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文荟萃     
“入世”与新的腐败高峰“入世”对中国社会的发展非常有利,但是,它也会带来包括催化腐败发展在内的一系列“副作用”。“入世”对未来腐败的影响,是一个应该引起我们重视的新课题。陈希同为什么会栽倒,罪证之一,就是他将外宾赠送的不菲“礼品”装进了自己的腰包。的确,在反腐败斗争中最难被揭露出来的腐败是“内外勾结”、“内外合伙”的腐败。为什么?一是凡能与外商合伙、勾结的,一般没有“尚方宝剑”是决不敢查的;二是外商是“外人”,没有真凭实据在手,也不太好查;三是贪官所贪的赃款大都转移到国外的银行之中;四是有不少外…  相似文献   

2.
像广东湛江腐败案、福建厦门远华走私案和辽宁沈阳慕马案涉及腐败官员之多,时间之长,损失之大是触目惊心的。那么,谁应该对这些腐败案件负责呢?当然是腐败者本人,如此说肯定没错,不然他们也不会一个个地被开除党籍、公职,关进大牢,送上断头台……然而,所有这一切并没有解决人们思想中的一个疑虑:为什么这些腐败者能够长期肆无忌惮地腐败?负责主管或教育这些“腐败者”的领导者又在干什么?为什么会长期对自己身边的腐败现象无动于衷?我之所以这样问并不是要搞“连坐”,也不是怀疑一切,而是觉得出腐败问题的单位领导总该认真总…  相似文献   

3.
《党课》2010,(21):77-78
“州官敢放火,我就敢点灯”——国人的公平观念 当下,不少人高呼“打倒贪官”,主要是痛恨腐败导致的社会不公、贫富差距,而并非真的出于捍卫法治正义。所以,当腐败现象难以消除时,他们会认为社会对己不公,从而为自己的腐败找到“正义”理由:“州官能放火”,为什么我就不能“点灯”!于是,反对大官用大权腐败的小官,会心安理得地用小权腐败;反对腐败官员的平民,自己也会托人结识腐败官员。  相似文献   

4.
李健  小月 《党建文汇》2005,(3):42-42
“学生会组织腐败”在北大“校园潜规则”调查中榜上有名,学生会作为高校中最大的学生组织,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负面意见?为什么一些人会反感它?难道——  相似文献   

5.
孟庆荣 《党课》2009,(5):72-75
曾经有媒体这样采访普通群众:“假如你有权,你会不会腐败?”没想到大多数人的回答竟然是,“我可不是圣人,那是说不准的事,说不定我也可能成为腐败分子”“大腐败可能不会搞,小腐败也会弄一点,吃点、喝点、捞点算什么啊”“先捞他一笔,弄他个无后顾之忧”“你捞我也捞,大家一起捞,法不责众”“周围的人都腐败,你不腐败行吗?  相似文献   

6.
通常人们一谈到腐败,就会联想到大案要案,殊不知大案是由小案件发展而来的。腐败有两类:发生在官场的“大腐败”和发生在群众身边的“小腐败”。有人提出“小腐败”问题,并将那些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称之为“小腐败”或“身边腐败”,认为“小腐败”也是腐败,是权力者通过对权力的操作谋取利益,是一个“与民争利”的“权势群体”。什么是“与民争利”?就是在“利”的问题上“小打小捞”。  相似文献   

7.
一位参加沈阳市党代会的企业家代表,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一个香港记者都能从慕绥新价值几万元港币的一身腐败行头上判断出这个腐败市长,为什么慕绥新、马向东身边的人就是发现不了?”此话见于《中国青年报》的一篇“新闻观察”。其问虽是就慕、马一案有感而发,却有“普遍意义”。对于慕、马一伙的腐败,周围的人真是没有发现一点蛛丝马迹吗?真是因为不易发现才使其“越坐越大”吗?我以为不是。身边的人恐怕早就看出这两人是腐败分子了。是内地的记者反应迟钝么?恐怕也不是。我敢断言,沈阳市的记者肯定比香港记者更早更容易发现慕、…  相似文献   

8.
贪官之“潜伏定律”:之一、“潜”得越久的贪官越难查。一是贪官有“经验”了,手段更狡诈;二是事隔多年,很多线索也不好查。倒是一些“新手”贪官更容易“栽”,或是新近发生的腐败更容易暴露。因此案件突破,往往从“新”开始。  相似文献   

9.
江泽民同志在中纪委第四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腐败现象屡禁不止,主要原因是,对“领导干部疏于教育、疏于管理、疏于监督”。这不仅指明了原因,同时也包含了标本兼治的途径与方法。那就是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严格组织制度管理;强化党内和民主监督。三者并施,而且教育必须摆在第一位。  为什么要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第一位呢?首先因为,腐败行为说到底主要是由于公共权力异化的结果。英国历史学家艾克顿曾指出:“权力倾向于腐败,绝对的权力倾向于绝对的腐败。”对于这种权力倾向于腐败的根本原因,法国启蒙思想家、法学家孟…  相似文献   

10.
匡斌华 《当代贵州》2013,(36):58-58
摘录:今天腐败为什么成风,大案要案居高不下,论者见仁见智。或指公共权力未受制约,政经不分、党政一体而容易被人利用谋取私利;或责经济体制转型而出现价格双轨,刺激倒卖“寻租”等。唯有人们对腐败的容忍、迁就乃至辩护,作为一个道德立场和伦理价值问题,研究的还不多。这一点对于本文的讨论却至关重要。那么,是什么东西还挡着腐败,不让它获得权利的待遇呢?恐怕也就是道德了。  相似文献   

