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为西方环境伦理学两大理论类型的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它们存在的哲学理论根据和价值指向都不同程度的反应出了其西方中心论的价值立场,这种价值立场决定了它无助于全球性环境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2.
论“人类中心主义”的解构和重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傅华 《新视野》2002,(1):59-61
90年代以来,我国学界曾就环境伦理学的价值主体问题展开热烈的讨论,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环境伦理学的价值主体是生态或自然本身,建构环境伦理学必须“走出人类中心主义”,确立自然中心主义或生态中心主义;另一种意见认为,环境伦理学的价值主体只能是人类而不是其他什么东西,建构环境伦理学必须也只能“走进人类中心主义”。笔者赞成第二种意见,然而又感到有关论者对于“人类中心主义”这个核心问题的论述意犹未尽,特别是如何批判继承传统人类中心主义的合理成分、确立科学意义上的现代人类中心主义问题,有作进一…  相似文献   

3.
一般认为,"全面的环境哲学的中心任务在于对自然和价值范畴的思考"。的确,自然与价值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环境伦理问题的学术论争中,自然与价值二者间的关系往往构成了一个问题域--由此引发出诸多纷争。而对自然生态是否具有内在价值的不同阐释,则又构成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分野。本文拟就这一问题谈一下我们的理解。  相似文献   

4.
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的西方环境伦理研究发展到现在形成了“非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思潮。这一思潮可以被具体地划分为“系统功利主义”与动物解放主义;“敬畏生命”与生物中心主义;“大地伦理”与生态中心主义这三大非人类中心主义伦理观。在这些思潮和理论观点当中有着丰富的理论内涵,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系统功利主义是动物解放主义的理论基础。18世纪,欧美法理哲学体系理论家、系统功利主义奠基人边沁,把“功利主义”作为伦理学最基本的原理,用来构成整个立法理论和私人伦理理论的基础。他认为,所谓功利即行动倾向于给利益相关…  相似文献   

5.
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许多学者纷纷把研究的兴趣转向环境哲学,企图进一步从理论上解释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环境哲学分为人类中心主义和自然中心主义两大学派。其中自然中心主义者主张应当把伦理学的视野从人扩大到一切生命和自然界,认为生命和自然不仅具有外在价值,而且具有内在价值,强调人类在生态系统中的特殊作用。支撑自然中心主义的整个理论体系的框架,可以总结为三个问题,即"自然价值"问题、"自然权利"问题以及"生态伦理主体"问题。  相似文献   

6.
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迫使人们重新思考自己与自然的关系,如何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为人类目前要共同面对的紧迫话题;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在理论上超越了西方的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争论,在实践中为我们重新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相似文献   

7.
现将国内学者关于人类中心主义问题的讨论综述如下,供参考。 一,国内外学者对人类中心主义的认识 1、国外学者的主要观点 美国值物学家墨迪在《人类中心主义》的论著中展现了人类中心主义的现代观念,其要点有以下四个方面:(1)人类评价自身的利益高于其它非人类,这是自然  相似文献   

8.
论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诉求——生态价值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生态环境问题的理论反思.引发了价值现研究的理论转向.这种理论转向首先来自于对自然资源有无价值的争论以及"自然价值"的提出,表现为生态价值观的形成.面对各种不同的观点.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正确认识自然价值的理论内涵.揭示非人类中心主义价值现有关"内在价值"的错误本质,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生态价值观,对于我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价值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面对当今的全球性问题,我们有必要对以人为本做出富于时代性的哲学解读.首先要将以人为本和西方人本主义、人类中心主义划清界限.然后我们可以从儒家的"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思想中汲取更多营养,将以人为本解释为"以人作为出发点,扩展仁爱之心,至于世界万物"这样在以人为本原有的"尊重人权、强调人是目的"的政治学内涵基础上,赋予以人为本一重道德内涵,强调关爱自然、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两重内涵互相补充,体现了对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的超越,使这一理念更加完善,也更具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10.
新儒家批判朱熹心性哲学缺失“道德本心”,导致“性”“天道”的超越性、根源性在主体层面无法落实,而为朱熹做辩护的核心就在于证成“道德本心”。当下流行的框架是利用“形著论”框架:“性”对自己的自觉即是“心”。这种策略忽略了“性”兼理气所带来的道德本心指称不确定性问题,因此,“形著论”框架是不适合的。“理气纠缠”结构是一种新的解决模型:“理”“气”在“无始无终”的过程中形成规范性与动力的互补性结构,这个结构凸显了朱熹对于宇宙秩序和人类行为规范性及动力的关注。“理气纠缠”在伦理学上表达为“规范性动力”,有两层含义:第一,主体行为实践的动力的规范性;第二,主体在面临困难境遇时,对于“本分”的“勇敢果决”的积极实践动力。  相似文献   

