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世纪之交的中华文化之命运会是怎样?世纪之交的中华文化应该走什么道路?”以散文集《文化苦旅》而享誉文化圈的余秋雨在对这一问题进行阐述时大声疾呼:中华文化需要建立人类意识! 余秋雨回顾历史说,17世纪的中华文化,主要是气节文化,当时是明王朝在抵抗北方的满族入侵。18世纪是汉族的农耕文化与满族的游牧文化融合时期,是中华文化最为强盛的时期。但18世纪末,随着第一个英国使团到华,标志着一种陌生的海洋文化出现在中国人面前了。19世纪,是中华文化与海洋文化较量的世纪,是中华文化惨败的时期。19世纪最后几年,中华文化在反思,下决心雪耻。20世纪,是以  相似文献   

2.
微博声音     
《台声》2016,(1)
正陈茂才大陆书法家书法和绘画,是多年来两岸间交流最为通畅、和谐、自然、愉快的领域。两岸持真、善、美,融和中华文化之真谛,展开大爱的双臂,共同陈述着自己的历史文化。当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不断巩固深化,以书画艺术为载体,通过交流、推广,以文带商,以商促文,两岸文化交流与经贸合作的前景将更加广阔。  相似文献   

3.
国画探源     
中国画源远流长,己有2000多年的历史。中国画发源于古代陶器表面图案鱼、鸟、兽等,线条简单而明快;中国画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帛画、庙堂圣贤画像、宫廷壁画、佛像,至隋唐趋向全盛;两宋及元明,水墨文人画逐渐占据主流;清及民国,西画渐近,传统绘画日趋衰落。近代中国画在摹古与创新的碰撞中艰难前行。溯源探流仅为当代在传统绘画的传承有所下降的情况下,立足东方绘画传统,吸收西方绘画精粹,走东西方融合之路,让中国画得到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台声》2017,(8)
<正>在中国传统绘画中,中国画的自娱性、抒情性功能成了中国绘画的主流精神,而中国画所体现出的以表现文人画家的人文思想与人文精神的内涵,逐渐淡化。尤其是在反映时代精神和社会现状方面,较之其他艺术形式,愈发式微。在上世纪初期曾借鉴西方绘画,寻求改良,在取其形式题材上,为中国画创作增加了新的元素,尤其是表现在人物画的"主题性"创作上。"主题性"这个词有人认为始现于20世纪20年代的苏联,这种说法还未查证,  相似文献   

5.
朱铭 《春秋》2011,(6):38-39
虽然会写字,也偶尔写点毛笔字.但是,对于书法艺术。我实在是个外行。记得大约是199]年,已经故去的鲍时祥先生约我为董治安教授主编的《中华文化精华文库》编撰一本赏析中国古代书画艺术的书。按要求,是包括绘画和书法的。我当时正在艺术学院担任美术史课程.素材倒也不乏,信手拈来,感觉还算轻松。但是,在我的课程中,主要是绘画、雕塑...  相似文献   

6.
20世纪以来中国画艺术思潮波澜起伏,颇值得我们深入学习与研究。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之后,虽有一些文化界先驱大力提倡以西画的写实方法改造国画,以促进国画的革新,并得到不少负笈海外学习绘画的学子们的拥护,  相似文献   

7.
20世纪以来,在物质救国的紧迫形势下,理论界逐渐形成了"西画写实,中国画写意"的误判,遮蔽了中国画的写实成分,尤其是中国画的写实方式。实际上,写实是中西方绘画的共同追求,但不同的文化背景使它们分别形成了各自的写实方式。西方绘画注重理性主义传统,强调理性对视觉经验的整理,试图对视觉经验进行"科学"地表现,重在意"识"之实。而中国画注重"根身性",认为视觉经验是身体经验的一部分,强调将视觉经验放入整体的身体经验中来表现,重在身"体"之实。从这一角度来讲,中国画对视觉经验的处理无疑要更加全面,更加合理。  相似文献   

8.
《两岸关系》2012,(8):72-72
海峡两岸文化同根,艺术同源。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是两岸同胞共同的精神财富和心灵家园。书画艺术作为传统的中华文化之奇葩,蕴涵着根脉相同的文化精髓,有着同根同祖的文化内涵。两岸的未来属于两岸的青年,  相似文献   

9.
由县残联、残画协主办的萧县残疾人书画作品展览,于5月18日在萧县博物馆正厅开幕。这次展出有8位残疾人的中国画、水粉画、书法和工艺美术作品60多件。县六大班子负责人、书画家和数百名群众观看了展览。 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书画艺术之乡”的萧县,多年来一直坚持以书画艺术开展扶残助残活动。在著名书画家李秀夫、薛志耘、郑正、阎梓昭的辛勤培养辅导下,一批年轻的残疾人自强不息、乐观进取,刻苦磨砺,寒暑不辍,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肢残人陈领群书画兼善,中国画秀雅恬淡,书法则俊逸飞动;他带动夫人和儿子习画,曾多次举办过“夫妻书画展”,“全家  相似文献   

