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大鼠尾静脉滴去甲肾上腺素(20μg/kg/min)后,分别于即刻、7天、30~90天杀死取材,用病理组织学、肌红蛋白免疫组化染色及透射电镜观察心肌损伤。结果:早期可见心肌多灶性坏死、肌红蛋白缺染、肌原纤维断裂溶解,似冠状动脉无阻塞性心肌梗死;中后期可见心肌灶性萎缩及疤痕形成、成纤维细胞增生活跃、新生胶元原纤维伸入坏死心肌内,类似早期心肌病图象。  相似文献   

2.
电击后心脏损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将电击器电路连接家兔左前肢和右后肢,用200v5mA交流电定时电击,制造电击死和电击伤时心脏损伤的动物模型。结果显示:电击死前ECG出现室颤波,光镜下心肌纤维广泛断裂,间质出血,小血管周围水肿.心肌灶性坏死,心房心肌坏死累及心内膜时有微小附壁血栓形成;房室结细胞核空泡变,胞浆深嗜伊红性;电镜下心肌纤维闰盘撕裂;心肌Ⅰ带消失,肌节缩短,超收缩带(Hypercontractionbands)形成,或Ⅰ带扩大,肌节拉长,Z线移位;肌原纤维溶解等。电击伤动物出现心肌散在性坏死灶内炎性浸润,灶性心内膜炎,小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传导系统炎性浸润。本实验对电击死的法医学鉴定和非致死性电击伤心脏并发症的诊断提供病理学基础。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多发性软组织挫伤后短时间内死亡案例的脏器病理学改变。方法 应用常规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进行光学显微镜检查。结果 光敏检查见肺组织毛细血管扩张充血,白细胞集聚,肺组织散在片状出血、灶状坏死及透明膜形成;心脏间质血管扩张充血,点灶状纤维溶解;脑组织充血水肿,肝脾充血。免疫组化发现肺泡腔及部分血管内纤维蛋白染色阳性,部分脾脏血管内及肾髓质聚合管中肌红蛋白染色阳性。结果 本研究结果提示多  相似文献   

4.
早期心肌缺血心肌肌红蛋白变化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实验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12只犬急性冠脉阻断60及90分钟后心肌肌红蛋白变化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心肌缺血60分钟已有明显的肌红蛋白脱失,比相应H、E 染色切片更易辨认缺血灶,在H、E 染色改变不明显的区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已显示出肌红蛋白的缺失.冠脉阻断90分钟时,缺血区肌红蛋白缺失更加清晰,因此该方法可用于诊断早期心肌缺血,结果可靠.  相似文献   

5.
病毒性心肌炎急性期心肌胶原增生与TGF-β1的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病毒性心肌炎急性期组织修复性病理改变,探索轻度病毒性心肌炎的法医病理学诊断方法.方法:以适量CoxsackieB3病毒感染Balb/c小鼠造成小鼠轻度病毒性心肌炎.利用苦味酸-酸性品红染色法观察病鼠心肌组织胶原纤维的增生情况,并对病鼠及9例人心肌炎心肌进行TGF-β1的LSAB免疫组化研究.结果:病鼠心肌组织内胶原纤维呈不同程度增生;心肌炎鼠及人心肌炎心肌组织可见大量TGF-β1表达;TGF-β1的表达与胶原纤维的增生呈正相关.结论:病毒性心肌炎急性期即存在组织修复性病理改变,TGF-β1的阳性表达是反映心肌炎症性损伤修复的灵敏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肌红蛋白在早期心肌梗死死后诊断的特异性。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 -P法检测梗死心肌和其它非梗死性的直接或间接心肌损害的心肌肌红蛋白染色的变化。结果 梗死心肌均可见不同程度的肌红蛋白缺染 ,其它非梗死性的直接或间接心肌损害的心肌中 ,如心脏挫伤、心肌炎、出血性休克、电击死、机械性窒息、有机磷中毒等 ,也有不同程度的肌红蛋白缺染。结论 应用肌红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诊断早期心肌梗死需慎重  相似文献   

7.
多发性软组织挫伤后对肺及其他脏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多发性软组织挫伤后短时间内死亡案例的脏器病理学改变。方法应用常规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进行光学显微镜检查。结果光镜检查见肺组织毛细血管扩张充血,白细胞集聚,肺组织散在片状出血、灶状坏死及透明膜形成;心脏间质血管扩张充血,点灶状纤维溶解;脑组织充血水肿,肝脾充血。免疫组化发现肺泡腔及部分血管内纤维蛋白染色阳性,部分脾脏血管内及肾髓质集合管中肌红蛋白染色阳性。结论本研究结果提示多发性软组织挫伤后短时间内死亡的死因为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肌红蛋白在早期心肌梗死死后诊断的特异性。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梗死心肌和其它非梗死性的直接或间接心肌损害的心肌肌红蛋白染色的变化。结果 梗死心肌均可见不同程度的肌红蛋白缺染,其它非梗死性的直接或间接心肌损害的心肌中,如心脏挫伤、心肌炎、出血性休在克、电击死、机械性窒息、有机磷中毒等,也有不同程度的肌红蛋白缺染。结论 应用肌红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诊断早期心梗死慎重。  相似文献   

