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光荣历史使命。建设生态文明,农业是重要基础,发展生态循环型现代农业,是生态文明建设在农村部署落实的有效途径。建设生态循环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有利于农村环境生态化改进,建设洁美家园;有利于农业生态和谐化演进,助推农业永续发展;有利于农业资源节约化利用,实现资源效用最大化;有利于农业产业循环化发展,提升产业质量和效益;有利于农产品绿色化生产,增强产品国内外市场竞争力;有利于农民收益多重化实现,促进农民收入稳定增长。  相似文献   

2.
农业生态补贴立法是生态法治的重要内容。对农业进行生态补偿是维护公平正义的需要,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保障农民良好生产环境的需要。江苏省苏州市通过地方立法的方式对农业生态补偿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总结苏州农业生态补偿的得失,可以为我国国家层面的农业生态立法提供借鉴。建立健全农业生态补偿制,必须从构建并完善农业环境保护法制体系、明确农业生态补偿的法律地位、制定和完善农业生态补偿专门性法律法规、扩大生态补偿范围、建立多元化的生态补偿机制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这既是对人类文明进入转型期的规律性把握,也是对当代中国科学发展理念的实践性提升。生态文明是人类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进行的一次新选择,将引领人类迈向文明的新高度,其核心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重点是加快形成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  相似文献   

4.
现代生态园区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是农业发展的新模式。它是农业技术组装集成的载体,与市场紧密连接的纽带,也是展现现代农业高新技术及拉近城乡差距的有效手段,还是调整产业结构及拓展生态保护的必然需要,更是陕西全面实现生态农业的必由之路和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来,中共云南省洱源县委、县人民政府紧紧围绕生态立县、农业稳县、工业富县、旅游活县、和谐兴县的生态文明试点建设工作思路,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中央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部署和发展现代农业的一系列政策,要求各地区转变粗放型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7.
建设生态文明,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战略目标之一。云南省玉溪市委、市政府立足玉溪实际,早在2003年就确立了“生态立市”战略。玉溪市境内的抚仙湖、星云湖、杞麓湖是云南九大高原湖泊中的三颗明珠,是玉溪最具特色的生态资源和生态优势。  相似文献   

8.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契机下,以外部性理论为探究视角,通过对农业生态问题的负外部性解读和农业生态保护的正升部性探讨,明确农业生态保护的必要性,进而提出我国农业生态保护法律制度架构的基本原则以及国家责任制度、规划和影响评价制度、综合利用制度、专家监督制度、利益分享制度和纠纷解决制度等具体法律制度,对加强我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确保农产品质量与安全,提升农产品竞争力,保障我国经济社会和谐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更高级的新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的崛起是一个系统工程。当前我们必须调整生态产业结构,加快小城镇建设,加强对科技教育和人才的培养,巩固以交通为中心的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快体制改革,使黎平县成为黔东南生态文明建设的领头羊。  相似文献   

10.
<正>四大发展定位:国家生态安全保障区与生态城市、四川省重要磷化工基地、川西南"山水彝乡"旅游目的地、四川省绿色有机农产品加工基地。坚持"三化同步":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着力解决工业腿短、城建滞后、农业升级"短板";着力"五大突破":特色产业、城乡统筹、  相似文献   

11.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江西崛起中处于重要的战略地位。产业生态化作为一种更有效和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发展模式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科学发展的战略选择,目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已经具备产业生态化发展的基础,鄱阳湖产业生态化的路径在于:构建生态破坏型产业的替换机制;发展生态效益型工业;发展生态农业;发展生态旅游业;注重产业链的延伸和相关产业的配套与拓展;完善与实施绿色GDP绩效考核。  相似文献   

12.
产业的基础性和弱质性是当代农业的根本矛盾,着力克服弱质性已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农业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必须适应农业生产力独有的特殊性。邓小平关于农业“两个飞跃”的思想,是对我国农业发展历史经验、世界农业发展趋势的科学概括,体现了生产力特点、生产关系形式、市场机制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的辩证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的出路要靠科技创新和组织形式的优化,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统领下统筹城乡发展。中国现代农业的模式应是以高科技为支撑、高度集约化和适度规模化相结合的多元生态循环农业。建议运用好“两只手”实施“双补贴、一回收、一专营”的大政策,大幅度增加农民收益,使农业变为一个朝阳产业。  相似文献   

