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孔子治学思想是孔子认识论和教育思想的突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孔子世界观复杂矛盾的背景下,这一部分又具有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倾向,特别是其中的乐学观达到了极高的审美境界。一一解析《论语》中孔子及其弟子的治学思想,彰显其当代价值,应是建构现代治学学的一件基础性准备工作,也有助于思考认识论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2.
(上接本文第二部分<综论>之[二],载本刊2009年第5期) (三)下学上达,一以贯之 按照"品学言行一体"和"道识技艺一体"的人生修养和治学纲领,孔子进一步回答了如何治学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论语>、<中庸>、<荀子>为基本文献考察孔子、荀子的政治思想,认为二者的政治思想中有一个中心范畴,即"礼",而"礼"在理想层面能够造就一种和谐的政治秩序.但孔子、荀子的达致和谐之法有所不同,前者注重个体修身,后者注重制度规范,但从根本而言,两种路径都是"人治",即都主张以为政者为原点推动理想政治秩序的实现.  相似文献   

4.
(上接本文第一部分《原文及注、译、按》之63,载本刊2005年第2期)64·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注“知之”、“求之”的“之”:知识,事物的道理。译孔子说:“我不是生下来就有知识的人,而不过是喜爱古代历史文献,并且用敏捷的眼光(从中)求索知识的人。”按孔子自称“非生而知之者”,实际上也就等于以自己这样的人们心目中的大学问家为例对于“生而知之”提出质疑。这是孔子认识论某种朴素唯物主义倾向的突出之点。孔子把自己的治学途径主要归结为“好古,敏以求之”,把古代文献当作知识的源泉,至于他所处的时代,想必在他…  相似文献   

5.
孔子的认识论是唯心主义先验论,在批林批孔的时候,似乎已成定论。在几本中国哲学史的专著中,都不作什么论证。但是,冯友兰先生在当时还是下了一番苦功,进行了复杂的论证,系统的批判,其结论也是:“总起来说,孔丘的认识论是唯心主义先验论。”(《论孔丘》,人民出版社,1975年9月初版。以下引此书,不再注出处。)我们认为,孔子的思想,包括他的认识论是需要批判的,但是,孔子的认识论是否可以用唯心主义先验论来概括,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义与利的关系问题是先秦诸子争论的焦点,在争论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孔子的义利对立论、墨家的义利同一论和<易传>中的义利统一论,从而使他们的思想呈现出辩证发展的轨迹.思想的这种辩证发展轨迹仅仅是一种文化现象,在这种现象背后则需要一种历史结构的支撑.  相似文献   

7.
<论语>不仅集孔子思想于一体,更是以孝德思想为特色.本文分析孝德思想的深刻内涵及其产生、发展的历程,探讨孝德思想的局限性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认识的相对性出发,探讨庄子认识论的特色,认为庄子认识论具有相对性,但并非相对主义.庄子认识论产生于特定的历史条件,其最大特色即是凌轹百家,独标新价值.庄子并不是历史倒退论者、不可知论者,其思想也并不完全是唯心主义.<庄子·内篇>里不见庄子彻底否定文化知识的片言只语,拿外篇、杂篇来给庄子认识论定位并不十分可靠.  相似文献   

9.
《论语》中孔子所言"中庸",是一种实用理论,更是一种实用方法,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通用之"道",即"常道"。它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的理论体系,包括为政、治学、交友、处事等中庸之道。其"中庸"思想传递给我们历久弥新的真理指南,尤其是在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孔子的"中庸之道",仍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出版以后,引起了学者的广泛注意,"竹书"命名问题、"孔子诗论"的作者问题、"留白"问题是大家关注的热点.笔者对这些问题的研究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另外,该文还讨论了利用古音学考释古文字应该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