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猪苓汤出自《伤寒论》。原书主治“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和“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其方具有滋阴止血、清热利水功效。《方函口诀》  相似文献   

2.
厥阴病质疑     
中医界对《伤寒论》中厥阴病的争议至今尚无定论,甚而有“千古疑案”之说。笔者认为欲探厥阴病,必先明其本质,本明则其它自可迎刃而解。《索问·至真要大论》曰:“厥阴何也?歧伯曰:两阴交尽也。”因此,理解厥阴病应重在一个“尽”字。厥  相似文献   

3.
略论阴结     
阴结者,正虚火衰而大便闭也。与邪实火亢之阳结判若天渊。仲景云:“脉浮而数,能食不大便者,此为实,名阳结;其脉沉而迟,不能食,身体重,大便反硬者,名曰阴结。”阴结恒属三阴,故《素问》有“三阴俱逆,不得前后”之论。盖以肝主疏泄,肾司二便,脾与胃脏腑相连,为病固当如是。观《素问·厥论》:“太阴之厥,则腹满(月真)胀,后不利”,与“厥阴之厥,则少腹肿痛,腹胀,泾溲不利”二句,其义概可见矣。陈梦雷注云:“泾大便,溲小便。”此  相似文献   

4.
[摘要]《汤液经法》与《伤寒论》之间存在明显的对应关系。《汤液经法》强调天人相应,主要从人体正气、生理的角度来探讨疾病诊疗规律,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全面论述了经方的组方规律。《伤寒论》则是从临床角度出发,收集大量的临床病案,综合人体正气和外感邪气两方面的因素,撰用《素问·热论篇》的相关内容,创造性地总结出三阴三阳辨证论治体系,将外感天行病分为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三阳病和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三阴病,并在《汤液经法》经方的基础上,加减化裁,“论广”而成,重释了《汤液经法》经方的方义。  相似文献   

5.
《景岳全书·伤寒典》对于外感病有着一套极其精辟的见解。笔者过去曾撰有《谈张景岳对外感病的认识与发挥》一文,现在就其中几个问题,提出来再作进一步讨论与研究。 一是论厥 自来论厥,多以辨别阳厥与阴厥为首要。因此际病机多趋于危重阶段,如果一经误诊,处理不当,则变在俄顷。但问题是,阳厥与阴厥之间,是否绝无转化之可能呢?在前辈医家中,颇不乏把这一问题说得绝对化了的。试举清·喻嘉言《寓意尊》中“辨黄长人伤寒疑难危症治验并详诲门人”论厥的一段为例: “凡伤寒初起发热,煎熬津液,鼻干、口渴、便秘,渐至发厥者,不问而知为热也。若阳证忽变  相似文献   

6.
冲为奇经八脉之一,“冲脉者,起于气街,并少阴之经,挟脐上行,至胸中而散”。叶天士认为“八脉丽于下,隶属于肝肾。”《临证指南医案》指出:“下元之损,必损八脉”,“肝血肾精不固,致奇经八脉中乏运用之力。”肾气不摄,冲气上逆,见于诸多杂病中。今就降逆安冲法...  相似文献   

7.
四逆汤乃张仲景为少阴证脾肾阳虚、阴寒内盛之“脉微细,旦欲寐”所设,其治疗急症的疗效早已得到广泛认同。仲景对杂病的诊治,审证求因,凭证选方,方药的运用灵活自如,独具匠心。故推及凡病属“真阳衰微,亡阳厥逆”之各种临床急危杂症皆可以本方斟酌用之,以扩大其主治范围。  相似文献   

8.
冲脉是奇经之一。“冲脉者,起于气街,并少阴之经,挟脐上行,至胸中而散”(《素问·骨空论》),“其上者出于颃颡,……其下者注足少阴之大络,……其前者伏行出跗属,下循跗,入大趾间”(《灵枢·逆顺肥瘦》)。冲脉通过经络与心、肾、脾、胃相络属。冲脉秉先天肾气...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素问·阳明脉解篇》“厥道连脏则死,连经则生”,此之“厥逆”指阳明厥逆,由阳明热盛、邪热内郁、气机壅遏而致;其“脏”、“经”指阳明之脏(腑)、经;“连胜则死”,指病在阳明之腑胃及大肠,为有形燥热证,病情重;“连经则生”指病在阳明之经,为无形实热证,病情轻;“死”、“生”是相对病情轻、重而言。  相似文献   

10.
少阳与少阴均主枢,二者存在直接联系,这明确反映在<伤寒论>"六经病欲解时"中少阴与少阳主时的顺序连接上.结合<素问·阴阳离合论篇>所论,推知此阴中之阴即是少阴,阴中之阳便是少阳,二者枢机相系,一气贯通,而有阴阳之别.二者主枢的紧密联系,可以用于解读<伤寒论>148条中少阳表里见证与少阴证的区别与联系,以及明确四逆散居于...  相似文献   

