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可娜 《求知》2002,(6):34-36
各国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理想的经济发展不仅表现为数景增长,还表现为结构优化;产业结构升级不仅取决于知识优势,还取决于人才优势;人力资源优化不仅有待高级人才数量的增加,还有待一般劳动者素质的普遍提升。  相似文献   

2.
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过程,都是产业不断转化和升级的过程。没有产业的支撑和产业结构的不断高级化,就没有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繁荣昌盛。本文通过美国政府对产业干预特点的分析,比较我国产业结构和调整政策方面存在的差异和差距,并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经过多年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四川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仍还很不合理。四川在承接产业转移、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还存在不少问题,还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实现在同一产业内部由粗加工、浅加工向精加工、深加工转化,由附加值小的产业向附加值大的产业转化。  相似文献   

4.
陈翔 《理论探讨》2020,(3):97-103
税制变迁与产业发展具有内在契合性,税制变迁既能直接影响产业结构升级,也能通过内部税种调整与结构变化对产业结构调整产生影响。对产业发展与税制变迁的相互作用机制进行研究,发现现行税制体系的内部结构不够科学、税收征管体制改革尚未完成,需要从顶层设计和确保改革举措切实落地等层面完善税制改革,最终达到用科学的税制变迁有效引领、调控和促进产业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政府职能转变视角下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挑战与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政府职能转变路径及其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影响机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所面临的挑战与对策。政府职能转变经历由代替市场发展产业到扶持市场发展产业再到引导市场发展产业的路径,该路径主要通过动力转换机制、政策引导机制和平衡协调机制来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但是,由于政府职能转变尚未完成,导致我国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在政府方面存在行政化阻滞和主观化风险的挑战、在市场方面存在自发性困境和垄断化风险的挑战、在社会组织方面存在主体性缺失和边缘化风险的挑战,应对这些挑战必须建立并实施"政府宏观引导、企业创新发展与社会自主配合"的多元治理框架。  相似文献   

6.
文章阐述了产业融合对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微观原因,描述了产业融合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宏观表现,提出了中国如何利用产业融合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人才结构不能适应产业化、集团化发展需要,人力资源存在结构缺失以及过时的管理模式等,是目前我国广播电视集团人力资源管理中面临的共同问题。由于长期以来对广播电视从业人员的管理是行政命令式的,重身份、档案、级别,采取的是一种标签式管理,由此产生的机构臃肿、岗位职责不明确、人浮于事等不良现象,严重制约着从业人员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限制了广播电视集团的发展。我国广播电视集团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在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指导下,形成一套与国际接轨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造就一批有国际视野和水准的人力资源管理队伍,创建新的富有竞争力的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8.
新加坡采取锐意创新的灵活进取战略,实行全方位开放的多元化发展方针,根据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分别制定进口替代政策、出口导向政策、产业升级政策、多元发展政策和鼓励创新政策,促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迅速走上工业化、现代化道路,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跻身世界前列.  相似文献   

9.
产业结构演进对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作用可通俗地用一句话来表示,即结构转换中求效益、求速度。十四届三中全会以来,经济学界和政策导向方面也一直强调,产业结构低度化、失衡扭曲等是阻碍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主要障碍,必须通过产业结构高度化、合理化等战略性调整,促进产业结构转化。进入90年代,适应可持续发展目标成为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依据,创新作为产业升级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对其作用原理进行分析,将具有现实的意义。  一、产业结构转换符合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判定依据  本文认为,产业结构转换符合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判定依…  相似文献   

10.
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面推进产业结构升级,是当 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产业 结构调整的根本任务。我们必须适时调整产业发展战略,从以下几个方面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全面推进产业升级。 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推进农业的产业化、规模化经营,增加农民的收入水平。调整农业种植结构,积极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产品,大力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提高农业的综合产出能力。积极发展畜牧业、渔业、林果业产业,提高它们在整个农业产出中的比重。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通过深度加工和开发农产品,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推行公司加农户的发展模式,提高农业…  相似文献   

