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汶川大地震时,我在《北京青年报》上看到的一张照片,照片上是汶川的一所中学废墟墙上的黑板报,黑板报上面是有关奥林匹克教育的图画、文字……这张照片令人揪心,令人感到非常大的震撼。  相似文献   

2.
决不许奥斯威辛悲剧重演文有仁我一直珍藏着照片,一张前纳粹德国奥斯威辛集中营一位女囚送给我的她在这个集中营登记的照片,照片上的她,是一位16岁的面目清秀的少女,但剃着光头,穿着条形花纹的国服,木然的表情,呆滞的双眼,流露着痛苦和忧郁。国服上缝的一个小布...  相似文献   

3.
天安门城楼上曾悬挂过的五幅毛泽东标准画像,都是画家根据毛泽东的照片一丝不苟地绘制出来的。那么这些照片是谁拍摄的呢?第一幅源自生活照天安门城楼上悬挂的第一幅毛  相似文献   

4.
王秉默 《团结》2010,(1):52-54
读历史照片.一要看注释.二要看时代背景。这是有关孙中山的三张照片.图2是孙中山在读书;图2(见53页上)是坐落在上海香山路的孙中山寓所中书房的照片。图3(见53页下)是孙中山的部分藏书及书签。对这三张照片.最好的注释是孙中山、宋庆龄自己的话。孙中山说:“我一生的嗜好,除了革命之外。只有好读书。  相似文献   

5.
里约热内卢专电 在一个皓月当空的夜晚,我们带着中国照片档案馆托人送来的感谢信和礼物,专程前去拜访向中国无偿捐赠了2000多幅历史照片(玻璃底片)的旅巴德裔侨民汉斯·斯蒂芬·沃特海默先生。 我们来到斯蒂芬先生家中,向他转达了中国照片档案馆的诚挚谢意,并送上了档案馆赠予他的珍贵礼物——一对精美的景泰蓝大花瓶。斯蒂芬先生读罢感谢信,激动地握着记者的手说:“照片终于有了理想  相似文献   

6.
魏德忠 《党政论坛》2008,(12):16-16
天安门城楼上曾悬挂过的五幅毛泽东标准画像,都是画家根据毛泽东的照片一丝不苟地绘制出来的。那么这些照片是谁拍摄的呢?  相似文献   

7.
金晶 《党政论坛》2008,(24):14-15
这是张毛泽东1959年与韶山学校师生的合影照片。照片上,毛泽东身边一左一右偎依着一男一女两个少先队员,他们像吃了蜜糖一般,笑得甜极了。40多年后的今天,照片所散发的幸福热力,仍足以震动观者的心灵。  相似文献   

8.
叶小沫 《民主》2012,(2):6-7
2011年12月初去北京参加叶圣陶研究会的理事会.座位的桌子上放着刚刚出版的《叶圣陶研究年刊》。以淡蓝为底色的封面上,印着爷爷全神贯注在抄书的照片,照片的右下角.“2011年”的年号相当显眼;由赵朴初先生手书的“叶圣陶”和正楷的“研究年刊”几个字组成的书名。大大方方地竖排在封面的右侧;  相似文献   

9.
信息融合拍摄技术是利用同一被拍对象的数幅照片中影像信息在时空上的相关性和信息上的互补性,将其中有用的影像信息进行融合并形成一幅新照片的一种技术方法。该技术方法可以获得对被拍对象进行更加全面、详细描述的影像。在对信息融合拍摄技术的概念和理论依据进行阐述的同时,着重讨论其技术方法和应用领域,并对其局限性和发展前景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江仙菊 《学理论》2009,(8):60-63
数字照片可通过存储介质和网络进行传播移动,可反复拷贝,不受地域限制,获取速度快,给利用者提供了极大便利,数字照片档案得到社会越来越多的利用。当前的照片档案主要由纸质照片档案和数字(电子)照片档案构成,传统的照片档案归档方法已不适应现代的照片档案归档方法。当前社会对数字照片与纸质照片二者结合的归档工作存在许多问题,为使更多的照片档案能够被归档,提供给社会利用,本文探索提出一套具有实际可行性、工作效率较高的现代照片档案归档方法。  相似文献   

11.
信使人生     
他的业绩,在那叠发黄的照片里。照片上的他——谢君桢,年轻潇洒,英气勃勃。现在的他,已是外交部的离休干部。 泛黄的照片好象在叹息:韶光易逝啊! 他的韶光何在?五十、六十年代,他反反复复做着一桩事——送信。从22岁送到35岁,一送13年。只不过,他送的信有些特殊,都是外交邮件。他从事的是一个特殊的职业——外交信使。他的职责就是把中央和各部委的机密文件、资料送到驻外使馆,另外,也给使馆工作人  相似文献   

