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西方公共行政理论在一百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官僚制行政、新公共管理、新公共服务三次主要理论范式的转型。公共行政的价值追求也实现从效率至上、注重绩效到重视公平、平等、公民参与等价值目标的转移。本文试从理论背景、价值目标、范式特征等方面对三次范式转型进行探究以概述西方公共行政价值导向发展的基本脉络。  相似文献   

2.
百年公共行政发展史中历经多次的范式转换,其实质是公共行政伦理价值的变迁。传统公共行政范式下重视技术与理性的价值中立主义致使行政伦理的价值萎缩;新公共行政范式下重视社会公平正义的主张推动了行政伦理的价值复苏;新公共管理范式下严重的"管理主义"取向导致行政伦理的价值偏执;新公共服务范式下"责任中心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行政伦理的价值匡正。然而总体说来,每种行政价值范式都有所偏废,至今未能建立起包含目的性价值与工具性价值兼顾、公平与效率相平衡的行政伦理价值体系,这一体系成为当前公共行政领域的首要目标。  相似文献   

3.
批判理论引人注目亦发人深思之处,在于运用解构这一方法,对官僚制行政各种看似寻常实则遮掩假象、存在不公正、不自由的语言做出检验,以此激发与指引公共行政变革,鼓励多元主体参与和对话,张扬公平、人权等价值理性。批判理论的解构方法亦可以借鉴于转型期我国公共行政语言的分析,并且同样可总结其制造社会不公与权利缺失的三个层面的问题:藏匿假象的语言符号、官僚独白的语言方式、男性气概的语言取向。正基于此,语言再造须作为转型期公共行政变革的基础性措施,并相应要从三个方面作出努力:凸显权力语言符号的公共性,抵制假象;从官僚独白走向多元合唱;改造公共行政的语言取向,增添女性色彩。  相似文献   

4.
《公共行政的精神》从公共性出发重构了行政的价值;分析了社会公平问题;并从公民精神和治理的角度提出了实现社会公平的治理路径。文章从社会公平与公民精神的本质和关系角度入手对以上理论观点进行了梳理,认为该书隐含着以下结论:一、公民精神具有将作为理念的公共与作为能力的公共联结起来的融合性;二、社会公平价值本身具有时间、空间和价值维度上的弥散性。三、具有自律性的公民精神和具有他律性的社会公平价值相互补充并一道规范着公共行政活动。  相似文献   

5.
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与价值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都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在新的形势下、需要研究今后进一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价值取向.公共行政价值是公共行政对公民的意义,是公共行政的应然状态.人本、责任、效率、公平、秩序、廉洁是公共行政追求的主要价值.要从这些价值理念出发,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效能政府、公平政府、法治政府、廉洁政府与节约政府.  相似文献   

6.
公共精神是指引政府公共行政的价值导向,是保障政府公共性的道德规范。它要求政府要本着公开、公平、公正、公心的原则为公众利益服务。近年来,公共精神备受关注,不仅体现在人们对公共权力运行的关注,更多体现在人们对自己所应该享有的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水平高低的关注。基于此,注重公务员公共精神的培育和塑造,把公共精神作为公务员的价值追求,对规范政府管理行为,提升社会的公共品质,加快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效率与公平统一:我国行政改革的价值取向及其实现路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共行政理论百余年的发展历程,就是一个对效率与公平价值的倡导及实现路径的探索过程。以服务型政府为目标的我国行政改革,追求的是效率与公平的统一。但在我国,阻碍效率与公平等行政价值实现的表面原因是行政问题,实质是政治及政治体制问题。要实现效率与公平的价值必须从政治体制层面变革着手。  相似文献   

8.
公正:我国公共行政追求的主要目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亚里士多德开始,公正就被看做是评价社会制度的一个价值标准,用以匡正人类不平等的社会现实。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社会矛盾较突出,有的还比较尖锐。因此,建立良性和谐运转的体制,减少社会矛盾和冲突,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发展,号称"看不见之手"的市场本身是解决不了的,它需要"看得见之手"的政府的调控和整理。就是说,人们对公共行政权力的行使寄予了极大的期望,所以,公共行政公正的问题成为社会和学界讨论的热点和焦点。  相似文献   

9.
乡镇公务员作为国家政策的直接贯彻者,其伦理导向直接影响到基层的社会稳定以及基层民众对党和国家的认同。公共行政理念以公共责任承担和公共利益维护为价值追求,以"为民务实清廉"为行政伦理导向。在党员干部思想作风建设过程中,以公共行政塑造乡镇公务员的行政伦理是必然要求。但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道德的失约与制度的缺位共同导致了公务员行政伦理的失范。因此,应当通过德性培育与制度约束来保证乡镇公务员的公共行政伦理导向。  相似文献   

