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解颅一名首见于隋代《诸病源候论》,认为解颅的病因系肾气不足、脑髓失养。宋代钱乙《小儿药证直诀》一书奠定了解颅辨证论治的基础,明确本虚为解颅的关键病机,确立补肾填精的治疗大法。此后,历代医家对解颅病因病机、治则治法等理论不断发展完善,如宋金元时期增用祛风清热药物,始用气血双补之品;明清时代,医家对解颅与囟填、囟陷等进行详细鉴别,并将补阳药广泛运用于解颅的治疗。  相似文献   

2.
历代医家对中风病因病机的认识,唐宋以前多以“内虚邪中”立论,唐宋以后多以“内风”立论。详察中风病因病机,归纳起来不外虚、火、风、痰、气、血六端。临床常采用清热通腑、平肝潜阳、解毒通络、活血化瘀、化痰通络等治法,虽取得了一些疗效,但仍不能令人满意。因此深入开展中风病因病机研究,探索相应的治疗方法,已成为提高中风临床疗效的关键。本文旨在分析气血与脑关系的基础上,结合中医病因病机理论和临床实践及现代医学发病机制,认为“气虚血瘀”是中风病主要病机特点,并对其内涵及意义进行探讨。1中风病“气虚血瘀”病因病机的理论与…  相似文献   

3.
血分证与血证均有出血的临床表现,以及热盛动血的核心病机,但血分证可由疠气所致,而血证多以脏腑内伤为主要病因;血分证属温病范畴,而血证属于中医内科范畴。血分证与血证在治法上有相似之处,二者在治疗上均谨守“诸热瞀瘛,皆属于火”之病机,但清心开窍、熄风止痉的治法为血分证所特有。临床治疗上,血分证与血热证均可以犀角地黄汤为基本方加减,但血分证需加开窍、熄风药物,而血证需加养阴清热药物。  相似文献   

4.
从治则治法源流,治则与治法区别,治则治法的特性,治则治法与方证关系,以及治则治法作用机制研究、临床疗效研究、不同治法的比较研究等方面对中医治则治法进行理论探讨,同时指出治则治法研究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同种疾病动物模型治法各异、功效雷同,理法方药紧密联系不够,治则治法研究中存在探索证实而不证伪等.  相似文献   

5.
《黄帝内经》中有关于泄泻的论述,如“湿盛则濡泻”“脾病者,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肾者胃之关”“肺脉……小甚为泄”,这些论述阐释了泄泻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及治则治法,对临床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月事不来"之名首见于《黄帝内经》.秦汉以降,又衍生出诸多称谓.至明代,其命名趋于统一,谓"经闭".唐宋金元时期,历代医籍对闭经之认识日益完善.明清时期,形成了完备的闭经辨治理论体系.闭经病因病机主要包括脾失运化、肾水不足、肝伤失藏、痰湿壅滞、寒凝血瘀;治法以祛痰除湿、活血化瘀、调补脾胃、补肾益精、疏肝调气、养血调经、针灸及纳药疗法为主.  相似文献   

7.
丁锷教授从医50余载,博览经典,博采众长,中西合璧,临证思辨,不断潜心探索研究,对骨伤科疑难疾病特别是颈椎病的病因病机、治则方药提出了许多独特的见解和方法,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逐步形成了具有独特内涵的学术思想和诊疗经验.笔者从师学习,受益匪浅.现总结如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8.
国医大师王琦对脱发治疗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治疗特色,其认为脱发的病因病机比较复杂,但与肝肾不足、血瘀、痰湿蕴结关系最为密切。补肝肾、活血化瘀、化痰湿是王琦治疗脱发常用的三大治法。  相似文献   

9.
鼓胀源流考     
鼓胀为中医四大难症之一,最早见于<内经>,历代医家所载之水蛊、虫胀、肝水等病名,皆与<内经>所述的鼓胀相似.鼓胀病因大致可分为酒食不节、情志所伤、劳欲过度、虫毒感染、六淫侵袭及他病迁延6类.其病机不外"水裹、气结、血凝".<内经>已较详细地论及鼓胀的治则,历代医家亦有不断的深化,尤其汉代张仲景的枳术汤、防己茯苓汤、苓桂术甘汤、五苓散等诸多名方,至今仍是指导临床的常用方.  相似文献   

10.
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它既是致病的外因,又是证候归类的一种方式。眼病六淫为病辨证特点是侧重于局部证候,结合全身其他表现,探求病因病机,然后确定治则施治,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审证求因,据因论治”,即所谓“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