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黔阳县想方设法留住人才,使人才安心扎根山区,为黔阳的经济振兴作贡献。1996年,全县外流人员只有5人,比上年减少21%。 以“实”留才。为使各种人才进得来,留得住,黔阳县努力提高人才的各方面待遇:一是努力提高政治待遇,积极吸收要求进步,政治上成熟的知识分子入党;对有能力,有贡献者,大胆提拔使用,已有10名  相似文献   

2.
黔阳县人事局针对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分配难的问题,狠抓人事计划管理,采取有效措施。缓解了就业紧张局面。他们按照“宏观管严,微观搞活”,以及管住“吃皇粮”的,放开“吃民粮”的指导思想,实行分类管理。严把人员“进口关”;对调入机关的主任科员以下人员,严恪实行公开考试择优选调(录用)的办法。  相似文献   

3.
一是通过申报、推荐、评选了“黔阳县第二批科技拔尖人才”,为李今朝等6名科技拔尖人才发了证书及奖金各400元,并召开了座谈会,为搞好科技工作、知识分子工作,广泛听取专家及科技人员的意见和建议。 二是投资近万元,摄制了“科技人才之窗”专题片,加大了科技工作的宣传力度。  相似文献   

4.
黔阳县把培养选拔优秀中青年干部当作一项战略任务,抓紧抓好。近两年,该县注重在“选”、“训”、“炼”、“提”四字上做文章。 一、选。不拘一格选人才,放开视野,挑选那些政治可靠,发展潜力大,群众信赖的优秀中青年干部作为党政领导班子的后备人选,建立后备人才库。并对培养对象实行定期考察,严格把关,发现问题及时调整,采取逐步筛选、好中选优的办法,把真正的优秀中青年干部选拔上来。1993年来,全县作  相似文献   

5.
一身不显山露水的服饰,一路稳健的步伐,一手秀丽的字迹,透出现代知识女性的洒脱与成熟:一双专注的目光,一脸诚挚的微笑,一口有板有眼的谈吐,溢出一个妇联干部忠于职守维护女权、献身事业的浓浓的爱,滚烫的情!她,就是黔阳县妇联副主任刘求兰。  相似文献   

6.
为了有效地遏止机关、事业单位人员过快增长势头,黔阳县人事局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强化制约机制,把好人员“进口关”,取得较好效果。去年8—12月机关、事业单位招工只有10人,今年上半年无一超计划进人现象,得到上级人事部门的肯定。他们的作法是: ——提高思想认识,加大宣传力度。他们对近两年机关、事业单位招工的情况进行深入调查,并发出通报;还利用各种会议,反复宣传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局长段承才撰写了《对我县人事计划管理问题的思考》,在县委的《黔  相似文献   

7.
自幼十分崇拜科学家、特别是女科学家的杨慧珠,在她大学毕业、留学归来,已身为博士、大学教授的今天,却一再不敢妄称自己为科学家。尽管她已在动力工程理论及科研领域里做出了许多为同行称道的业绩,但她仍坦诚地对记者说:“做科学家太辛苦了。”她自称只不过是教工程的老师,是只懂某一领域的“专”家,她不愿让她的朋友称呼她“杨教授”,“‘老师’就可以了。”她更希望大家直呼她的  相似文献   

8.
叶芳 《台声》1998,(11)
自幼十分崇拜科学家的杨慧珠,在她大学毕业、留学归来,已身为博士、大学教授的今天,却一再不敢妄称自己为“科学家”O尽管她已在动力工程理论及科研领域里做出了许多为同行称道的业绩,但她仍坦诚地对记者说:“作科学家太辛苦了。”她自称只不过是教工程的老师,是只懂某一领域的“专”家,她不愿让她的朋友称呼她“杨教授”,“‘老师’就可以了”。她更希望大家直呼她的名字“杨慧珠”。虽然与杨教授接触较多,但我仍然感到,她有着太多不为一般人、包括她的朋友们所知道的东西,例如她的专业,她的研究所,她从台湾到美国的留学,她…  相似文献   

9.
对60年代出生的人而言,已不会轻易“喜爱”某个人物了,尤其是那些公众人物。有的人,可以喜欢,谈不到尊敬;有的人,不一定喜欢,却会心存尊敬;喜欢又尊敬的,则是凤毛麟角了。然而,和人提起杜宪,对她的“喜欢”和“尊敬”却都有。那天安排采访,怕杜宪在传达室受阻,就先跟那里的老大姐打招呼。听到“杜宪”的名字,她似乎惊奇了一下,我便特意强调了杜宪原来的身份,但她接下来的笑容分明表示“我知道”,问:“杜宪现在在哪里?”我告之:“在香港凤凰卫视,是节目主持人。”近年来,人们不大知道她的行踪,但只要说起她,都会面露关切,尤其是曾经听过她播音、熟悉她荧屏形象的人们……  相似文献   

