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蔡陈聪 《求索》2007,(3):50-52
近代以降,中日应对三次重大历史机遇的方式、领域和程度不同,其现代化进程的历史轨迹和结局亦不同。中国现代化进程长期落后于日本,其深层原因在于近代以来中日文化因素的内在差异,表现为中国人的文化保守心态与日本人的文化开放心态、中国人的一元价值观模式和日本人的多元价值观模式、中国人的克己意识与日本人的自尊意识、中国人的宗族观念与日本人的集团意识等方面。分析中日现代化进程的历史机遇及文化差异,对于像中国这样一个后发展国家成功迈向现代化道路,跻身于世界先进民族行列,对于实现全球化进程中的中日“文化自觉”、“文化竞争”与“文化认同”,可领悟到一系列有益的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2.
中日两国古文化有很大相似性,日本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在引进中国儒学文化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但是由于内核与外缘文化差异导致的对儒学理解与运用结果的不同以及自我意识、吸收外来文化的能力与适应世界形势能力的差异,造成了中日两国在近代面对"西方冲击"时做出了不同的反应.日本把握住了世界发展大势而迅速崛起为世界经济强国,而中国却至今仍未完成全面现代化的使命.面对当今全球化浪潮的冲击,如何把握这次契机,实现文化的现代化转型,使之为现代化的政治经济服务,实现中国文明的复兴,将是一个重大的课题.  相似文献   

3.
19世纪中期以前中日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的萌芽高低水平不同;地主土地所有制与领主土地所有制的牢固程度的不同;中日两国封建统治者在实施近代化改革进程中的指导方针、具体措施的不同,是导致中日两国早期现代化进程一成一败命运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小康社会思想体现了世界现代化发展进程的一般规律,与当代西方现代化理论的某些内容表现出一定程度上的一致性;然而,邓小平小康社会思想的形成主要是与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更多地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进程的特殊规律,因而与当代西方现代化理论存在着本质的区别;邓小平小康社会思想具有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超越了当代西方现代化理论.  相似文献   

5.
民生的和谐与大同构成了传统中国文化内在价值与社会管理的核心要义,也确定了中国社会阶层整合实践的目标与方向,在近代中国社会变迁背景下,作为传统文化主体的儒学如何面对与适应西方文明现代性潮流并探索与实践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进程,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转型与重塑的全部内容.以“理义”流变为核心的文化融通与中国社会结构的整体变迁密不可分,同时受到源自不同时期国家政权建设的影响,作为嵌入在中国社会发展历史中的核心文化思想,儒家文化已日渐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日常性、大众化与包容感是当代中国文化融通的明显特征,并贯穿与弥散于整个中国社会,现代性与民族性构成传统文化转型的内在目标,以文化融通为内涵社会建设将为重新认识与反思当代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阶层结构变迁与阶层关系整合提供重要的借鉴.  相似文献   

6.
<正>文化转型产生新观念,新观念又引导着文化转型。近代中国文化的转型就是如此。东西方文明和思想的融合产生了许多关键词,这些关键词又反过来塑造着东西方思想的融合。词汇是人类发明表达思想观念的工具,也因为人类交相复杂的使用而具有了生命力和生命史,从而成为人文语义学的重点关注领域。词汇的生命力和生命史,是其意义和用法既不断传承又不断变化双重运动的产物。这里笔者想就近代中国“自然”概念的身世进行考察。  相似文献   

7.
共同体概念表征着人类对“共同善”美好生活样态的精神追求与现实实践,构成了传统社会中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方式。基于历史唯物主义审视,西方式现代化道路不仅消解了共同体的最初样态,而且建构了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虚假的共同体”。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以一种超越西方式现代化道路的制度形式重塑了人类共同体生活的基本样态,形构了习近平共同体思想的话语体系与实践样态,从而在理论上批判了西方式现代化对共同体消解的现实,规避了西方现代化进程对共同体消解导致的种种现代性问题的弊端;在制度上建构了一种共同体的生活方式,满足了人们对安全感和归属感的社会制度需求;在实践上推动了国家与国家、民族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以及人类与自然之间和谐共生关系的建构,诠释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共同体向度与价值实践。  相似文献   

8.
中西宪政文化传统的差异与宪政理念的殊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切文化现象都是一整套相互关联的价值观、利益和信仰的体系的呈现。作为两种不同文化形态背景下的中国和西方宪政文化,存在着诸多差异,这种差异性决定了中国和西方两种文化视域下对宪政理念的不同理解,影响了各自的宪政实践。这种差异主要表现为:性恶与性善的人性预设、社会契约的“契约政府”与家国同构的“父家长制”、人本主义的现代法传统与义务本位的官僚法传统等的区别。性恶与性善:人性预设的不同任何一种制度安排,都应该是建立在对特定的人性认识的基础之上的。“性善”与“性恶”这两种不同的人性预设,构成了传统中国的“德治”…  相似文献   

9.
江怡 《理论月刊》2006,(3):5-11
人类社会的现代化是从西方开始的。然而,以西方文化为背景的现代化过程如何能够推进到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其他国家?或者说,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东西方文化之间会如何互动?为此,本文从文明的冲突与“全球伦理”理想的建构、传统儒学在当今世界哲学中面临的挑战和当代西方哲学观念的变革对不同文化传统的影响三个方面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简要地分析;并探讨了建立不同文化传统之间对话的哲学基础,认为对传统儒学的分析不仅需要逻辑上的,更需要思想上的。  相似文献   