10.
张琦 《今日中国论坛》2011,(5):81-83,80
上世纪初以来,百年中国画的发展,风风雨雨,从来没有安静。受西方文化的冲击,这种动荡在改革开放以后达到高潮,文化虚无主义愈演愈烈,"中国画穷途末路"之说盛行。但也恰恰在那时,我坚定了自己研究传统,发扬传统的创作信念。中国画的思想是"合",西画的思想就是"取"。西画主要关注对实际物理空间的获取,画家绘画如此,观众看画也是如此,西画对观众来说是向外走的;中国画则关注对虚幻心理空间的获得,画家绘画如此,观众读画也是如此,中国画是牵引观众向里走的,观众被画带到更远的地方,观众最后与天地宇宙合而为一,这就是中国绘画的最高境界。中国画强调文史性,她不同于油画那样是强调数理性的绘画,所以中国人讲究笔墨,讲究画外之意,这是其他绘画所无法替代的。中国画自有她强大的生命力,她是中国人以视觉方式对人类认识世界的特殊贡献,所以我从来没有后悔过自己的选择,作为一名中国画画家,仍然是我觉得最骄傲的称呼。我对中国画的未来抱有希望。  相似文献   

11.
若朴 《今日中国论坛》2009,(10):123-123
付爱民简介: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线描艺术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学科组成员中国画作品《人.自然.存在》入选八届全国美展、中华民族书画艺术大展。中国画作品《拉祜芦笙》获第二届民族百花奖全国少数民族美展铜奖。中国画作品《拉祜少年》等五幅入选联合国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纪念台历,并被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收藏、获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征文活动奖。  相似文献   

12.
正潘公凯出生于浙江宁海,作为国画大师潘天寿先生次子,得其衣钵,又先后担任中国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的两院院长,对中国画的形态发展皆具有长远广阔的视野。潘公凯长期潜心于创作实践和理论之间的思考与体验,深入研讨中西绘画传统,反思当代美术界全盘西化的思潮,将中国画传统独立性和完整性的体系提到相当的高度,寻找中国画自身的艺术规律,认为如何接续传统才是现在中国画的关键。潘公凯专注于花鸟画的创作和探索,以文人绘画气息为根底,以写意笔墨为语言,拓展传  相似文献   

13.
《两岸关系》2012,(7):72-72
海峡两岸文化同根,艺术同源。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是两岸同胞共同的精神财富和心灵家园。书画艺术作为传统的中华文化之奇葩,蕴涵着根脉相同的文化精髓,有着同根同祖的文化内涵。两岸的未来属于两岸的青年,两岸的青年也将决定两岸的未来。为了促进两岸青年书画的共同繁荣,增进两岸青年书画家的情谊,提高中华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4.
砚边断想     
正大自然的美独立存在,需要我们去发现、去感受;绘画是情感的表达,需要我们用心灵去体验、去挖掘。传统中国绘画与传统哲学息息相关,受老庄"天人合一"哲学观念的影响,画家已不满足对客观事物的写实描摹,而要努力作心灵上的沟通,中国画的写意性由此而生。因此,中国画没有严格意义的写实,而写意画更容易融入画家的感情,"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成为中国画创作的基本准则。"以物寓情,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境界贯穿了创作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5.
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史上,如果说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当时社会大转变时期的文化高涨的话,那么两宋时期文化复兴则是封建社会成熟时期的文化高涨。著名学者陈寅恪先生在《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证序》一文中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的确,中华文化发展到宋代,确实形成为一个高峰。中国封建社会到两宋时期已经发育成熟,在科技、哲学、绘画、文学、天文、史学等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花鸟画是以自然界中的植物和动物作为审美与绘画题材的一门中国画艺术,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化宝库的独特贡献。江苏花鸟画艺术又在中国花鸟画的发展进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江苏花鸟画在中国花鸟画史上一直占有领先位置。六朝时期花鸟画便独立成科,南唐时期的徐熙更是首创水墨"野逸"形态,独创水墨淡彩新法,宋元"写意"与明代"大写意"花鸟画均发端于此。到清代,出  相似文献   

17.
朱守道印象     
梁华旭 《黄埔》2006,(1):62-63
在书坛上,有不少是专攻书道的职业书法家,也有一些是有本职工作但对书法艺术孜孜不倦的双栖人,现供职于全国人大机关同时又是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的朱守道就属后者。他现任全国人大华侨委员会副司长兼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画艺术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院副院长。近日,他同笔者谈起他的工作、与海外侨胞的翰墨因缘,以及书路跋涉的艰辛与快乐,在此不妨记录一二,以供同好。心系海外翰墨缘朱守道的书法幼承家学,以汉魏碑刻的雄强、古朴为本色,融合宋明时期儒雅洒脱随意赋形的文人书风,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书法作为中华文化…  相似文献   

18.
普通高中教材《文化生活》第三单元明确提到隋唐时期古代中华文化达到全盛时代,教材明确指出:隋唐时期,古代中华文化高度发展,并以博大的胸襟广泛吸收外域文化,进入气势恢弘的全盛时代。隋唐时期(主要是唐朝)中华文化的发展不是偶然的,盛唐文化的形成是唐朝社会政治经济等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19.
征稿启事     
《黄埔》2013,(2):90-90
2010年初,贾庆林同志在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工作报告中提出,要“以河洛文化、书画艺术、京昆艺术、妈祖文化、黄埔精神为纽带,赴台举办展览、演出、研讨等文化交流活动,开展与台湾有关团体互访活动,增进台湾同胞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认同。”贾庆林同志的讲话,揭示了今天发扬黄埔精神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现实性。  相似文献   

20.
诗境的追寻     
《台声》2016,(24)
正张鸿飞,1950年生,吉林省伊通人。1977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曾任吉林省美协副主席、吉林省书画院副院长,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文化部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画协会理事、中国工笔画协会常务理事、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学术委员会委员、硕士研究生导师。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作品入选第六、七、八、九届全国美展。曾获第九届全国美展银奖、第七届全国美展铜奖、庆祝建党七十周年全国美展银奖、首届关山月中国画创作奖(全国共五名)。全国扇面艺术展金奖、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