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常乐 《理论与当代》2012,(12):36-38
本文通过对全国各省区旅游收入及旅游收入与GDP比值的对比分析,特别是云南和贵州旅游状况的对比分析,提出了“一次性消费”旅游和“重复性消费”旅游的概念并对这个概念所代表的旅游状况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培育贵州“重复性消费”旅游项目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2.
适度消费伦理建构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本文阐述了适度消费伦理的内涵以及适度消费伦理建构的价值选择,并进一步指出了科学消费伦理建构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3.
浅论当代大学生“网络消费”的伦理维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消费"已现实地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主要消费方式。网络消费中消费异化、消费盲目、消费道德缺失等问题的日益凸显,需要对现有的网络消费理念进行伦理反思。"适度""慎独""诚信"等消费伦理准则的提出,不仅可以规范大学生的网络消费行为,而且可以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4.
本文将农民的经济行为放在家庭关系中,分别考察华北地区农村与江汉平原农村的家庭经济模式,分析农民经济行为方式及其背后的经济态度,并通过对比研究来分析两个地区农村家庭经济的伦理基础。华北地区“传宗接代”的观念使得当地家庭经济具有超越现实性,“活着为了儿子”构成了华北农民劳动投入与消费选择的前提,形成了生计型家庭经济。在江汉平原农村,主体享受构成农民经济行动的根本动力,形成了生活型家庭经济。  相似文献   

5.
绿色消费是一种符合生态伦理的现代消费方式,它包含着深刻的生态伦理意蕴、哲学基础。绿色消费凸显了生态伦理尊重生命、保护自然的核心思想,体现了生态伦理代内公正与代际公正统一的重要内容。倡导绿色消费是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  相似文献   

6.
和谐社会视野下的大学生消费道德教育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和谐社会的视野出发,阐述了大学生消费道德教育的重大意义,分析了和谐社会标准要求下大学生消费道德教育呈现出来的新特点,并提出通过建立健全大学生消费道德的教育、示范、约束、实践等机制的途径,加强大学生消费道德教育,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和谐社会视野下的社会主义消费文化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蒋建国 《探索》2005,(4):161-165
消费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当代社会的消费失衡,消费主义的负面影响,消费风险的广泛存在,消费伦理的缺失等等,对消费和谐提出严重的挑战。注重整体消费、融合中西消费文化,加强消费教育是建构和谐消费文化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8.
詹欢  张莲 《党史文苑》2007,(7):63-65
本文从和谐社会的视野出发,阐述了大学生消费道德教育的重大意义,分析了和谐社会标准要求下大学生消费道德教育呈现出来的新特点,并提出通过建立健全大学生消费道德的教育、示范、约束、实践等机制的途径,加强大学生消费道德教育,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在人际冲突问题上,一般反思路径的知识学基础是预设了人际冲突存在的不合理性前提,进而以某种先在的肯定性的伦理原则去整合已然逾越此伦理界限的生活现实。人际冲突不单是合理存在的伦理现实,而且完全可以在此基础上推论出一个趋向更高道德水平的人伦化人际交往领域存在的可能性和现实性。  相似文献   

10.
传统工业文明发展模式下的消费主义属于欲求消费、符号消费、过度消费和一次性消费。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环保理念,内涵消费伦理的转向,即倡导适度消费、绿色消费、简约消费和精神消费的转向。倡导并力行上述理念对缓解生态危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胡鹏 《宁夏党校学报》2008,10(6):108-110
作为对行政道德失范的救治,法治的途径一直被重视并且已建立起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而道德作为一种软性约束,往往被认为是无力的,所以行政伦理教育曾一度被忽视。  相似文献   

12.
随着公民社会建设的不断深入,加强吏治、提升官德的呼声也日益成为党和政府关注、回应的问题。整饬吏治先从提升官德开始,而提升官德应以修身正心奠基础,以制度伦理作核心,以民众监督为重点,,官德正则吏治清,治吏之道,提升官德为先。  相似文献   