9.
Ma M  Xu X  Luo B  Wu X  Zhu J 《法医学杂志》2000,16(3):141-142
为探讨心肌缺血后内皮素在心肌组织内表达的变化。用免疫组化SABC法研究内皮素的表达情况。结果发现缺血60min后 ,缺血区心肌细胞呈局灶性阳性 ;缺血120min后 ,血管平滑肌、内皮细胞及心肌细胞浆均呈阳性着色。对照和缺血30min组心肌组织未见有阳性反应。上述各组HE染色未见明显病理改变。  相似文献   

10.
失血即刻死亡心肌超微结构,组织化学及免疫组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研究应用电镜、组织化学、免疫组化及形态计量分析等方法和技术,观察失血即刻死亡时家兔心肌超微结构、琥珀酸脱氢酶(SDH)活性、肌红蛋白(Mb)脱失的变化特点。结果发现,失血即刻死亡时家兔心肌细胞轻度水肿,肌原纤维普遍强度收缩,肌节缩短,Z线增粗,心肌细胞内SDH活性明显下降,Mb轻度局灶性脱失.  相似文献   

11.
电击伤组织的超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Qin ZQ  Gong YC  Huang XH 《法医学杂志》2001,17(3):142-144
目的 观察电流传导路径上器官、组织的超微结构变化。 方法 对 SD大鼠进行实验性低电压电击。结果 触电部位皮肤的上皮细胞胞浆内基质凝固、膜系统断碎;骨骼肌肌小节出现异常收缩带;心肌的变化也较明显,可见局灶性溶解坏死并出现异常收缩带;电流传导路径上外周血管、神经的改变以血管明显,血管内皮细胞胞浆中出现空泡,中膜平滑肌可见溶解坏死,神经纤维仅见部分髓鞘松解。 结论 电击伤组织的超微结构变化可作为诊断电击死组织学变化的补充,为解决无明显皮肤电损伤的电击死案件提供形态学指标。同时也探讨了电击伤超微结构变化的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12.
周伟  王斐 《法医学杂志》1997,13(3):133-134,137
本实验按Selye法结扎Wistar大鼠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复制早期心肌梗死模型;又经颈外静脉注射垂体后叶素复制冠状动脉痉挛模型。按心肌不同缺血时间(25min、1h、3h)及对照组将以上各模型均分成四组.每组均取心关部及其相邻组织块制成石蜡切片,进行HE染色、链霉菌素-生物素-肌红蛋白免疫组化染色(LSAN-Mb染色)。结果表明:心肌梗死25min即可见左心室前壁心内膜下心肌条片状Mb缺失,随着梗死时间的延长,条片状缺染区向外层心肌扩展;冠状动脉痉挛组呈多发性、小灶性Mb缺失,右心室Mb缺染灶多于左心室,且Mb缺染灶多围绕冠状动脉周围,或沿一支冠状动脉之各分枝是葡萄串样分布。可见大鼠早期心肌梗死与冠状动脉痉挛所致心肌Mb缺失具有不同的形态学特点.故LSAB-Mb法可望为冠状动脉痉挛所致心肌缺血提供客观形态学证据.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告6例人体颅脑贯通枪创后2小时所取心肌和肺的超微结构变化。6例心肌及肺的超微结构基本相似。心肌最明显的变化是:Z 带排列不规则,灶性肌原迁维溶解,线粒体肿胀、基质电子密度降低和嵴消失,间质水肿。肺组织的明显变化是肺泡隔和肺间质增宽伴电子密度降低,肺泡隔毛细血管内中性粒细胞聚集,肺间质或肺泡腔内中性粒细胞浸润。本文对主要病理变化的意义和发生原理进行了讨论,认为肺间质水肿与神经源性肺水肿有关,由于伤后经过时间长短不同或有无颅内高压形成,而出现间质性水肿或肺泡内水肿。心肌的变化与缺氧有关。  相似文献   

14.
高彩荣  王英元  安峰  阎光  张勇 《法医学杂志》2000,16(4):230-231,234
对 15例挤压伤后挤压综合征的致伤原因、损伤经过时间及尸检材料进行分析,并采用组织学和免疫组化 ABC法染色,观察肾脏的病理改变特点。结果发现:肾脏肿大,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坏死,远曲小管扩张,内有蛋白管型、细胞管型,并证实有肌红蛋白管型存在。  相似文献   

