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肺为娇脏,在五行属金,为魄之处、气之主.<素问*五脏生成篇第十>曰:"肺主一身之气","诸气者,皆属于肺."<中藏经>也指出:"肺者,生气之源."可见,肺与气关系之密切.而<素问*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说:"天地合气,命之曰人."可知"气乃生之本也",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由此可见,肺气对人体的重要性,而肺气虚证无疑也是临床的常见证候,亦是研究的重点证候.  相似文献   

2.
少阳与少阴均主枢,二者存在直接联系,这明确反映在<伤寒论>"六经病欲解时"中少阴与少阳主时的顺序连接上.结合<素问·阴阳离合论篇>所论,推知此阴中之阴即是少阴,阴中之阳便是少阳,二者枢机相系,一气贯通,而有阴阳之别.二者主枢的紧密联系,可以用于解读<伤寒论>148条中少阳表里见证与少阴证的区别与联系,以及明确四逆散居于...  相似文献   

3.
"因势利导",即顺应事物发展的趋势而加以推动引导之意,是中国传统哲学中顺势思维的具体体现.<黄帝内经>深受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将顺势思维运用于医学领域,如<灵枢·逆顺肥瘦第三十八>指出:"临深决水,不用功力,而水可竭也;循掘(堀)决冲,而经可通也."并提出了诸如 "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其在皮者,汗而发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等因势利导、祛邪却病的治疗法则.  相似文献   

4.
汗、涕、泪、涎、唾,中医称之为五液,它们是体内的津液在五脏之气的作用下而化生的.正如<素问*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说:"五脏化液,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为五液."五液是五脏化生的,在正常情况下发挥其生理作用.而一旦人体发病,"五液"则出现异常情况.所以在临床上,可以根据五液与五脏的所属关系来推断五脏的疾病,从而为临床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与《阴阳十一脉灸经》两部古代医书中经脉的命名、循行特点、与之相关病候及治疗方法进行分析,发现两部灸经与《灵枢·经脉篇》中经脉命名相似,与经脉循行方向大体一致,《足臂十一脉灸经》与《阴阳十一脉灸经》所载疾病症候及所主疾病较为简单,而《灵枢·经脉篇》则较为系统,灸经与《灵枢·经脉篇》之间存在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6.
由儒入医的陈嘉谟在<本草蒙筌·序>中,念念不忘儒学之道,把<素问>、<难经>、<神农本草经>与<六经>、<尔雅>相比拟,实质上既阐明了医学与儒学在学术上的通约性,也阐明了集撰本草以"发<素>、<难>治病之玄机"的重要性,并针对时弊提出了"医贵通变,药在合宜"的观点,至今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陈先生以八十高龄撰成<本草蒙筌>,的确"嘉惠后学之心盛矣",体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一份责任和担当.  相似文献   

7.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血管腔狭窄或闭塞,导致心肌供血不足,临床常表现为胸闷、心痛、心悸、气短等一系列症状.多发于40岁以后,其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位次已由20世纪50年代第4位上升到80年代的第1位.因此,积极防治冠心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病当属中医"胸痹"、"心痛"、"真心痛"等病的范畴,早在<素问*标本病传论篇第六十五>有"心病,先心痛"之谓,<金匮要略>有"阳微阴弦,心痛发也"之病机,<医林改错>有血府逐瘀汤治疗心痛等记载.  相似文献   

8.
脾不独主运化 "脾主运化”是脾脏最主要的生理功能.此说于今人已成准绳,今之方书已皆释为脾对于水谷具有消化、吸收、转输和布散的作用.每论及此,皆以<黄帝内经>之说为依据.<素问*六节脏象论>云:"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素问*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然细考之,则难以令人信服,<素问*六节脏象论>所云"转味而入出者也”之功能乃脾、胃、大肠、小肠等脏腑相互配合而共同产生的,非独脾也;<素问*经脉别论>着重强调了脾之转输、布散精气的作用,而其化物功能则未明言,不能以错简遗漏之说释之,因经文已明言"游溢精气,上输于脾”,可见,饮食物在未经脾运化之前已化为精气.因此,"脾主运化”确实有待商榷.  相似文献   

9.
体质辨治的理论,<内经>、<伤寒论>等经典著作中蕴含了丰富内容,后经历代医家的不断补充和发展,使其在揭示辨证论治的本质、指导临床用药及瘥后调理等方面日趋完善.笔者在近期点校朱丹溪<局方发挥>时(以<丛书集成>本(初篇,1935年出版)为底本,以<东垣十书>本、<古今医统正脉全书>本、<四库全书>本为对校本,以<黄帝内经素问>、<金匮要略>、<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为他校本),发现是书以阴虚体质为本所确立的辨治方法颇具特色,对目前临床诊治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现论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史记>篇目问题较多,而又以"八书"为甚.学界虽然对"八书"总体的看法没有什么分歧,但有三点需要注意:其一是<史记>缺少<礼书>、<乐书>和<兵书>,八篇中就有三篇有问题;其二是对<太史公自序>的几句话该怎么理解,<律书>和<兵书>的关系应是怎样的;其三是在司马迁创作"八书"的大前提下,上述三篇中是否还有后人搀入的部分.  相似文献   