11.
《伤寒论》虽以伤寒命名,实亦为杂病示法,其精思妙用,众所周知。惟书中“和”字的含义,往往因文而异。窃以为论中的“和”、“未和”、“自和”、“和之”等词,均是辨证论治的着眼着手处,试分别浅述于次: 关于阴阳营卫方面 辨证要点,首重阴阳.论中第7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即是辨阴病阳病,而阴阳消长、胜复等也俱为辨识之要。《伤寒论》立法论治的主  相似文献   

12.
《伤寒论》发热一证,从病机演化到传变、预后,都与患者禀体状况密切相关,平素脏气的阴阳盛衰,直接支配着六经发热不同的病理过程。全论始终强调了权衡强弱、因人而施是解决伤寒发热的重要环节。本文试图就体质因素在《伤寒论》发热证治中的  相似文献   

13.
[华佗学术讨论会论文选)有关华佗著作初探………彭静山(1):】华佗医学研究概述………尚启东(1):4论华佗之外科学术与麻醉术 ………………………李经纬(1):5《华佗神方》考证………曾时新(1):8 [仲景学说研究]《伤寒论》火逆证的探讨 ……………沈仲圭 陈永治(2):7试谈张仲景的腹诊………赵荣胜(2):9试评研究《伤寒论》的三纲、 症状二流派…………沈敏南(2):ll浅谈《伤寒论》中之“和” ………………………龚士澄(2):14《伤寒论》苦辛通降法初探 ………………………王龙生(2):l 7对《伤寒论》第3 4条的理解 ………………………汪 济(2):18《…  相似文献   

14.
《伤寒论》34条:“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我认为此条方证不合,实有传抄错漏之嫌。现就这个问题谈一点个人浅见。 《伤寒论》一书言简意赅,且成书于战乱时代,难免散失不全,故常须采取上下连贯和前后互参的读法,方不违背仲景本意。我们研究34条,应与32条、33条连贯看,还要与167条合参。32条:“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33条:“太阳与  相似文献   

15.
热病学说起源于《内经》。从其《素问》“热论”、“刺热篇”、“评热病论”、“逆调论”、“水热穴论”等篇来看: 首先,热病包括伤寒和温病在内。这可从“热论”所谓“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关也。……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和“评热病论”  相似文献   

16.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于民国时期问世,其结构体系完整,内容详实,逻辑严谨,但其真实性受到诸多学者的怀疑。与宋本《伤寒论》《金匮要略》的条文比较,桂林古本中的条文约3/5雷同,约1/5不同,另外1/5则为独有。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是对宋本《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补充和发挥,有其特定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7.
从病因、病理、证治几方面,对<伤寒论>的寒厥、热厥、气厥、痰厥、脏厥、蛔厥以及寒热错杂厥进行扼要阐述,同时对有关类似证进行鉴别.<伤寒论>之厥证不同于内科疾病中猝然昏倒而多能苏醒的"厥证".  相似文献   

18.
对《伤寒论》苓桂术甘汤证,后世医家各有诠释,但并无统一认识,笔者根据自己的学习体会及临证所得,试作探析. 1 前贤观点存疑 《伤寒论》67条云:"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对此证的认识在"脉沉紧”之前后文关系及主治证上后世医家有三种观点.其一,认为苓桂术甘汤证仅适用于心下逆满、起则头眩、脉沉紧等证,不包括"身为振摇”,认为"身体振摇”是真武汤证.如丹波元坚、柯琴、张路玉等.其二,认为"身体振摇”与"心下逆满,头眩”等都可用苓桂术甘汤.如尤在泾、成无己、喻嘉言.  相似文献   

19.
舌诊起源甚早,在《内经》中已有描述,但语焉不详。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中已有不少有关舌诊的记载,宋·成无己所著《伤寒明理论》又特别列有“舌上苔第二十二”一章,把《伤寒论》中有关舌诊的条文加以汇集和说明。现据《伤寒论》、  相似文献   

20.
《伤寒论》是中医的经典著作之一,历代医家评价很高,如徐灵胎曾说;“医者之学问,全在明伤寒之理,则万病皆通。”《伤寒论》之所以能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在于它确立的辨证论治体系是以我国古代哲学——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作为指导思想的,而且还包含了部分唯物辩证法的思想在内。因此,正确理解和运用唯物辩证法来分析《伤寒论》中的内容,有助于深入了解《伤寒论》的精神实质。今就《伤寒论》中的辩证法思想,试作如下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