15.
挤压伤——挤压综合征的实验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观察挤压伤后挤压综合征的发生发展过程及肾脏病理改变特点。以家兔制造挤压伤—挤压综合征的动物模型 ,取血和尿进行生化检验并应用光镜、电镜及免疫组化等方法 ,观察肾脏的形态学改变。结果显示 :(1)挤压伤后血K+和血BUN明显升高 ,血CO2 CP明显下降 (P <0 0 5 ) ;(2 )在挤压综合征时 ,肾脏肾小球肿胀 ,肾小管上皮细胞不同程度的变性坏死 ,管腔内有以肌红蛋白为主要成分的管型 ,血BUN持续下降 ,血K+改变不明显。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变性坏死及肾小管内肌红蛋白管型形成可作为挤压综合征的法医病理学诊断依据之一 ,血K+升高是挤压伤后急性死亡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探讨Spry1和MAPK蛋白在病毒性心肌炎(viral myocarditis,VMC)心肌组织中的表达,揭示其发病及猝死机制,并为法医学心源性猝死的鉴定提供指导。方法 30只Balb/c雄性小鼠随机分为VMC组和对照组,分别腹腔注射柯萨奇B3病毒和Eagel’s培养液,处死小鼠取心脏,进行常规病理检查,并通过免疫组织化学、Western印迹法及real-time PCR方法检测心肌组织中Spry1蛋白及mRNA、MAPK蛋白表达变化。结果 VMC组在光镜下可见心肌间质水肿,广泛炎症细胞浸润,心肌细胞坏死,心肌纤维形成多处灶性、大片状坏死,心肌组织中Spry1蛋白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Spry1 mRNA水平略降低(P0.05);而MAPK蛋白表达水平在VMC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Spry1参与的MAPK/ERK通路在病毒性心肌炎心肌纤维化过程中起着促进胶原表达的作用,从而导致心律失常、心功能减退甚至心源性猝死。  相似文献   

17.
为了更有效地检测早期及超早期心肌缺血性病变,对5例心肌组织材料进行了肌凝蛋白重链(MyosinH链)及肌红蛋白的免疫组织学染色,探讨了肌凝蛋白的染色情况、抗原分布、死后变化对染色的影响及心肌早期、超早期缺血的有无、程度及与死亡的关系。应用石蜡组织切片进行的抗人心肌肌凝蛋白重链免疫组织学染色,在病理学方面尚属首次,这种单克隆抗体对人的特异性高,无共集现象,在心肌缺血数分钟乃至十几分钟后即可发现缺血心肌细胞中肌凝蛋白重键的脱失像,是分析早期、超早期心肌缺血所致急死及其它原因死亡案例心肌缺血病变的有力方法。  相似文献   

18.
草鱼胆汁提取物急性中毒的实验病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草鱼胆汁提取物(鲤醇硫酸酯钠)对小鼠毒性作用的病理变化及其作用机制。按1.5LD50、1.0LD50和0.5LD50的剂量给昆明小鼠1次腹腔注射1%鲤醇硫酸酯钠溶液和按0.5LD50的剂量给昆明小鼠多次腹腔注射1%的鲤醇硫酸酯钠溶液,观察中毒小鼠各主要脏器的病理变化。中毒小鼠主要脏器的病理变化与草鱼胆汁中毒十分相似:心肌细胞水肿,严重者可见灶性肌溶解坏死;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坏死,肾小球滤过膜各层均有不同程度的病变。通过酶组织化学方法发现鲤醇硫酸酯钠对心肌SDH及CCO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鲤醇硫酸酯钠是草鱼胆汁的主要毒性成分之一。  相似文献   

19.
早期心肌挫伤超微结构变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应用机械式弹性拉力打击器以10.0米/秒速度冲击犬胸骨心前区,引起心肌挫伤。分别对伤后2~5min、30~60min、3h及5h心肌挫伤区超微结构变化进行观察。结果显示:(1)伤后2~5min即见严重的心肌超微结构损害,如肌原纤维撕裂、扭曲变形,肌节过度收缩或I带增宽Z线弯曲、线粒体破裂,部分嵴不清、间质出血并可见游离的线粒体。伤后30~60分钟挫伤心肌肌原纤维溶解、碎裂,线粒体破裂伴嵴消失。伤后3及5h,挫伤区坏死明显,坏死物与红细胞碎片混杂一起,结构不能辨认。(2)同一心脏可有多部位损伤,且损伤程度不均一。  相似文献   

20.
广泛软组织损伤肾肌红蛋白免疫组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肌红蛋白对挤压综合征肾功能损害的病理形态学改变及法医病理学诊断价值。方法应用EnVision(两步法)免疫组化方法和LSAB免疫组化方法,对22例生前有较广泛肌肉软组织损伤的人尸体肾脏组织(损伤组)进行肌红蛋白检测,12例无上述病史的人尸体肾脏组织作对照(对照组)。结果损伤组有8例肾远曲小管及集合管管腔管型染色呈阳性或强阳性,均见于伤后36h至10d死亡者;有7例近曲小管、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上皮腔缘附近的胞浆及腔面肌红蛋白阳性或强阳性,最早见于伤后8h死亡者,伤后24h至48h死亡者最为显著;余9例未见上述改变。对照组12例上述部位均为阴性。结论肌红蛋白管型堵塞肾小管和肌红蛋白对肾小管上皮的直接损害是挤压综合征肾功能衰竭的重要病理形态学基础,两者对挤压综合征的法医病理诊断均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