13.
面临全球严重的环境问题,传统再生产理论中四个环节已出现局限性。新的再生产理论发展为以生态设计为起点,经过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到最后循环处理,符合热力学定律和生态规律,促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环保法制建设要在再生产全过程中落实。  相似文献   

14.
中国农业的重要制约因素是人多地少水少、耕地质量较低。如果不改变发展方式,粮食必将出现重大危机。根本出路在于实现以科技为支撑、以高端生态化为主线的农业产业革命,以内涵式发展来提高耕地的质量、发展多层次循环利用,并用高科技发展少用耕地的工厂化农业。现在应及早实施提高耕地质量的系统工程,构建"市场、政府、科技"相耦合的"三元机制"。  相似文献   

15.
“美丽中国、民生幸福”是中华儿女世世代代的不懈追求,内涵着实现生态价值导向的人与社会的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的愿景目标。要实现美好愿景,最根本的是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包括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我国的生态保护规制体系已经形成,人民大众的生态意识日益觉醒,已经汇成了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社会力量。进一步的制度建设,应针对存在的问题,抓好顶层设计,注重系统集成,实行分类指导,填补制度空白,优化制度衔接与匹配,完善、细化、系统化制度体系,增强执行力,从根本上解决守法成本高、违犯成本低的问题。同时着力提升全民生态意识,培育全民生态责任,构筑政府、企业、社区、家庭、个人齐心协力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大格局。  相似文献   

16.
石化农业已走到尽头,要靠科技创新实现农业产业革命,开拓高端生态农业。近一万年的人类农业主要致力利用生物中的植物、动物(称"二维农业"),对于作为第三界的微生物认知和利用差距甚远。而科技创新可使生态环境的可优化性与资源利用的深广性相统一,冲破资源稀缺和边际效用的绝对化界限,可以拓展和构建新的产业,这就是钱学森提出的微生物农业。它可分为两大部分:一是主要以循环形式优化"二维农业";二是发展为独立的产业,成为未来农业产业革命的一大新兴产业。其发展分近期、中期、长期、远期四步,未来可以克服"二维农业"限制,真正实现农业"工厂化"。现在起步应当集中优势兵力攻关,逐步推广、提升,远期实现根本性变革。  相似文献   

17.
农业现代化与国家种业安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现代化的基础是种业现代化。位于农业产业链最上游的种业是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基础性、战略性核心产业,是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我国必须高度重视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种业安全,积极应对种业安全面临的挑战。提升种业竞争力,主体是企业,核心是品种,关键是创新。应加强政策引导,健全法规体系,转变发展方式,着力提升种业科技创新能力、企业竞争能力、供种保障能力和市场监管能力。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加快构建“育繁推一体化”的商业化育种体系,做大做强民族种业。  相似文献   

18.
链合创新是循环经济产业集群在生态链上提高创新响应程度,降低创新风险,实现创新效率的主要形式。文章在提出循环经济产业集群链合创新八个假设的基础上,针对核心生态企业为上游企业和为下游企业两种情形,构建了两层生态结构的创新博弈模型,通过对博弈过程的细致分析,提出链合创新的策略集;并运用MATLAB工具就创新难度系数和生态影响力对策略集的影响进行仿真分析。研究表明:在循环经济产业集群中,核心生态企业链合创新的程度不是越大越好,其策略选择和最优利润与核心生态企业在生态链上的位置无关;链合创新的合作伙伴也并非相对实力越强越好,而是存在极值,且生态影响力越大,其可选范围也越大。  相似文献   

19.
生态文明的提出,实现了对人类已有先进生态理论的继承和创新,有助于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有助于化解生态危机,推进全面实现小康的目标。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缺乏相关的理念根基、法制保障和科技支撑。同时,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经济发展模式尚未完全形成。因此,必须加强生态道德教育,转变发展模式,完善政府治理结构和相关法制,加强国际合作,并加强比较研究以及实证调研和多视角、多学科的综合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