12.
正一名毕业于公安大学的警察在微博上晒出自己的警官证,表示自己终于弄明白了为什么警官证上要标注血型,那是为了受伤时抢救的需要。公安部对该条微博进行了转发。北京警方的官方微博"@平安北京"对该条微博进行了神补刀:"还有一点,正面的警服正装照片也不让笑,因为很可能你牺牲的时候,那张照片要用作遗像。"有网友表示,看到该条微博和评论  相似文献   

13.
饶漱石是我同父异母的兄长,比我年长2 8岁,他参加革命的时候,我还没有出生.因为大哥1928年离家后,一直没有音信,所以小时候父亲也没有跟我谈起过他.1946年国共和谈期间,在南昌一中教书的父亲偶然在校图书室一份画报上看到北平军调部国、共、美三方代表会谈的报导,画报上刊登了共方顾问饶漱石的照片.这位顾问名字与我大哥相同,相貌也有点像,但大哥离家时没有小胡子,照片上的饶漱石却留有小胡子.  相似文献   

14.
高峰 《侨园》2011,(12):22-23
女儿侨居国外,我的电脑中存储了许多她的照片,每每翻过,总觉得女儿就在身边.闲暇之时拖动鼠标,与照片上的女儿对话,还真是一种莫大的享受.日前,我把她手持小提琴的照片放在了电脑的桌面上,脑海中随即浮现出7年前去日本时的情景.那是2004年的夏天,女儿给我下了道死命令,在7月16日前必须到达日本,原因是女儿要结束高中的学习生活,全力以赴准备高考了.还有一条原因,她所在的部活要做最后一次演出,希望我能做一名忠实的观众.  相似文献   

15.
温家宝总理为农民工追工钱的报道见诸报端以后,那张报纸一直置于我的案头,每当看到《总理为农民追工钱》这个标题,看到温家宝总理拉着农民熊德明手的照片,便被总理这种心系于民的感情所触动,深感国家有这样一位爱民总理,实在是国之幸事、民之幸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三个代表”,在总理身上得到了鲜明的体现。  相似文献   

16.
怀浚县     
离开河南浚县36年多了,但遇见报上有浚县的消息总要多看一遍,不过,大概因为这个县小,也还不富,很少上报纸的机会。那天在《检察日报》的头版上,看到记者王子瑞摄的一张照片,照的是乡村墙上斗大字的标语:“依法上访保护,缠访闹访、越级上访严惩!”下署“屯子村宣”。看照片下面说明,才知道此村属于河南浚县,我一气把报纸扔进废纸篓了(冷静下来,觉得迁怒于报纸是没道  相似文献   

17.
刘明合 《理论探讨》2006,1(4):57-60
“以人为本”不仅仅是在价值论和方法论意义上来使用,也是在本体论意义上来使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的唯物主义,实践范畴的引入,为我们正确理解“以人为本”的本体论意义提供了重要的思路。“以人为本”的本体论意义,首先体现在马克思的人化自然观上,体现在马克思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解决上。“以人为本”的本体论意义,也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社会历史观上,体现在对“人的全面发展”的终极追求上。  相似文献   

18.
漫说北京     
前些天,有位好友想重建天桥,要借我保存的几张旧北京照片作参考。照片放的年头太多,泛黄了,但还清楚。一张是前门箭楼旁边一个戴毡帽穿大棉袄的壮年人,拉着一串骆驼,漫天风沙,几堆残雪;另一张是故宫东华门外停着的一溜儿洋年,一个车夫正坐在车簸箕上啃锅饼。朋友说这两张照片很有老北京的风韵,并且说:“这合起来一看,不就是一部骆驼祥子吗?” 不错,确是有点风韵。不过,这韵味在一边看看还可以,亲历一下就觉着不值得留恋了。骆驼是运煤  相似文献   

19.
阎维新 《各界》2008,(9):79-81
年前,当年参加朝鲜谈判的林戊荪战友告诉我,1953年在西方出版的书籍中有两张我的照片.翻开这历尽沧桑仅存的孤本.半个多世纪前参加朝鲜谈判的日日夜夜恍若昨日.同人亦发现,在我国出版的正式文献上有彭德怀签字照片,我也在后排见证.从1952年到1954年,我是以板门店联合红十字会中方代表的身份参加朝鲜谈判的.当时也只有国际红十字会代表才可以进入对方占领区.……  相似文献   

20.
在建国50周年临近的时候,我想起建国之初家里挂的一幅宣传画。这幅挂图印有中央人民政府所有领导成员的彩色肖像。大约有几十个人,不仅有主席、副主席、总理、副总理和二十多个部(委)的部长,连几位署长的肖像都有,无非是在最下边。比如新闻署署长胡乔木就在底下那一排。说是肖像,有些照片照得并不太好。记得刘少奇的照片,前额上有片帽檐下的阴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