11.
12.
“善”积“人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下人脉一词常被人使用.何谓人脉?人脉即人际关系、人际网络,体现人的人缘、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13.
李永忠 《党史纵横》2004,(10):21-21
今 年是 邓小 平 百 年 诞辰 ,又值 中 华 人民共 和 国建 国 55 周 年 。 从 报刊 、广 播、电视 、网 络 大 量 的 文 章 节 目 中 ,从 人 们 对 他的 真 切 怀 念 中 ,我 感 到 ,作 为 改 革 开 放 总设计 师 的邓 小平 同 志 ,似 乎 从 来就 没 有 离去,他其 实一 直 就在 我们 中 间。 25 年 的 改 革 开 放 ,使 “中 国 式 ”的 社会主 义 ,从横 向 看,既 不 同于 世 界 别 国;从纵向 看 ,也有 别 于自 己过 去 。 中 国特 色社 会 主 义 之所 以 成 功 ,我 以为得 力 于总 设计 师 邓 小 平 “做 模 型 ”、“建样板 间 ”的方 法 …  相似文献   

14.
说"诚"道"信"     
"诚",是儒家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是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中庸》中说:"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古代的思想家从天地生养万物的自然过程中,看到了天地真实无妄、自强不息的特征,就把这种特征称作"诚",并由此推出人的行为准则:"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宋代理学大师程颐曾提出:"修学不以诚,则学杂;为事不以诚,则事败;自谋不以诚,则是欺自心而自弃其忠;与人不以诚,则是丧其德而增人之怨."曾国藩也说:"天地之所以不息,国之所以立,圣贤之德业,所以可大可久,皆诚为也.故曰: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精诚所至,金石亦开,鬼神亦避,此在己之诚也".所有这些都对人的本性、人的价值、人的使命提出崇高的要求,并激发人们用"至诚"的标准来规范自己,协调人与人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的道德进步.  相似文献   

15.
年轻时,他首创亩产皮棉超百斤纪录,是远近闻明的"棉花刘,离休后,他带领农民科技致富,使老百姓的腰包鼓了起来,村民们争着抢着让他去讲课搞培训,人们又开始叫他"抢手刘",他就是彰武县离休老干部刘承福.  相似文献   

16.
1992年,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提出了"三个有利于",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成为我们各项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判断标准.世纪之交,江泽民同志在广东考察工作时提出"三个代表",解决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不仅对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性质和任务作出新的理论概括,也成为衡量我党的先进性和战斗力的根本标准.党的两代领导核心,分别在不同的历史时刻,从不同角度,对当代中国的同一历史性课题--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出了判断标准,其思想内涵和精神实质是一致的,两者相互联系,互为条件,互为因果,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相似文献   

17.
“历史周期律”作为反映历史、社会、国家、民族、政党、政权的兴盛衰亡的一种历史现象,始终是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思考和探索的共同课题。胡锦涛总书记在西柏坡学习考察时,重温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的重要讲话,号召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要牢记毛泽东同志当年倡导的“两个务必”,牢  相似文献   

18.
“三个代表”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在我们认真学习和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要着重把握“三个代表”的科学内涵、根本要求和历史地位等。为此,需要回答“三个代表”与“两个先锋队”的关系。“两股进步潮流”与“两个先锋队”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使中国没有按照马克思恩格斯论述的“五种社会形态”的顺序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而是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此开始,中华民族面临着两大历史课题:…  相似文献   

19.
“三个代表”的重大意义和生命力在于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现实问题,对“三个考验”的挑战作出了适时而有力的回答。  相似文献   

20.
认识自我是哲学探究的最高目标,人正是在“认识你自己”的过程中,才实现了自身的完善与超越。然而在对人自身的认识过程中,形成一种本质主义的思维方式,把人的本质看做先验的或预成的。因此,现代人学思想要排除对人的本质规定,把人看做是一个不断生成的过程,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实现和自我完善的过程,人被认为是自由的生成之物,而不是固定的预成之物,于是便实现了对人自身的认识从人的本质维度向人的生成维度和自由维度的哲学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