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大学校园流行文化一方面由青年学生传播、创造,一方面也为青年学生所接受,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具有较大影响,必须加以正确引导。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树立双向互动的教育观念,更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做到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为主导思想,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提升大学生的价值追求,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作为校园流行文化的主流精神,使社会主义荣辱观成为学生的人生准则。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透视着红色资源的精神内涵,红色资源同样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要求高度一致。以红色资源为载体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既可以教育青年学生继承和发扬光荣传统,也是开拓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青年学生成长成才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如何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内化为大学生的价值认知,外化为大学生的行为习惯,需要在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强调"中国特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青年学生生活的全过程;改进教育方式,突出"实践精神"。  相似文献   

4.
张建双 《世纪桥》2013,(8):89-90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包含了我党在精神和价值方面的探索成果,也涵盖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代表,其中蕴涵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它在人格完善、情操追求、道德修养等方面的内容,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紧密结合儒家文化思想,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突出以“学生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张建双 《世纪桥》2013,(10):89-90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包含了我党在精神和价值方面的探索成果,也涵盖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代表,其中蕴涵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它在人格完善、情操追求、道德修养等方面的内容,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紧密结合儒家文化思想,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突出以“学生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重大机遇和巨大挑战。只有理清红色文化与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内涵和关系,将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调动与学生教育紧密相关的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的力量,充分认识它们在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方面的地位和作用,才能使当代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固树立民族精神,为理想信念和国家民族发展奋斗。  相似文献   

7.
陈伟  杨丽可 《党建》2023,(3):57-58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红色故事是红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高校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意义。电子科技大学结合新时代大学生的特点,将红色故事融入课堂教学、实践研学、文化建设和互联网络,引导青年学生争做传承红色基因的新时代好青年。  相似文献   

8.
周明  楚丽丽 《世纪桥》2010,(15):98-99
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具有与时俱进的特质,当代的90后青年,需要从真实中感受现实,从历史中审视未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在大学中寻找思想教育的资源和德育教育资源已被提上了日程。探索依托企业办学学校的特点,分析以弘扬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为主线的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机制。把学习和弘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与大学生思想道德培养有机结合,努力为国家培养更多更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9.
习近平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是党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高度凝练和概括,深刻诠释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发展方向。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离不开文化的滋养。全面认识两者的科学内涵和相互关系,以习近平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为指引,加强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是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0.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求我们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为青年学生引领人生航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青年学生定位价值目标,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青年学生提供精神支柱,用社会主义荣辱观为青年学生树立道德标杆,努力在高校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基本的道德规范。  相似文献   

11.
地方红色文化在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学生教育过程中起着纲举目张的作用。基于此,以常州市地方红色文化为例,阐述红色文化资源及其精神内涵,研究利用红色文化开展思政教育的必要性,探索地方红色文化在“三全育人”背景下融入高校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策略。  相似文献   

12.
"红船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理论基础、继承根本、价值旨趣等方面同质同根同源。将"红船精神"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探寻有效的知行合一的路径,有利于引导青年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传承优秀文化,有利于激发青年大学生积极奉献进取、开拓创新创业,有利于助推青年大学生实现青春价值、创造人生辉煌。  相似文献   

13.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途径探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成荣 《党史文苑》2004,(10):78-79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在经济全球化对传统民族精神产生一定冲击的背景下,如何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当前,高等学校应以先进文化为基石,以历史教育为重点,以校园文化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努力探索出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4.
大学精神教育与大学生价值观的构建贯穿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与内涵所在。探索大学精神教育现状和与之相对应的大学生价值内涵,对于做好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重在建设,重在落实,注重养成,务求实效,根据十四届六中全会精神,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两大内容,据此,本文将从高校工作的实际出发,从青年大学生的特点出发,探讨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对策。 一、以正确的理论武装人 突出渗透性 学校以教学为主,学生大部分的时间是在课堂里接受教育,通过教学来提高青年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这是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手段。课堂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徐园媛 《探索》2008,(2):162-16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武装大学生头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打牢大学生思想基础,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凝聚大学生力量,用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拓展大学生思维,用社会主义荣辱观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相似文献   

17.
吴珩  付丽 《奋斗》2014,(8):39-40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考察时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高等院校不仅是青年大学生放飞理想的舞台,更是引导青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特别是作为地方高校,在推进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应把地方优秀精神文化资源融入其中,让青年大学生既感受到地方优秀精神文化资源的历史底蕴,又能使社会主义核心  相似文献   

18.
深入挖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厚重思想资源,着力发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化作用,有助于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认取。为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文化建设全过程,延伸和强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效果,东北林业大学探索以第二课堂的途径,采取贴近学生的一系列传统文化教育主题依次推进的方式,开展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工作。"主题推进式教育"在提高大学生政治思想觉悟和传统文化素养方面取得令人鼓舞的成效,同时也引发了关于构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长效机制的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19.
党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社会实践中创造的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核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中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发挥党史文化教育功能,把党史文化物化载体作为大学生思想实训的基地;把党史文化作为增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生观的有效资源;利用党史文化,把思想政治优秀的大学生群体培养成为青年马克思主义信仰者和传播者。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中国共产党百余年来砥砺奋进的精神支撑,伟大建党精神具有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伟大建党精神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点在于二者的精神实质相契合、育人功能相契合、奋斗目标相契合。伟大建党精神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体现为以“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精神引导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以“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精神激发青年学生肩负初心使命,以“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精神强化青年学生甘于奉献意识,以“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精神厚植青年学生爱党爱国情怀。伟大建党精神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可概括为课堂教学、网络教学、实践教学的一体化推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