生命。1980年代,我与于是之先生有过数年的交往,那时曹禺先生是北京人艺的院长,于是之是第一副院长,主持日常工作;而我则是《人民日报》文艺部的记者。为了增加戏迷与剧院的交流,在于是之先生的推动下成立了"北京人艺之友联谊会",我有幸成了最年轻的理事。理事有理事的好处,无论老戏新演还是新戏初演,每位理事都会获得一张赠票。  相似文献   

2.
评剧的创新     
评剧的创新丁末北京的一座剧场里坐满了观众。他们中的大部分年纪都在四五十岁以上,真正称得上是评剧的老戏迷。有些观众还随着台上的演员一起轻声哼着戏文。使戏迷们如此投入的是《金沙江畔》──近来已很少演出这样的令人过隐的戏了。对于评剧的戏迷来说,《金沙江畔》...  相似文献   

3.
台胞谢海园建戏楼活跃家乡文化生活方城县杨集乡方庄是一个深山村,如今文化生活异常活跃。每到晚上,方圆十里八乡的山村“戏迷”们,总要来到方庄戏楼前观看剧团演出,声声鼓乐、悠悠唱腔洗去一日的疲劳。人们不会忘记:这是该村台胞谢海园情系故土,捐资30万元兴建戏...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京剧舞台上,有个武生演员,他演《狮子楼》、《十字坡》等戏中的武松,威武潇洒,形神毕俱,被广大戏迷誉为“江南活武松”。他就是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盖叫天。盖叫天(1888—1971),原名张英杰,号燕南,原籍河北高阳,定居浙江杭州。11岁进天津隆庆和科班  相似文献   

5.
上海曲艺家协会的老领导吴宗锡先生多次对我说,姚慕双老师是个“好好先生”,人缘非常好,但他决不是个“和稀泥”、“捣浆糊”的人,他话说得不多,却爱憎分明,敢于发表意见,往往一针见血,切中时弊。  相似文献   

6.
高锡嘏 《春秋》2010,(3):42-44
老济南是指我所能记忆和听说的那个年代.大约在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初期。那个时候人们常说的看戏或听戏.指的都是京戏。看其他的戏则直称其名,如“看河南梆子”、“看蹦蹦(即评剧)”等。更老的人则把京戏称之为大戏.因为那时最大的戏院只演京戏,不演其他戏种。老济南对京戏的情结.虽比不上京、津、沪那么有名,但在各省中还是很有影响的。  相似文献   

7.
《世纪行》2009,(6):23-23
谭门第六代传人谭孝曾1949年生于北京,1960年考入北京市戏曲学校,师从王少楼、杨菊芬学习谭、余派老生剧目《二进宫》、《断密涧》、《鱼肠剑》等,师从诸连顺、徐元珊先生学习《石秀探庄》、《蜈蚣岭》等武戏。入学三月后即登台演出了《二进宫》。1968年毕业后开始在祖父谭富英、父亲谭元寿的教诲下学习谭门本派剧目,同时在中国京剧院向李少春学戏、练功。后调北京京剧院,  相似文献   

8.
产生于50年代的京剧《奇袭白虎团》是部好戏,许多人看过这部戏.熟悉戏中传奇般的战斗情节,勇敢机智的英雄人物严伟才(即志愿军203师607团侦察排副排长杨育才)。然而人们并不了解这个戏外还有戏呢!1995年8月28日《北京青年报》转载《华商时报》应跃渔写的文章,标题叫《奇袭白虎团真正的英雄》,我卖后非常气愤,想不到时隔40多年.老故事中又出了个“新英雄”,真可算作一大“新闻”。最近又了解到,这一“新闻”在北京、上海、山西等地多次见诸报端,造成恶劣影响。我作为当时的团政委,战斗组织指导的参与者,对这次奇袭白虎团战斗…  相似文献   

9.
杀戏,又名“老砍刀戏”,是现今普洱市景东彝族自治县者干河一带流行并得以较好保存、世代传袭的一种古老而独具区域魅力的民族民间稀有剧种,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重要的学术价值。2000年,杀戏被列入云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相似文献   

10.
台湾地区新当选的领导人陈水扁先生已正式宣布就职了。由于他是主张“台独”的民进党的重要成员,又是国民党主政台湾50多年来第一次变更政权所出现的新领导人,因而备受各方瞩目是很自然的。这里,我们想结合他的“就职演说”,试谈一下他主政台湾以后的两岸关系。  相似文献   

11.
老祁和他的收藏品叶国标老祁全名祁治平,50岁的人其实并不显老,只因为他在上海大中华橡胶厂一干就是30年的资历,大家都尊称他为“老祁”。骑车去邮票市场转一圈是老祁下班后的头等大事,“现在邮市很火,隔三差五地总会上一批新货。”去看一看又出现了什么好邮票,...  相似文献   