10.
近代中日宪政追求“同途殊归”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迅 《湖湘论坛》2001,14(5):84-88
19世纪中叶,中日两国有着十分近似的历史背景:都处在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大转变时期,都面对着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侵略威胁,都发生了近代资产阶级改良和革命。殊为可惜的是,两国最终在法制近代化的道路上却走向了相反的命运,有所谓明显的“成败利钝”之殊。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宪政追求为什么没有成功?一衣带水同为“儒家文化圈”的日本又缘何实现了宪政?剖析尘封的历史,中日宪政追求“同途殊归”是有深层原因的。 宪政是近代资产阶级经济、思想、文化的产物,一国商品经济愈发达,该国实现民主宪政的社会需求和可…  相似文献   

11.
坚持人民至上是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六个必须坚持”中首要的坚持。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坚持人民至上是“中国式”的文化传承,是对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继承与超越;是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中的坚守;是现代化视域下人的需要发展、自我意识觉醒的内在意蕴;是中国式现代化区别于西方现代化的显著标志;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  相似文献   

12.
石晶 《求索》2013,(4):64-67
司法独立是西方资产阶级为了反抗封建贵族、夺取政权而提出的制度设计,不仅对西方国家的政治法律实践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且也深刻影响和改变了十九世纪中叶被迫走向现代化的日中两国。在近代司法制度构建的过程中,影响司法权独立的因素很多,但从根本上来说,是司法权从行政权脱离和分立的过程,是权力的重新配置。通过对日中两国近代司法独立过程的梳理,可以看到在从传统到现代的司法制度变迁中,中国清末法制变革中"建构型"的演进过程与"压制型"的法律精神是晚清司法独立制度未能建立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3.
布庆荣 《前沿》2007,(11):201-205
在西方长达五百多年的现代化进程中,西方的古典文化传统并没有中断或丢弃;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殖民主义入侵,东方国家开始了现代化进程,尽管如此,东方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大多也没有中断和丢弃。历史表明,对于近代中国而言,"中体西用"正是接纳西方文化的同时又保存中国传统文化的最佳方式,它达到了时代的理论高峰,不仅是西方文化中国化的必要途径和过渡环节,也是当时中国现代化走向西方化的指导思想和精神旗帜。  相似文献   

14.
李应赋 《湖湘论坛》2007,20(6):46-47,92
中日两国的"家"文化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本文从中日家族财产继承制度入手,分析其不同的历史原因和发展模式,以及不同的财产继承方式给家族企业继承带来的影响,说明中国家族企业在现代化进程中必须进行本土化改造.  相似文献   

15.
郭刚 《理论月刊》2006,4(3):69-71
梁启超的启蒙思想主要是在居日期间对西学的传播中形成的,其中西方的进化论、民权说是他启蒙国人的主要思想工具。随着西学的不断传播,梁启超的启蒙思想也逐渐成熟,《新民说》就是最为显著的标志。与西方英、法、德等国的“单线式”启蒙运动不同,以梁启超为代表的中国近代启蒙则是双重性的。近代启蒙思想运动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引起了极大的变革,带来了新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态势。  相似文献   

16.
传统时期的中国和日本拥有相同的法文化传统,其近代的法制改革启动之时的社会背景极其相似,但两国的法制近代化却经历了不同的发展过程,呈现出不同的法制近代化水平。其间的原因耐人寻味,其中不可忽视的是近代时期两国对于外来法文化的太度上的不同,也是这种差异的重要原因。突出表现在两国对于外来法文化的作用、本国法文化与外来法文化进程有所不同的意识形态上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传承》2015,(7)
中日两国虽一衣带水,现代化却呈现两种截然不同的命运,文化是重要的原因之一。日本一直被认为处于"汉字文化圈"内,深受中华文化影响,但中日文化具有很大的差异性,两国不同的儒学文化在推进两国的现代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加之日本独特的文化教育培养的国民无形中为日本的现代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正>资本作为现代世界的本质根据之一,是现代社会的总纲和主导原则,是现代社会“支配一切的经济权力”。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之所以冠之于“资本”之名,是因为西方现代化是以资本逻辑为主导的现代化模式。西方现代化进程与资本逻辑之间表现出高度的关联性,正是资本逻辑推动了西方的现代化进程,西方现代化的文明和危机都与资本逻辑密不可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作为一种史无前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方案,是中国人民在近代百年历史探索中通过不断试错后的最终选择。  相似文献   

19.
在近代中国的历史上,经过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运动,到民主革命运动,贯穿其中始终有一条主线,就是推实思想。惟实,顾名思义,就是面对现实,一切从实际出发。惟实的出发点乃是反侵略的爱国主义思想,惟实的内容虽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现,但也有两个共同点,一是对传统思想文化的批判,即“非古”,一是对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师法,即“师夷”。“非古”与“师夷”在不同时期各有侧重,“师夷”又有由低到高层次的演变过程,即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非古”与“师夷”交叉叠印,构成了近代中国的推实画面。近代中国的思想家…  相似文献   

20.
经济振兴与文化重建——孙中山和邓小平“中国式”现代化思想的比较唐丽萍薛文同中国现代化的艰难历程始于鸦片战争后的近代时期。到目前为止的整个现代化历程中,孙中山、毛泽东和邓小平堪称是20世纪前期、中期和后期推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三位巨人。其中孙中山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