10.
靳羽西很出众,你第一眼见到她时,就会发出这样的赞叹。她喜欢笑,笑得灿如孩童。与你谈话时,又感到她的真诚,真诚里闪现出智慧的火花。这些年来,她分别以学者、作家、记者、电视人、社会活动家及企业家的身份奔忙于东西方之间。美国《国会记录》称她为“真正的平民大使”;《人物》杂志称她为“中国最有名的女人”;新华社的《环球》杂志选举她为“环球20位最具影响的世纪女性”,并且,把她列在第一位。今年7月,靳羽西又有了一个新头衔:联合国国际儿童教育基金会任命她为“联合国儿童大使”。8月1日,在中国北京,代表全球华人的靳羽西第一个承诺了尽其所能“支持儿童”。  相似文献   

11.
王彪 《黄埔》2013,(2):125-127
她出身军人世家。却将笔杆子舞得风生水起;她是经济学学者.却在文史研究领域成就斐然;她是党校里的“红色”教授,却与“资本主义国家”民众打成一片;她从未学过导演,却将电视剧《方振武》搬上了荧屏;她并不懂得“望闻问切”.却为贫困山区输送了2000多名医学人才。温文尔雅、爽朗幽默是她给人的第一印象,她就是安徽省委党校副教授廖光凤。  相似文献   

12.
陆昇 《同舟共进》2011,(12):36-41
她是蒋介石、朱家骅身边的美女速记员,也是“按住蒋介石脉搏的人”。萧克说她“不用千钧棒,赛过孙悟空”,毛泽东赞叹她能让国共谈判变成“玻璃瓶子里押宝”。她谨遵周恩来的教导,做了一辈子“无名英雄”……  相似文献   

13.
洪静 《当代广西》2008,(10):38-39
有人叫她“姐”,有人唤她“女儿”,还有人喊她“妈”。那些人的年纪都比她大。她与他们本没有任何关联,因为走到了一起,有了感情,便有了爱与温暖,关怀和感动。  相似文献   

14.
才出生5天,患有先天性脑瘫的维吾尔族“小巴郎”被父母遗弃。汉族妇女李仁凤毫不犹豫地伸出了慈母般的双手收留了他。为了“儿子”她四处求医;为了“几子”她曾两次失去家庭;为了儿子,她风里筛沙雨里赶集摆地摊;为了“儿子”她倾家荡产……  相似文献   

15.
她曾是一名英姿飒爽、受人尊重的“警花”。因容貌出众、业务能力强,她曾两度成为某知名公安杂志的封面人物。一个黑社会老板抓住了她虚荣的致命之处,将她包养,诱她染上毒瘾,又将她抛弃……毒品吞噬了她的灵魂。为筹集毒资,她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召集三陪小姐等人敲诈勒索,“警花”就这样凋谢了……  相似文献   

16.
<正>20世纪令东西方政治领袖最头痛的意大利女记者奥里亚娜·法拉奇于9月14日去世,安眠在她的故乡佛罗伦萨,终年77岁。这位被誉为“欧洲最著名的记者”,采访过许多国家的领导人,其中包括邓小平。她的性格多姿多彩,英国《卫报》把“精力充沛”、“任性”、“充满激情”、“爱出风头”、“勇敢”和“固执”这些形容词都送给了她。法拉奇在中国颇有知名度,当她的死讯一传出,中国主要网站便开始纷纷报道,并回顾她与中共已故领导人邓小平的一段缘分。  相似文献   

17.
她12岁考入沪剧团学馆,近40载没有离开过舞台。上世纪80年代,她是上海家喻户晓的“金鹰奖”、“梅花奖”、“白玉兰奖”获得者。2002年,她成为了上海沪剧院院长。  相似文献   

18.
幽默天地     
不诚实 “我妻子对我不诚实。”一个愤怒的丈夫在酒吧里对好朋友说。 “发生了什么事情?” “她昨天一夜未归,当我问她去了哪里时她说是和自己的妹妹在一起。” 那位丈夫喝了一口酒之后继续说“事实上,她妹妹昨天夜里一直和我在一起。”  相似文献   

19.
这一天,张然终于鼓足勇气回到了津南区小站镇,尽管她并不知道,该如何面对生活在此的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男人——一个是曾百般呵护、万分宠爱她的丈夫,另一个是曾经与她山盟海誓、卷款私奔的情人。此时,已怀有4个月身孕的她步履蹒跚地来到情人家门前,只见紧闭的大门上贴着一对烫金的大红“喜”字,吉祥喜庆的大红灯笼高挂门前。她满腹狐疑地来到“自家”门前,大门上那同样耀眼的“喜”字顿时令她感到天旋地转。在情场上一直所向披靡的张然颓然倒了下去,她难以相信眼前的一切,不愿承认“幸福”的婚姻和“甜蜜”的爱情就这样擦肩而过、悄然远去……  相似文献   

20.
今年已48岁的宁波市江东区检察院检察长袁培芬,是从1996年6月才调入检察机关工作的,论“检龄”她还算不上“老兵”,但她却获得了令人钦佩的业绩和荣耀——经她审查把关的3500余件批捕、起诉案件无一差错;担任检察长短短三年,却使一个后进院彻底改变了面貌!在当地干部群众的心目中,她成了公正执法、执政为民的“偶像”,并先后获得了区“十佳公仆”、市“特级劳动模范”、市“优秀共产党员”、省“优秀女检察官”、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模范检察干部”等14项(次)荣誉称号!2006年2月21日,袁培芬又被最高人民检察院授予“中国优秀检察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