13.
道德的起源与人的需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杜振吉 《理论学刊》2003,3(5):25-29
在伦理思想史上 ,许多思想家都曾对道德的起源问题进行过研究和探讨 ,并取得了一定的认识成果 ,但从总体上看 ,都未能正确揭示道德的起源。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现象 ,实质上是一种人际关系的调节机制和协调方式 ,也是一种人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方式。它是人类为了满足个体与群体生存与繁衍的需要 ,协调相互关系、求得共同发展的需要 ,以及自我肯定、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需要 ,而确定的一种平衡机制和实现方式。不论从道德的本质来看 ,还是从其功能与作用来看 ,道德都是人的需要的产物 ,人作为主体的需要是道德得以产生的根源。  相似文献   

14.
李萍 《理论学刊》2004,(7):36-43
社会道德主要反映在社会风尚、公德水平方面。本文从实证角度利用社会学方法做出科学分析,得出结论:(1)家庭是中国人道德的生长点。(2)在道德问题上,多数人的认知程度明显高于他们的行为能力。(3)在社会道德方面,存在不同层次、不同侧重的要求。(4)人们在不同问题的选择上并不总是保持逻辑上的连贯性。揭示当代中国公众关于社会道德总体评价及其特点,既可以为准确认识我国社会道德状况提供依据,也可以为进一步深化道德建设提供佐证。  相似文献   

15.
可持续发展观指导下的环境伦理强调生态道德和生态价值观。将环境与发展,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有机地结合起来,是环境保护唯一的正确选择?转变认识自然的价值观,走出“人类中心论”,构建环境伦理体系,发挥环境伦理的作用和功能,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尊重与善待自然,需要社会各群体负担起环境责任.共同努力来实现。  相似文献   

16.
生态消费把人类的消费纳入生态系统之中,使之与生态系统协调统一。生态消费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在消费领域的具体体现,是人类消费模式的根本变革。由于存在所谓理性"经济人"假设,经济主体主动选择生态消费的内动力不足。因此,构建全方位的制度体系,是实现由传统消费模式向现代生态消费模式转变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7.
官德建设是政治伦理研究的落脚点之一,制度伦理又成为我国当前学术界研究政治伦理的新视角。研究和关注制度伦理,不仅有助于深化和发展伦理学,而且能为社会转型时期的伦理道德建设提供理论指导。把制度伦理和官德建设联系起来,探讨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和相互作用,有助于从机制和制度上解决官德失范问题,从根本上推进我国官德建设。  相似文献   

18.
生态良知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产物。生态良知是从生存论意义上探析人与自然之间关系而产生的一种"善"的观念,它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呈现出不同的存在样态。从差异论的视角分析,个体化社会是社会差异化发展的产物,生态良知则是在人与自然的差异中产生和发展的。由于现代人与自然的差异片面扩大,生态良知在个体本位中的存在样态便呈隐性状态,这是个性张扬的结果。因此,人与自然之间的同一性是生态良知存在的根基,理性地考察个体本位中的生态良知,对于当代更好地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消费伦理观具有时代性,不同的时代会有不同的消费伦理观引导着人们。我国长期在崇俭黜奢的消费伦理观的左右下,消费的形式多为生存性的物质消费,具有明显的保守性。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人民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革,这种消费伦理观念的变化在给人们的消费方式带来发展的同时出现了一些新的消费观,如享乐主义的消费观、信贷消费观、冲动性消费观等。因此,在社会转型期要继承和发扬传统消费观念中的优秀部分,合理分配消费比例,努力倡导可持续消费和绿色消费,用一种科学、健康的消费伦理观念引导人们的生活。  相似文献   

20.
道德是维护市场秩序的必要调节机制,社会主义经济的正常运行内在地要求将道德贯穿于市场主体 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从而实现道德对经济的支持力。道德对经济支持力的存在必然要求我们对道德资源 加以开发,培养市场主体全新的经济道德人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