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外奇穴,又称"奇穴",是指尚未归属十四经的腧穴,因其有奇特临床效果,故称之.经外奇穴虽在十四经之外,却是针灸腧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十四经穴的补充.历代文献对奇穴的记载虽不如经穴详尽,但也收录颇多,奇穴多取法独特,疗效显著,故对奇穴的起源、形成及发展进行探讨,是颇具意义的.  相似文献   

2.
杨骏认为情志失调、机体阴阳失衡为抑郁症的发病主因.该病病位在脑,涉及心肝.杨骏治疗抑郁症以首辨阴阳调脑神,次辨气血调心肝为原则.根据抑郁症的不同病期,分期论治,强调全病程治疗.选穴以水沟、百会、印堂、鸠尾、气海为主穴,注重通阳养阳的同时合以任脉腧穴以平调阴阳.  相似文献   

3.
对十四经穴中的“风穴”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发现这些腧穴在临床应用中具有共同特点,它们都具有祛风、散风的作用,常用于治疗与风邪有关的疾病,但又有自己的个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针刺三重穴加放血疗法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40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治疗组采用针刺三重穴加放血疗法治疗,对照组采用颈项针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3周,观察眩晕改善情况、眩晕障碍量表评分及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组临床疗效有优于对照组的趋势,但疗效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眩晕障碍量表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各项评分降低程度较对照组更为明显(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项指标差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刺三重穴加放血疗法能显著改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的临床症状,减轻眩晕障碍对日常生活的影响,改善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状态。  相似文献   

5.
《灵枢》中手三阳经病候未提及脏腑,且相应腑病治疗中未包含手三阳经腧穴。从手三阳经经脉命名及循行、标本根结及合治内府理论角度,发现大肠、小肠、三焦与手三阳经气的联系不如与足三阳经气联系紧密,临床相应腑病治疗也多选取下合穴,而非手三阳经腧穴。但《灵枢》手三阳经病候某种程度上是大肠、小肠、三焦主病的代称,且手三阳经腧穴对相应腑病亦有疗效,只是临床较多用于治疗外经病。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刃针结合肌筋膜激痛点(myofascial trigger point,MTrP)原理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4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2例,对照组42例。治疗组采用刃针结合MTrP原理治疗,对照组用毫针针刺颈夹脊穴为主治疗,两组治疗后均予龙氏正骨手法治疗,治疗2周后(共治疗5次)统计疗效。结果 治疗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Z=-2.453, P<0.014);在提高眩晕症状和功能评分及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方面,以及在降低齿突生长性偏移(odontoid growth offset value,DO)、双侧齿突侧块间距差(bilateral odontoid lateral mass spacing difference, VBLADI)方面,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 刃针结合MTrP原理治疗颈性眩晕在提高临床疗效、改善血流速度、缓解颈性眩晕症状及恢复功能等方面均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7.
俞募配穴法治疗顽固性失眠2例黄峥(江苏省南京市中医院210001)关键词:失眠;俞穴;募穴;针刺疗法中图法分类号:R256.23;R224.2俞募穴是脏腑经气输注于背腰部和胸腹部的腧穴,各有12穴。俞募穴与各脏腑的病变有密切关系,脏腑发生病变时,每在...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热敏态腧穴温度觉阈值特征,为腧穴热敏的客观显示与临床温控激发优化参数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纳入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40例,应用温度觉定量测定技术,分别测定患者大椎穴、肩井穴、肩髃穴的热觉阈、热痛阈、热耐痛阈,根据每个腧穴是否出现热敏灸感分为热敏组和非热敏组,比较其温度觉阈值差异。并在此基础上,对热敏态肩井穴给予42 ℃热刺激进行温控激发,观察热敏灸感的差异。结果 大椎穴、肩井穴、肩髃穴热敏组热觉阈值、热痛阈值和热耐痛阈值分别明显高于同一穴位非热敏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热敏态肩井穴激发温度为40 ℃时比较,42 ℃时灸感强度更强,潜伏期时间更短,效应期时间更长,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热敏态腧穴与非热敏态腧穴具有不同温度觉阈值特征,热敏态腧穴热觉阈、热痛阈、热耐痛阈值均高于非热敏态腧穴;不同的激发温度,热敏灸感出现的灸感强度、潜伏期、效应期时间不同,42 ℃为临床较佳激发温度。  相似文献   

9.
哑门(Yamen,属督脉经)是临床上十分常用的腧穴之一,用于治疗头痛、眩晕、目赤肿痛、中风、舌强、失语、半身不遂等症。由于它位于人体项部,所处位置特殊,在针刺时如果操作不慎,针刺过深或针刺方向错误,易造成医疗事故。早在《素问·刺禁论》中就曾对针刺头项...  相似文献   

10.
新安医家徐春甫治疗眩晕的简便效方含大黄、荆芥穗和防风各等分,以大黄为君药,以利为度的通下法治疗眩晕,上病下治,塞者通之,是眩晕的创新性治疗法则.  相似文献   