11.
一、后金融危机时代的特点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各国市场的开放和贸易壁垒的降低,使得跨国生产要素流动和跨国贸易成为可能。发达国家通过产业转移调整本国的产业结构,实现全球战略目标;发展中国家则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加快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正是在世界的产业分工中,通过承接发达国家转移的产业,大大加快了我国的工业化进程,促进了我国产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和产业结构的升级。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全球生产要素流动和国际产业转移加快,国际产业结构正朝着技术、知识、服务密集的方向发展。这一发展趋势,不仅对上海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城市国际竞争力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也对上海职工队伍加快知识化、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更新观念,增强人力资源开发意识入手,对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人力资源开发工作提出了适应需要,创新人力资源开发机制;分类管理,抓好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以及合理配置,调整人力资源结构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韩国首都圈产业向地方转移的过程中,政府通过对首都圈的工厂实行总量限制、设立地方转移支援中心、对转移到地方的企业实行税收减免政策、为转移企业提供多种融资渠道、提供优惠的土地政策以及给予转移企业补助金等措施实现了有效调控。韩国政府的政策措施对我国当前正在进行的区域产业转移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过程中,政府应注重企业迁移政策与人口迁移政策的有机结合,争取在产业转移的同时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同时还要强化对企业的激励措施,突出政府在产业转移中的服务作用。  相似文献   

15.
产业政策是指国家规划、干预和诱导产业形成和发展的政策,其目的在于引导社会资源在产业部门之间以及产业内部优化配置,推进产业结构向高级化演进和提高产业组织的规模经济水平,从而全面提高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质量.产业政策包括产业结构政策、产业组织政策、产业技术政策和产业布局政策等。国内外大量实践证明,在现代市场经济的条件下,通过制定和实施产业政策,规划一定时期内产业结构的发展方向和步骤,指明各产业发展的顺序,调节资源配置的格局和产业内部的关系,提出合理的竞争秩序和产业组织规模,预测产业演进的趋势并设置相应…  相似文献   

16.
李琮 《瞭望》2000,(11)
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调整是世 界性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重 要组成部分。经济结构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其中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具有全局性重要意义的是产业结构和所有制结构的调整。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调整,可追溯到80年代。当时多数发展中国家受到沉重负债的困扰,有的陷入债务危机,经济发展严重受挫,甚至连年负增长。它们为了克服困难,寻找出路,一是着手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国有企业私有化,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发展市场经济,面向世界市场;二是进行经济结构调整,主要是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新产业的成长,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  相似文献   

17.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我国实现经济新跨越的既定方针。加快四川产业结构调整,必须使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融入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框架和体系之中,以信息技术带动四川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相似文献   

18.
信息化是世界产业结构发展的基本趋势。适应这种趋势,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既要遵循世界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也要紧跟当代世界产业发展的信息化潮流,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促使产业结构加速升级。  相似文献   

19.
2001年11月10日,世界贸易组织第四届部长级会议通过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法律文件。12月11日我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加入WTO将使我国经济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浪潮之中,通过全球的资源配置和分工给中国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机遇。我们应该以此为契机,对我国产业结构进行整体性调整、优化,以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我国产业结构问题的主要表现 我国的产业结构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三大产业的结构偏差;二是各个产业的结构升级缓慢。三大产业的结构偏差,主要表现为第二产业的比重过高,而第三产业的比重偏  相似文献   

20.
新产业升级路径求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注本轮产业升级,就是关注中国下一步发展的起飞平台来自长三角、珠三角的诸多信息表明,中国已开始新一轮产业升级。当前中国经济的诸多问题,事实上很多与国内产业升级缓慢、结构粗放密切相关,如资源环境不可持续,流动性泛滥,劳工低工资低福利等。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入,资源涨价、土地紧缺以及新劳动合同法对劳工利益的保护,使我国产业结构升级面临难得的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