11.
<内经>云:"冬刺井"、"冬取诸井诸腧之分"、"冬取井荥,必深以留之"等等,然而<难经.七十四难>曰:"经言春刺井,夏刺荥,季夏刺俞,秋刺经,冬刺合",明*张介宾<类经>说:此"皆与本经不合,必难经之误也,当以本经为正,不可不辨".那么,<内经>缘何提出"冬刺井"之说?笔者就此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认为,《素问·阳明脉解篇》“厥道连脏则死,连经则生”,此之“厥逆”指阳明厥逆,由阳明热盛、邪热内郁、气机壅遏而致;其“脏”、“经”指阳明之脏(腑)、经;“连胜则死”,指病在阳明之腑胃及大肠,为有形燥热证,病情重;“连经则生”指病在阳明之经,为无形实热证,病情轻;“死”、“生”是相对病情轻、重而言。  相似文献   

13.
<灵枢·经脉第十>记载了十二经脉的病候,它是目前针灸临床指导的主要理论依据.其中足阳明脉的"是动病"病候,主要体现了精神情志方面的疾病,在十二经脉的病候中是比较特殊的.对它的深入分析和认识,有助于进一步研究和运用针灸治疗精神情志疾病.  相似文献   

14.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不治已病,治未病……病已成而后药之,不亦晚乎?”未病先行,固属上策,但病已成,就行及时、适宜彻底的治疗,仍深蕴着防于未然、防微杜渐的积极因素.  相似文献   

15.
清代温病大家吴瑭著<温病条辨>,该书遥秉<内经>,发岐黄之术;承于<伤寒论>,扬仲景之学;导于叶桂,兴温病学说.用药之精,配伍之妙,堪为一代宗师.他非常注重性味结合,尤其是辛凉法的应用,更可效法. 辛凉法是使用性味辛凉的药物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临床上可根据不同疾病而适当配伍.<素问*至真要大论>云:"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以甘缓之,以辛散之","风淫所胜,平以辛凉,佐以苦甘,以甘缓之,以酸泻之","燥化于天,热反胜之,治以辛寒,佐以苦甘."由此看出,辛凉法主要用于风热、温燥、火热等.<温病条辨>辛凉法的应用,可分为辛凉苦甘、辛凉甘寒、辛凉芳香、辛凉淡渗、辛凉辛温,兹浅析之.  相似文献   

16.
<医古文>新世纪规划教材<扁鹊传>和<华佗传>两课,分别选自<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和<三国志·魏志·华佗传>.<扁鹊传>通过3则医案反映扁鹊的高明医术,尤其是在诊断、针灸治疗等方面的高超水平,塑造了一位享有盛誉、深受人民爱戴的古代名医形象.<华佗传>则全面记述了东汉末年杰出医学家华佗的医学成就及其不幸.细读两文,笔者发现<医古文>少数注解不详,使人知其然而未知其所以然;有的应该进行注解,但未作注解;甚至有的注解、断句存在错误.这给读者正确理解文意带来障碍.笔者不揣浅陋,对两文中存在的问题试提出己见,以求教方家.  相似文献   

17.
许豫和,字宣治,清乾隆嘉庆年间安徽歙城人."年十五因病弃举业医",从师于程嘉予、黄席有、方博九等名医.许氏精研<灵枢>、<素问>,博览诸家医书,"自汉以下无不研究,以穷其精微"."平时闻之师说,证之古书,参之治症".  相似文献   

18.
新安医家的生平,时有疑惑之处.经过文献考证,张杲的生年目前无法确定,卒年应在1224-1228年,<医说>在付梓前曾经诸葛兴整理,张果后人流寓日本著医书;江罐的里籍为今安徽省黄山市屯溪区屯光镇南溪南村;孙一奎生于1538年,卒于1600年,孙氏医著尚有<正脉启蒙>、<本草刊讹>两种;程应旄是今安徽省黄山市屯溪区屯光镇人,程应旄还曾在康熙八年己酉(1669年)补辑并作序刊行汪机的<医读>一书,也是<名医类编>和<伤寒秘解>的作者,其著作<读伤寒论赘余>未亡佚;程林为安徽省黄山市歙县郑村镇棠樾村槐塘人;汪宏为今安徽省歙县岔口镇周家村渔塘人.  相似文献   

19.
新安医家孙一奎重视《内经》《脉经》及张仲景脉法,从"肺朝百脉"的角度对《难经》及《脉经》中寸口脉诊的机制进行阐释;突破《内经》的脉学候具体脏腑等理论,创"证候推移指论"拓展寸关尺候脏腑的运用范围;从元气太极角度探讨人体生理气机之变化,与脉之相应,创"脾胃和平之脉"理论;将人迎气口诊法与遍诊脉法相结合,总结为人迎气口脉、冲阳脉、太溪脉,运用于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20.
<金匮要略>是最早系统论述出血证的医著,理、法、方、药赅备地辨证出血证.笔者现从病理病位、治法、禁忌等方面试析如下. 1 病理及病位 1.1 衄血衄血主要指鼻出血.<血痹虚痨病脉证并治第六>云:"男子脉虚沉弦,无寒热,短气,里急,小便不利,面色白,时目瞑,兼衄,少腹满,此为劳使之然."提出阴虚不能藏阳,虚阳上浮致衄.又云:"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此为阴虚而阳热上浮致衄血.<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云:"夫脉浮,目睛晕黄,衄未止.晕黄去,目睛慧了,知衄今止."指出肝肾阴虚阳亢火动,热伤阳络则衄血.又曰:"从春至夏衄者太阳,从秋至冬衄者阳明."春夏阳气外浮,若太过扰动血脉则致衄血;秋冬阳气内藏,若不能内藏甚或浮越不敛,迫血妄行致衄.还云:"病人面无血色,无寒热,脉沉弦者衄."指出内伤出血,若脉见沉弦,为水不涵木,郁积化火,木火刑金,火升气逆,血上溢而见衄血.另外,提出:"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此乃心火亢盛,迫血妄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