11.
关于合伙在民法中的法律地位,学者们颇有争议,概括起来有三种观点:一是认为合伙不能成为民事主体,民事主体只限于自然人和法人,合伙仅为自然人或法人进行民事活动的特殊方式而已;二是认为合伙是自然人和法人之外的又一民事主体,包括“非法人团体说”、“准法人说”“法人说”、和“第三民事主体说”等;三是认为合伙能否成为独立民事主体,应根据具体的情况区别对待,一些简易的合伙没有组织或字号,不能成为民事主体,合伙只有具备一定的条件才能成为民事主体。要想确定合伙的法律地位,必须首先界定清楚合伙的概念以及合伙的权利和义务,然后方能确定合伙能否成为民事主体。  相似文献   

12.
曾经有过这样一个故事。在某项“外资”谈判即将成功之际,外商代表来到该企业的经理办公室,看到报刊乱放,书籍无序,墙角的垃圾也不处理。后来,该项目“黄”了。外商的理由是:一个连自己的办公环境都管理不好的人怎能让我们对他所管理的项目放心。这正应了中国那句老话:“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几千年文化洗礼的中国被称为“礼仪之邦”。而这个自古而来的称号却在当今世界中渐渐被一些人淡忘了。谈到“礼仪”,人们大多会想到“日本”;说起“绅士”,人们则会想起“英国”……如今,我们国家“入世”了,这一来,我们就会与更多的外…  相似文献   

13.
外交部发言人为什么什么问题都难不倒? “外交部发言人为什么什么问题都难不倒?”“为什么不论记者提什么问题,从什么角度提出问题,外交部发言人都能对答如流,侃侃而谈?”“外交部发言人到底有什么诀窍?”“外交部发言人有没有被问倒的时候?”许多人常常会提出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14.
外交部发言人为什么什么问题都难不倒? “外交部发言人为什么什么问题都难不倒?”“为什么不论记者提什么问题,从什么角度提出问题,外交部发言人都能对答如流,侃侃而谈?”“外交部发言人到底有什么诀窍?”“外交部发言人有没有被问倒的时候?”许多人常常会提出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15.
陆立华 《前线》2013,(9):82-82
通常在腐败窝案中,会听到“下水”者如此说:“别人给钱大家都收,我为什么不收?不收反而不合群。”  相似文献   

16.
面对当前严峻的反腐败形势,人们不断地发问:为什么“三公消费”久治不愈?为什么“一把手”总能轻而易举地搞腐败?我国有那么多的监督机关和反腐败制度,其作用哪里去了?  相似文献   

17.
众所周知,世贸组织的各项规则都是有法律约束力的,信守这些规则是每个成员的义务。中国的法治建设还只是刚刚起步,如果我国的法治建设不尽快步入快车道,增强规则意识和法律意识,那么,我们不仅享受不到入世所带来的好处,反而会动辄得咎,处处受制于人。入世与中国的法治建设关系如何?入世之后的中国应如何进行法治建设呢?一、入世———中国法治建设的里程碑“入世”不仅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同时也是我国法治建设的重要里程碑。纵览15年的历程,我们可以看到,我国“入世”谈判的进程是伴随我国法治建设的进程而发展的。…  相似文献   

18.
机遇胜于挑战——走近WTO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久,中美达成的关于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双边协议,标志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最大障碍已经排除,为我国“入世”迈出了重要一步。我国“入世”的谈判所取得的重大进展,全球为之瞩目。我国为什么要坚持加入世贸组织?“入世”将对我国带来哪些影响?究竟是利大还是弊大?我们应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这些问题都是当前社会上的热门话题。正确地认识和处理上述社会热点问题,对于我们统一思想认识,积极做好“入世”的准备工作,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历史的必然发展的需要世界贸易组织…  相似文献   

19.
中央决定集中一段时间,在县处级以上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中开展利用胡长清等重大典型案件为反面教材的警示教育,但有的同志认为自己有职无权或权小钱少,没有搞腐败的条件,平时不管钱、不管物、不管人,想搞腐败也搞不成;也有的同志认为,平常吃吃喝喝,拿点土特产,没什么大不了的;还有的同志认为只要不闯“红灯”,打打“擦边球”,谁也奈何不了,等等,这些认识不解决,警示教育就收不到实效。 首先,要克服警示教育与己无关的思想和情绪,积极认真地参加教育活动。应当看到,权小钱少或权大钱多、有没有条件或会不会腐败并没有…  相似文献   

20.
《党课》2006,(10):23-2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获得了长足发展,成就举世公认。然而,一系列问题仍然困扰着我们:为什么这么多年产业结构调整不过来、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不过来?为什么中国目前只能是“世界加工厂”而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不能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为什么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这么多年而资源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所有这些问题,都有一个共同的指向:自主创新能力不足。虽然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制造大国,加工制造能力和产业配套能力名列世界前茅,钢材、彩电、摩托车等一百多种重要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但这些辉煌的成绩并没有增加多少我们在世界市场上的话语权。生产靠订单、销售靠外商、技术靠引进,这样的循环使得我国总的对外技术依赖度超过了50%,70%以上的新开发技术属于外源性技术。所有这些现象的产生,都是由于缺乏自主创新能力造成的。在这样的情况下,要实现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发展目标是不可能的:没有自主创新能力,就不可能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实现2010年人均GDP翻一番;就难以做到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单位GDP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基本遏制;就无法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从长远看,保障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不断提高综合国力、确保我国经济安全的能力,归根结底还是在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