10.
公共行政视角下的公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正是人类不懈的追求,从古希腊开始,人们就开始探索公正及其实现的途径。其实,最需要公正的领域是公共行政的领域。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行政道德化的价值基础就是公正,即公正的制度安排和行政人员行政行为的公正。行政人员作为公共行政的主体,他在行使公共权力的过程中做到公正不仅是公共行政运行的客观需要,而且对整个社会的健全有着重要的影响。对于行政人员自身的发展来说,他的公正定位是他实现自我和完善自我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1.
论公共行政发展的民主价值取向与政府行政模式转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公共行政发展所蕴含的民主价值取向是推动政府行政模式从效率至上向社会公平至上和服务至上模式转换的重要因素,并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对西方国家在现存制度框架内推行政府改革、发挥政府的行政效能和体制内各个组成部分的合力、间接维护政治统治起到了有益的作用。在我国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社会转型时期,研究公共行政的民主价值取向与政府行政模式转换之间的内在联系,对于实现"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的政治建设目标,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政府行政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功利主义作为公共政策的价值评判标准,是对公共行政最有影响力的公共哲学。因其过于强调经济理性和后果主义导向,很容易使公共政策走向极端。功利主义的一元价值难以满足公共政策正义、平等、公正等多元价值的标准。功利主义公共政策往往在现实生活中背离了政府作为公共正义代表的考量。  相似文献   

13.
现在,社会公平、社会公正问题广受关注。社会公平、社会公正的内容,实际上也是由人们规定的,因此它具有一定的主观特征。不同的利益群体、社会阶级阶层出于自身的利益,对社会公正、公平会有不同的认识和评价。在具体实践中,社会公平有两种导向:结果导向和过程导向。结果导向倾向于关注“谁得到了什么”。而过程导向倾向于关注“为什么得到”,即人们究竟是怎样进入到地位差异结构中来的,社会学家管这种进入的程序叫作“地位准入”机制。  相似文献   

14.
公共行政应该遵循的基本价值理念是理性与效率、公平与正义、民主和自由。市场化模式下公共行政所采用的效率价值取向,过分强调效率价值取向将带来的负面效应。过分强调效率取向,会威胁到公平的实现,也会威胁到民主的实现,更会损害到效率本身的实现。  相似文献   

15.
在现代公共行政实践中,行政自由裁量权问题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新公共行政学派的代表人物弗雷德里克森在《公共行政的精神》一书中专门探讨了关于行政自由裁量权的问题,认为应该将社会公平作为指导公共行政的第三个规范性原则,而行政自由裁量权又是社会公平成为公共精神的必要前提,进而论证了行政自由裁量权存在的必要性与合理性。但是弗雷德里克森在书中过分强调行政自由裁量权而忽视对其的诸如程序性控制等,也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  相似文献   

16.
自公共行政学产生以来,关于公平与效率两种价值的争论就主导了公共行政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路径,并导致了公共行政研究范式的多次转换。平衡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政府的重大课题。通过公共权力产权实现需求提出与需求满足的统一,是消融公平与效率悖论的有效途径,也奠定了建构公民自治与公民社会的合法性基础。  相似文献   

17.
自公共行政学产生以来,公共行政关于公平与效率两种价值的争论主导了公共行政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路径,甚至导致了公共行政研究范式的转化。平衡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政府的重大课题。文章从经济学的角度,试图在分析公平与效率轮回的基础上,提出超越公平与效率悖论的合命题即通过公共权力产权实现需求提出与需求满足的统一,进而通过公民自治实现和谐的公民社会。  相似文献   

18.
西方公共行政价值观的百年发展史,是一部公共行政改革追求效率与公平的发展史,也是公共行政价值观效率与公平相互博弈与融合的发展史。公共行政改革的四个阶段虽各有侧重,但公共行政改革追求更高效率、更多公平的总目标没有变。  相似文献   

19.
公共行政学自产生之日起,就一直存在着两种公共行政价值观的争议与互动。效率价值取向强调以采用各种有效的管理方法、工具技术来提高政府效率,而规范价值取向则以追求社会民主、公平等公共行政的理想目标为其最高价值。二者在公共行政学发展的各个阶段上相互交缠,难分难解。研究这两种价值取向的互动与流变,对于深化公共行政学的价值研究、理清公共行政学的学科轨迹,促进公共行政学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从古到今,法律都与公平、正义同义。社会公正是人类恒久的追求。但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由于法治不健全、不完善,社会公正没有得到很好的实现,以至于不公正的问题越来越突出。社会失去了和谐。这在本质上是与法治精神相违背的。2005年是中国建设法治政府十年规划的起步年。以政府为载体的公共行政应在法律的约束和支配下,把公正作为永恒的目标,真正地实现“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