12.
新治家格言     
木林森 《辽宁人大》2008,(11):46-46
老马是机父里的老“行政”,大家当面喊他“老处长”,背后叫他“老古董”。老马其实不是处长,只是他干于亍政后勤多年了,始终一副老嘀筋,今天唠叨张三水龙头没关严,明天责备李四没随手关上走廊灯,见啥管啥,比个处长还操心,所以大家叫他“老……”。  相似文献   

13.
名医纪事     
王继岐先生是我们那一带的名老中医,他小我父亲三岁,我尊称他为继岐叔。“继岐”两个字,意思明确,继承岐黄妙术,读起来颇为粘口,就像绕口令,我常常发错音。继岐叔对我说,我这个名字喊着别扭,别难为你了,你就叫我瘸子叔吧!继岐叔一条腿瘸得厉害,行走十分困难。一个瘸子,又是妙手回春的中医。其名声是可以想像的。有趣的是,他从不以瘸为憾,反而自鸣得意。每当有人称他“王先生”或“继岐先生”的时候。他总是更正,叫对方从此叫他“瘸子先生”。他对众人开玩笑说,你们都是两条腿一般长,真真是庸俗啊!春节贴对联,他最爱写的是那副戏联:“世路尽羊肠行行且止,先生移鹤趾飘飘欲仙。”  相似文献   

14.
丁聪纪事     
明红 《现代人事》2000,(8):33-34
丁聪先生的家在北京西三环路侧。丁聪为人坦率、真诚、风趣,面庞饱满红润,嘴角总带着笑意。他的形象和年龄有点对不上号——尽管丁聪今年已经八旬有四,但依然不老。不老不仅因为其有一头乌油油的黑发,一双明锐的眼睛,也不仅因为仍然自称“小丁”,或因为其创作颇丰,更因为他有一颗年轻的心。  相似文献   

15.
祖父是戏迷,尤迷杨派,擅唱《洪羊洞》、《文昭关》,一直唱到90多岁,实在唱不动了才住口。父亲也是戏迷,可惜嗓音条件差了些,所以以品戏为主。  相似文献   

16.
做一个君子     
这是一个令人回味、感慨的新闻镜头。 8月6日,在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95岁生日之际,温总理赶到医院看望了他.并送了一盆枝繁叶茂的君子兰。君子兰的花语除了“高贵”、“宝贵”外,尚有“丰盛、有君子之风”的寓意。总理送君子兰,可谓意蕴深含,既透出对羡老“君子风范”的景仰.又是对世道君子之风的呼唤。总理希望,每一个人都像羡老一样做一个真正的君子。  相似文献   

17.
张军  张元彪 《春秋》2010,(5):59-60
中国京剧“四大须生”之一、奚派唱腔创始人奚啸伯先生,1956、1964年,两次莅临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演出.把他的洞箫声韵、儒雅艺术留给了淄博人民。今天,奚先生及当时交往的博山老票友已多半过世,  相似文献   

18.
张和敬 《台声》2023,(3):84-88
<正>在台湾,有一位103岁的老者许历农,被泛蓝阵营亲切地称为“许老爹”。当李登辉抛出“两国论”、一意孤行走“台独”路线之际,他义无反顾地脱离国民党,加入新党,成为新党的“精神领袖”,并自组新同盟会,担任会长,衷心追随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理念;当陈水扁搞“一边一国”“去中国化”“终统”和“法理台独”之际,他更是痛心疾首、坚决与之抗争,捍卫中国主权的完整,并为之殚精竭虑、奔走呼号。他曾反复地表示,他唯一的愿望,就是在有生之年看到国家的统一。  相似文献   

19.
孫中山先生名文,號逸仙。“逸仙”是他的中文老師、傳敎土區鳳墀為他取的。孫中山先生在廣州博濟醫學院、香港雅麗氏醫學院,以及在澳門、廣州開業行醫,遊歷歐美諸國直至逝世前致電蘇聯的遺書,都是用“逸仙”之號。 孫中山幼名“帝象”。“孫帝象”這個名字一直用到一八七八年他十二歲往美國檀香山求學的時候。十八歲在香港人基督敎受洗禮,號“日新”,這是取《大學》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之義。十九歲在家鄉廣東香山翠亨村完婚時取字“德明”。一八九四年,孫中山先生上書清朝大臣李鴻章,這封信後來在《萬國公報》上發表時,署名“廣東香山來”。“中山”是孫先生的號。一八九七年,他  相似文献   

20.
甘铁生 《台声》2003,(2):14-16
在广东省台资企业的老板中,流传着一个响亮的名字:万海水。用东莞台商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陈明致先生的话说:提起万老,不仅仅在广东台商中,就是“在大陆,无论哪里的台商举办活动,都会邀请万老。万老也会不辞辛苦地赴会,极少缺席。”万海水何以在台商中有如此响亮的名字?当记者在广东采访台资企业时,广州市台资企业协会常务理事张明先生告诉我说:“万老之所以如此德高望重,跟他无比热衷台商事宜、关注祖国大陆的改革开放、全身心地投入到祖国大陆的经济建设并热衷于两岸的公益事业紧密关联……他的高风亮节,使接触过他的人都不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