11.
神门穴是手少阴心经输穴、原穴,在临床选穴中具有重要地位。其功效、主治包括:宁心定悸、化痰定志,可用于治疗心主血脉、心主神明功能失常所致的心悸怔忡、癫狂、痫等神志病;调和阴阳、安神利眠,可用于心肾不交所导致的高血压病、失眠、眩晕等病;益气固摄、利水渗湿,可用于遗尿、水肿、小便不利等病症;消食和胃、理气消积,可用于脾胃不和所致的脘腹胀满、嗳气呃逆、便秘等脾胃病;止咳平喘、利咽明目,可治疗经脉循行所过的肺系疾病或眼部疾病;通络止痛,可治疗由于气机不畅、血液瘀滞导致的关节不利、手臂挛痛、掌中热等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背俞穴拔罐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稳定期患者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功能的影响. 方法 将8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解痉平喘、止咳祛痰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背俞穴拔罐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免疫球蛋白和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 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治疗组IgG、IgA、IgM和CD3+、CD4+、CD4 +/CD8+均显著升高(P<0.01),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 结论 背俞穴拔罐可明显改善COPD稳定期患者的免疫功能,起到了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李业甫筋骨并举整脊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0例颈性眩晕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推拿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常规推拿结合李业甫筋骨并举整脊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眩晕残障程度评定量表(dizziness handicap inventory,DHI)评分及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结果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均显著升高,DHI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左侧椎动脉、右侧椎动脉、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均有所增加(P<0.05),且观察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李业甫筋骨并举整脊法可以有效调节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以减轻患者的眩晕症状.  相似文献   

14.
颈性眩晕大多是由颈椎病引起的继发性眩晕,属祖国医学"眩晕”范畴,药物治疗往往难以奏效.笔者近年来采用针刺配合刮痧治疗该病,获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芒针深刺会阳穴、次髎穴联合电针治疗脑卒中后便秘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79例脑卒中后便秘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39例),治疗组采用芒针深刺会阳穴、次髎穴结合电针治疗,对照组采用普通针刺方法治疗.两组患者接受治疗的针刺方案均为每日1次,每周6次,持续4周,共计24次.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周平均自主排...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推拿合针刺升提穴、肩痛穴治疗肩周炎的疗效.方法:将100例肩周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两组均采用相同的推拿手法进行治疗,对照组配合针刺常规穴位,治疗组配合针刺升提穴和肩痛穴.每周3次,12次后评定各组疗效.结果:对照组痊愈、显效、有效、无效病例数分别为24,6,8,12,总有效率为76.0%,治疗组分别为25,16,5,4,92.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推拿配合针刺升提、肩痛穴治疗肩周炎具有疗效好、取穴少、易于掌握的优势.  相似文献   

17.
本文观察了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运用益气、化淤针剂治疗35例眩晕证的临床疗效,并设单纯辨证论治之对照组。结果表明治疗组治疗后症状积分值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总有效率为94.3%,优于对照组(71.4%),差异有显著性(P<0.05)。血液流变学指标由高降低,接近于正常值(P<0.05或P<0.01)。提示辨证合益气、化淤针剂治疗眩晕证可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8.
穴位磁疗是以经络学说为依据,用磁场代替针灸,作用于人体穴位或痛点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天然磁石治病古代早有记载,但传统中医仅将其作为药物内服或外敷,直到近代,人们才利用磁石的物理性质和生物磁学特性,将磁场与经络腧穴结合起来防治疾病.20世纪80年代以来,具有中医特色的新磁性针具从物理磁场疗法中脱颖而出,有关穴位磁疗的报道也很多,其适应症已多达数十种.笔者根据中医针灸理论结合近年实验及临床研究成果认为,穴位磁疗作用有赖于针刺及贴敷、磁生物物理特性、腧穴功能特异性等综合效应.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阴阳经穴同刺结合顺势肢体运动治疗脑卒中后遗症的疗效.方法:将160例患者随机分为阴阳经穴同刺结合顺势肢体运动治疗组(n=90)和常规针刺组(n=70),分别给予阴阳经穴同刺结合顺势肢体运动治疗和常规针刺治疗.结果:阴阳经穴同刺结合顺势肢体运动治疗组的临床疗效和ADL积分均优于常规针刺组(P<0.05,P<0.01).结论:阴阳经穴同刺结合顺势肢体运动治疗脑卒中后遗症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艾灸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抗炎消肿的作用,探讨灸法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机制。方法:建立佐剂性关节炎大鼠模型,用特制小艾条悬灸。炎症肿胀度用跖围表示,采用放射免疫法和生化法测定血清中细胞因子(INF、IL-1、IL-2)和自由基一氧化氮(NO)的含量。结果:艾灸足三里、肾俞穴能消肿散瘀、减小跖围、预防或减轻大鼠多发性关节炎;能降低TNF、IL-1和NO含量,提高IL-2水平。除IL-1外,与模型组相比,上述指标差异显(P<0.05)。两腧穴的治疗作用差异不大,与雷公藤多苷的治疗效果相近。非穴组艾灸作用不明显。结论:艾灸足三里、肾俞穴有抗炎消肿作用,其机制与灸疗降低促炎症细胞因子含量、纠正机体免疫紊乱及调整自由基代谢失衡等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